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创”驱动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的路径

2020-06-08朱彦

广西教育·C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双创高职院校

朱彦

【摘 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工作不够重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教学质量不高、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工作烦琐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问题,提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导师;拨付专款定期培训,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指导项目能力;制定相关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关键词】“双创”教育  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师资  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3C-0102-02

中国的发展必须走科技创新发展之路,突破传统发展观念的约束,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目前,我国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和利用率比较低,无法满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更好地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和高校教师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切实提升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教育部从2015年开始推出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和以赛促创。但是,高职院校要更好更快地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关键是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创业師资队伍。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培养面临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工作不够重视。调查发现,部分高职院校对推进创新创业工作重视不够,工作成效不显著,主要表现在:一是学校顶层设计缺乏合理目标,没有进行统一合理规划论证和指导,导致创新创业工作开展缺乏开阔视野,逻辑性不强,创新性不足;二是创新创业工作尚未形成独立的二级部门,工作开展由三级部门(科室)统筹推进,部门主要领导因工作繁多和精力有限而无法更多指导、规划,导致站位不高且工作开展难以充分调动全校资源;三是创新创业工作人员以兼职工作人员为主且配备不足,更有经常调整更换现象,导致工作难以持续有效推进;四是发展建设资金投入不足,软硬件设施设备难以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导致工作创新方式不多,工作形式单一、枯燥。

(二)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数量不足且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院校缺乏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师资数量不足,且教学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如下:一是缺乏合理认定标准和培养途径。目前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没有统一规范的认定标准及培养途径,导致师资队伍中很多是兼职教师。二是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践经历和经验无法满足课程教学需要。师资队伍中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教学经历单一,创新创业等社会实践经验少,难以给学生更多实际性指导和引导。三是缺乏有针对性的创新创业专题培训。很多创新创业教师虽有多次讲授创业课经历,但没有参加过创新创业项目专题培训,导致行业对口和有实力的创新创业导师严重不足,创新创业工作难以取得显著成效。

(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工作烦琐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压力不小,主要表现为:一是指导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烦琐且难胜任。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工作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工作,一般教师难以胜任。整个指导过程包括指导创业项目的选择、论证、确定,指导项目创业计划书的写作,指导创业项目路演PPT制作,指导项目团队建设,指导完成创业项目一分钟视频展示材料等。这期间教师指导学生反反复复修改是工作常态。二是学生对创新创业工作热情和激情不高。很多学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优越而对创新创业缺少足够的热情和激情,导致教师在授课和组建创业团队时面临不少的困难与压力。三是学校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制度。学校对创新创业工作没有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办法或规定,教师在指导项目中的辛苦付出没能获得相应奖励,导致教师不愿在创新创业工作上付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往往敷衍了事。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路径

大力推进“双创”技术驱动是国家发展的既定战略,面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中面临的问题,高职院校必须深入思考应对之策。具体而言,可采取以下措施培养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师资。

(一)建立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打造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导师。要培养和造就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导师,高职院校必须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广开源路,广纳贤才,建设强大的创新创业导师队伍资源库。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的师资来源可从以下几方面选择。

1.“大学生创业基础”课程和在线创业网络课程的任课老师。这部分老师长期讲授创业课程,不仅授课经验丰富,对在校生创业的理解也有其独到的一面。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课堂考核、学生评教和不定期抽查等方式方法,筛选其中有真材实料的老师作为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的成员。这是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中的基础型师资。这部分教师的专业背景各异,特点不同,要注重发掘基础型师资力量,切实提升其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水平。

2.带领学生团队参加过创业大赛的指导老师。这部分老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指导或者带领过学生参加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项,获得过相关荣誉。他们虽然不一定讲授过“大学生创业基础”等课程,但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前沿的创业大赛实战经验、知识和技能。这是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中的前进型师资。高职院校要注意采取不同办法调动这类指导老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3.有创业经历(开办有企业/公司、担任企业/公司相关职务)的老师和行业专家。这些老师和专家具有丰富的创业实战经验和社会资源,若能把他们引进学校作为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在教学一线指导学生,将会对学生习得创新创业知识和技能有极大的帮助,可以有效弥补校内教师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这是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中的实战型师资。此部分教师和专家应以精为主,不能滥用。

4.各类各级创业大赛中的评委等优秀老师。这方面的老师需要着重引进,因为他们既有丰富的创业大赛前沿知识、技能和经验,能精准把握学生创业项目的“七寸”,同时又是“投资天使”,眼光、思维和视野独到。这是创新创业导师资源库中的专家实践型师资。高职院校必须充分挖掘使用专家实践型师资,作为导师资源库中的领头羊。

(二)拨付专款定期培训,提升创新创业师资队伍指导项目能力。要提升创新创业质量,高职院校应拨付专款,定期或不定期送培创新创业导师,或者鼓励创新创业导师外出参加培训学习班,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

1.管理规范。高职院校应建立统一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管理中心,如创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统筹管理全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严格规范管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进”和“出”,不能任由老师或专家等随意加入和退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各二级机构(学院或系部)也要相应设立专门统一的创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根据学校政策统一管理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实现上下管理统一、规范。

2.专款专用。学校根据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开展创新创业各项工作,专项资金直接拨付到各创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账户,由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根据需要统筹申报使用,减掉一切不必要的中间环节,提升专项资金专项使用效率,大力激发创新创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工作要求。各創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应每两年至少轮流安排本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师资队伍外出培训学习和参观交流一次。外出学习期间教师应注意不断更新知识,跟踪了解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并严格考核,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切实胜任本职工作。

4.工作方式方法。各创新创业教研室或教育服务中心应根据需要,灵活派遣教师参加相关创新创业培训学习和参观考察。应由学校统一安排,只要是政府部门正规组织培训的都应大力支持,但要严格审批报备和考核。

高职院校不管采取哪种管理方式,或者综合使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不断提升创新创业教师队伍的项目教学和指导能力,把学生创业目标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提升教师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对无故拒绝外出参加培训的创新创业导师要逐渐减少工作任务,直至除名。

(三)制定相关奖励办法,激发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高职院校应制定《教师指导在校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在校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教师科研转化见效奖励办法》等制度。有了相关奖励办法,才能更好地实施教育管理。

奖励办法的基本原则是凡合理需求务必一一兑现,可灵活采取不同方式方法,坚决打破“一刀切”和“大锅饭”的奖励。奖励办法的根本目的是以奖励打造项目团队,切实推进创新创业工作。

1.《教师指导在校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具体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明确创新创业大赛具体类型和奖励时间、要求等;明确在校生时间界定和参赛项目类型、内容,以及参赛团队成员组成和数量;明确指导老师和参与指导老师不同分工及数量要求;明确不同赛段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和未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

2.《在校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奖励办法》。具体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明确创新创业大赛具体类型和奖励时间、要求等;明确在校生的时间界定和参赛项目类型、内容,以及参赛团队成员组成和数量;明确以奖励在校生参赛团队为主,内部成员奖励由团队商量决定;明确不同赛段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和未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

3.《教师科研转化见效奖励办法》。具体内容可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明确教师科研转化见效的类型和奖励时间、要求等;明确教师科研带动在校生创业就业的项目类型、内容和参赛团队成员组成和数量;明确学校以奖励团队为主,在校生参与教师科研转化创业的具体奖励由团队商量确定;明确不同赛段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和未获奖项目的奖励内容;明确学校给予通过科研带动学生创业就业的教师具体一次性奖励额度。

高职院校制定以上奖励办法时,一是应该注意区分指导老师、参与指导老师,且应规定指导老师的具体数量,明确超过人数则无效;二是该奖励办法应明确凸出以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主、其他为辅;三是明确创新创业大赛不同赛段的具体奖励措施,如校赛阶段、区赛阶段和国赛阶段;四是奖励不应过于突出个人,而应以项目团队为主;五是奖励方式方法可多样性,如可以给予一次性课酬补助、评优和晋升职称等;六是对参赛学生奖励可考虑物质和学分相结合。

【参考文献】

[1]王锋.我国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10(4)

[2]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3]徐曾春,胡平.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创新性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5(10)

【作者简介】朱 彦,男,在职研究生学历,文学学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文化、文学、写作和创新创业教育。

(责编 黎 原)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双创高职院校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