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0-06-08李家燕
【摘 要】本文阐述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包括启发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合作性原则、适当性原则,从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课后梳理阶段论述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
【关键词】思维导图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 音乐课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71-02
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或思考方式,实质上体现的是思维的过程,学习人员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理清楚思维脉络,也可以供后期的回顾与复习。思维导图符合学习者的形象思维,不仅能用于突破教学重难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目前,思维导图在教育教学中已有比较广泛的应用,但将思维导图与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本文探讨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以提高教学效果。
一、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学科具有明显的技能性特点,与教育学、心理学、语言文字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应用思维导图也有一些学科上的要求,需要遵守一定的原则。
(一)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在音乐教学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思考,支持并鼓励学生自主自由地构建知识体系,形成互动、协调的课堂氛围。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中,应用思维导图,融入作者信息、作品创作背景、作品意义、作品影响、作品地位等知识点,引导学生从多重视角、全方位地了解作品,同时可以启发学生通过思维导图发现更多需要了解与掌握的内容,引发深层次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激活课堂。
(二)开放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要求应用思维导图不局限于教科书,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想象。例如在器乐学习中,对乐曲的理解与分析部分可以应用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发散性的树状结构,有利于学生捕捉灵感,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演奏技巧的同时,有利于学生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三)合作性原则。究其实质,思维导图是一种工具,是一种媒介,目的是激发师生之间乃至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借助思维导图的架构性引导,促使学生之间交流、分享、讨论与合作。合作背景下,思维导图所承载的知识内容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分享,最终使课堂教学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适当性原则。思维导图是一种很好的教学工具或手段,但并非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应用思维导图。工具或手段总是有一定的适用空间和时间要求的,实际上,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也沒必要一直应用思维导图,也不可能一直应用思维导图。例如,在一般的视唱训练中,思维导图的应用可能就受限制。视唱是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以实践实训为主,思维导图适用的范围不大。如果刻意追求思维导图的应用,以至于所有的课型、所有的内容都要应用思维导图,并不一定能取得预期的效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因此,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思维导图的应用要适当。
二、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从思维导图的设计、制作与运用的主体看,思维导图在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指教师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制作与运用,还包括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设计、制作与运用。从应用思维导图的时间上看,则包括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梳理阶段。
(一)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在课前以教材(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重难点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设计以及教学评价设计为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的层级与逻辑关系,准备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既要突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体现对学情的关注,又要体现教学进度、教学的组织性。教师在准备思维导图时,要清楚思维导图与教学设计或教案的区别。思维导图不能取代教学设计或教案设计,它只是教学设计或教案设计中供选用的一种教学工具或手段,思维导图的准备与教学设计或教案设计是不同层面上的工作,二者有关联,但不可混同。
学生准备思维导图实际是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预习阶段,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图书等多种途径了解与新课相关的内容。例如,音乐家的生平、音乐作品的创作经过、音乐作品的其他背景、相关评论等。学生通过预习,设计并制作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初步了解新课内容,明确学习目标,还可以在新课学习中结合教师的思维导图,发掘问题,发掘新知,促使学生与教师互动、交流。学生之间交流思维导图,也可以激发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些都可以为新课教学取得好的效果奠定基础。
(二)课堂教学阶段。课前准备的思维导图实际只是处于设计阶段,课堂教学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则兼具设计、制作与运用的特征。课前准备的思维导图不一定都能原封不动地照搬到课堂上,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情况导致教师需要临时修改思维导图,这时就涉及思维导图的现场设计与制作,这种情况在传统的黑板展示思维导图的过程中最为常见。设计制作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上的运用是关键,前序的思维导图准备与设计最终都是为了在教学中使用。因此,课堂教学阶段思维导图的运用是一个综合过程,也是关键过程。
教师应根据前序课程的课后作业环节或本课预习环节的总体情况,启动前序课程的思维导图(这时的导图可能是以前课堂上运用的思维导图的修订版),复习学过的内容,激发学生已有的感知,一则巩固学生已学的内容,二则为新课学习铺垫基础。当然,如果前序内容与本课关联不大,这个环节可以简化。
如果前序内容与新课有关联,思维导图的运用则更有必要。可以在原思维导图(或原思维导图的修订版)上再续一个分枝或并行安排一个层级,添加新课相关内容,从整体上无缝连接前序内容和新课内容。导入环节结束后,新课的思维导图就能无障碍地逐步展示给学生。
以“常用中国乐器”教学内容为例,思维导图的展示采用逐步显现的方式,先确定“中国乐器”为主题(原点或中心),再确立“吹奏乐器”“拉弦乐器”“弹拨乐器”和“打击乐器”为思维导图的主要(核心)分枝。四大主要(核心)分枝确立后,采用合理的顺序或方式逐一确立次级分枝以及更次级分枝。例如在“打击乐器”下确立“铃”“鼓”“锣”等次级分枝,继续往下可以确立更次级分枝,比如“鼓”之下,可以继续设立“堂鼓”“板鼓”和“铜鼓”等分枝。逐步呈现思维导图过程中,教师要预先估计好分枝的位置与所需空间,在黑板或屏幕上预留够用的空间,以防止呈现到一定程度时展示空间不足。
这样通过逐步确立分枝的方式构建的树状思维导图,可以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感知学习内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结构。全部思维导图制作展示完毕后,学生可以从思维导图的整体上再次把握整节课的内容。这种整体到局部、局部再到整体的展示,可以实现思维导图的直观教学功能,优化教学过程。
新课教学中都有巩固与总结环节,这个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再次修整思维导图。例如,在不影响教学目标的前提下,适当地拓展教学内容,并将拓展部分融入思维导图。高效率、高效果的课堂总是动态的,不可能完全依据事先的预设开展教学,因此,课堂教学阶段灵活机动地运用思维导图是教师运用思维导图的核心阶段,也是决定思维导图能否发挥预期效果的关键阶段。
(三)课后梳理阶段。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自由创作。教师应建议学生依据自己上课所得,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加入个人的理解和思考,制作体现自己知识结构和思维过程的思维导图。以基础乐理中和弦外音教学内容为例,指导学生先定中心,将和弦外音这一主题画在纸张中心位置,从主题出发,依据自己的所学所思与所悟,设置五大主线分枝,分别对应倚音、留音、先现音、先现音和经过音。再在五大主分枝下面根据课程内容的多少继续设置二级分枝。例如在“倚音”主分枝下再设概念与应用两个次分枝,在“应用”次分枝下可以继续设置“预备”“延留”和“解決”等3个三级分枝,三级分枝之下仍可以继续设置四级分枝。以此方式,让学生制作一张可以一目了然地复习和弦外音所有知识点的思维导图。
学生因上课听讲与训练存在一定的差异,个人收获会有不同,教师通过学生提交的思维导图作业,可以细致透彻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收获情况。学生思维导图作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发现学生学习的失误和盲区,及时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高效果。
在学生提交思维导图作业之后,教师可以主导开展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对思维导图作业进行纠偏与完善。同时,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思维导图作业中得到一定的启发,再次调整自己授课中运用的思维导图,做好记录与备忘,以备后期使用。
总之,思维导图可以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风格和整体素质,运用思维导图也是教师必须学习并掌握的一项教学技能。从教师角度看,教师的能力与经验决定了其设计与制作的思维导图各有侧重、各有特色;从学生角度看,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教学内容的领悟程度,也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导图的结构与内容。思维导图的设计、制作与运用是智力性活动,也是技巧性工作,可以探讨与钻研的空间很大。
【参考文献】
[1]曾英.浅谈布鲁纳《教育过程》的主要设想[J].外国教育研究,1994(4)
[2]于璐璐.谈思维导图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严洁.思维导图在音乐教学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新课程学习(下),2013(1)
【基金项目】北海职业学院2019年度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高职小学教育专业音乐课程教学新模式探索——以北海职业学院为例”(2019YJZ08)
【作者简介】李家燕(1973— ),女,广西北海人,北海职业学院教育系教师,中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音乐课程教学。
(责编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