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新时代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构想
2020-06-07罗雪李化树
罗雪 李化树
摘 要: 本文基于历史进程和主体特征分析,按照“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思想,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优化高校合作办学开放环境”的思路,对新时代进一步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进行规划设计,提出构想。
关键词: 新时代 高等教育 对外开放 教育国际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相应提高,现代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开放,极大地提高了我国高等院校教学管理水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建设,增强了我国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
一、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模式逐步建立,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合作迅速发展,高等院校自主办学权不断扩大,中外合作办学质量切实提高。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中国加入WTO为发展契机,“一带一路”倡议为新发展点,经历了摸索、形成、拓展与深化四个阶段。
(一)摸索时期(1949年—1977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紧缺人才,实施留学政策,推进人才队伍建设,是这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开端。
1949年12月6日,文教委颁布《办理留学生回国事务委员会简则》。“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使我国坚持以苏联为师,全面学习苏联较完备的高等教育管理体系和制度,政府以当时最好的待遇聘请苏联专家来华工作,大量中国学生被派往苏联学习。1952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选拔1952年度赴苏留学生的指示》,提出遵循宁缺毋滥的方针,严格审查留苏学员政治问题,积极学习苏联先进军事技术和教育制度。到1959年6月,我国已经有1300名留苏生完成学业,其中300多人已回到国内工作[1](112-117+12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关系出现好转局面,向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人数开始增多。1959年2月,教务部印发《关于进行选拔1959年度留学研究生、进修生和实习生的通知》,提出压缩苏联出国留学生数量,注重质量的提高。之后为了开展“文化大革命运动”,1966年6月高教部印发《关于推迟选拔派遣留学生工作的通知》[2](33-38)。国家停止执行一切有关出国留学政策文件,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工作在这一时期摸索前行。
(二)形成时期(1978年—2001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的指导方针。新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针给中国的发展增添了新动力,整个社会面貌开始迅速发生改变,在这种背景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也在悄然改变。
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外交部等6部委关于扩大接收外国留学生规模的报告,提出到1985年高等学校接收的外国留学生总数要达到12000人[3](9-17)。1980年12月,颁布《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和《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提到自行承担费用到国外接受各类教育的方式,也可以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途径之一,与公费出国留学人员应该同等看待,不应该带有偏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等外部环境和高校管理制度、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资源等内部因素发生巨大改变,为了使高等教育合作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扩大高等院校招收自费生的权利,提出高校享有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权利,高校接管范围逐渐扩大。
在此阶段,党和政府主要通过增加出国留学派遣人数,出台自费留学政策进一步扩大留学规模,将权力下放至高校等措施吸引外国学生来华留学,不断促使人才素质国际化,形成了较完备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
(三)拓展时期(2002年—2011年)
2001年,中国加入WTO,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开放迎来与国际教育接轨、教育投资多元化等新机遇。按照《服务贸易总协定》的协定,各国在高等教育范围内的服务交往机会增多,打破了中国教育市场对外封闭的情况,改变了传统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推动了国际化视野下一流人才队伍的建设。
2002年,教育部为解决海归人才科研经费问题,启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003年,教育部为减轻自费出国留学生的经济负担,为他们创设了“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同年11月,启动“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专项经费”项目。为切实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教育部启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颁布《“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我国启动多项人才引进项目,提供经费支持近4亿元,为留学回国人员提供金融服务平台。
在这一时期,以往以国家公派为主的留学方式被打破,自费出国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借助国际平台不断促进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加强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我国高等教育选择日益多样化,满足了国内人们对于获取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有利于形成全民學习和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风气。
(四)深化时期(2012年至今)
随着世界格局日趋多元化,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发展迎来发展共享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高校之间顺利开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与援助计划提供了有利的机会,搭建了合作培养国际平台,高质量强效率的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新时代已经来临。
2012年3月,教育部提出要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更好地推进我国传统文化的对外发展,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开展中外合作交流,随后10月印发《孔子学院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共中央指出要不断推进“一带一路”教育合作,使国际高等院校教育合作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共同构建“一带一路”跨国教育发展圈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生31.72万人,占国家留学生总人数的64.85%,增幅达11.58%,高于各国平均增速[4](29-30)。2016年,国家提出要加快留学审批速度,将管理服务、学习等作为留学事业的工作重点,提高涉外合作办学水平,积极参与64个沿线国家教育领域之间的合作,随后教育部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
在这一阶段,国家积极构建新时代高等教育全面对外合作开放新格局,加强高等教育顶层设计和对外开放政策对接,通过创新高级人文交流机制,深化我国与国际组织机构的交流合作,极大地促进了国际教育资源、要素等在国内的加速流动,为打造国际一流名校奠定了重要基础。
二、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主体特征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开放工作不断深入发展,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留学数量和质量稳步提高。从整体发展来看,高等教育对外开放呈现三个主体特征。
(一)各国交流借鉴更趋向平等
平等互惠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基础,各国只有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合作对等关系,才能正确评估策略实施中的利与弊。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中苏同盟关系的建立,苏联政府派大量专家来华,中央政府也派遣大批中国留学生到苏联学习先进技术经验。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之后,中国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综合国力继美国之后排名世界第二,高等教育国际化迅速发展。二十一世纪以来,高等院校国际化办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发展方式,中外学术机构交流合作越来越频繁。2009年,在“第二届中国 东盟教育交流周”上,中国与东盟达成了“双十万学生流动计划”[5](114-119)。2016年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标志着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能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平等交流对话,特别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沿线国家开始涌入中国寻求更好的发展。
我国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凸显教育在全球竞争中的重要地位,积极维护教育主权,承担更多的国际教育责任,重视在高等教育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平等性。
(二)开放格局随政策演变不断扩大
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方式单一且目标国有限,为了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1950年度派往东欧新民主主义国家的交换留学生暂行管理办法》《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苏联(军事院校以外)高等学校学习之协定》。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央政府决定大幅增加欧洲、北美等资本主义国家留学生人数。
改革开放之后,自费出国留学政策的出台掀起了“出国潮”,留学人数日益增多,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1993年颁布实施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要求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胆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发展和管理教育的成功经验[6](7-15)。迄今为止,中国已经同多个国家签订国际交流合作协议,不仅与日本签订文化交流协议,与德国签订交换研究生计划,还采取与英国启动奖学金计划等措施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
除此之外,我国对海外留学生回国创业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还创立了“中国留学人员创业联盟”,鼓励海外留学生归国创业发展,提出打造“双创”升级版,优化回国留学生和外籍人才管理服务。
(三)留学路径等选择逐渐多样化
新中国成立之初留学路径主要为公费派遣,由国家出资向外国派遣留学生学习先进知识经验,学成之后回国建设祖国,留学目的是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为了更好地应对国际政治敏感问题,便于留学工作的统一管理,公派留学生多为年龄较大、心智较成熟、自我管理较强的学生。国家对于学生的学历及业务能力更是严格考察,关注留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在公派留学生到达目的国学习先进知识经验的过程中,由于学业压力再加上对国外环境的不适应,导致他们身体每况愈下。政府了解情况之后相继颁布《关于改善(在)国外留学生健康情况的指示》及《关于供给留学生学习参考资料等问题的通知》,在生活上对他们关怀备至,在学业上提供一切帮助,期望他们学成归来后成为祖国建设的坚实力量。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留学路径单一,留学规模较小,留学专业国别选择有限,留学生由国家统一集中管理,学生缺乏一定自主权利。
随着国家自费出国留学政策的出台,一方面,为了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后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机会,公民在自身经济条件允许的基础上纷纷送子女出国留学镀金,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升学压力较大,为了避免激烈的高考竞争压力,许多人选择自费出国留学。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留学低龄化现象更加普遍,和新中国成立早期只向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学习自然科学不同,如今在出国留学地和专业选择上呈现多样化的特点,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或者东南亚地区留学费用较低的国家深受中国留学生欢迎,在留学专业上更多的是将个人兴趣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进行综合选择。
综上所述,时代的变迁使出国留学路径等选择逐渐多元化。从单一的公费派遣留学方式转变为自费出国留学,留学人员日益低龄化;出国留学目的从为祖国建设服务转变成自我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留学专业从之前的以自然科学为主转变为个人兴趣与职业规划相结合的综合考量,留学国别的选择上呈现出日趋多样化的特点。
三、新时代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规则设计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期,推进高等教育对外合作開放,推动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任务。以更宽广的国际视野建立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现代教育体系,要求我国教育对外开放必须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提高教育对外开放能力[7](1-9)。维护好高等教育对外合作开放的各项工作,积极适应当前国际形势,激活高等教育内在发展活力,努力扩大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领域和层次,是新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论述思想,树立高质量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优化教育对外合作开放环境,完善高等教育政策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相关目标
建立多层次留学服务体系。加强留学生人员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落实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督管理措施,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保障出国留学生人身财产安全,启动多项创新创业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发展,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切实解决我国高尖端技术人员稀缺的情况,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
规范中外合作办学秩序。根据高校实际办学情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秉承合作办学的公益性原则实施有效招生,严格审批合作办学机构,取缔非法留学中介机构,提高学历认证的专业性,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断拓展多边国际教育广度和深度。
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不断完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推动高等教育深度国际化,整合国内外优秀教育资源,使人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得到满足,人民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得以提高。
到二十一世紀中叶,高等教育国际化支撑教育现代化发展,支撑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基本建成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体系。
(三)相关部署
扩大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一个系统性的持续过程,要按照“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思想,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优化高校合作办学开放环境”原则进行布局,发挥中国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制度制定与实际推进重大作用。
坚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思想。2013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根据沿线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特征,我国的高等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探索新的国际合作区域,培养适应当前国际形势的创新型高层次国际人才。
完善高等教育政策法规体系。重视高等教育制度建设,结合我国实际不断创新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机制,优化出国留学服务,保持上层设计与下层研究相结合,深化人才引进机制,落实留学生创业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优化高校合作办学开放环境。贯彻执行国家合作办学标准,坚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理念,充分利用国际信息化和网络资源实现国际远程教育,通过多渠道开展国际学生的合作培养,健全校企联办开放模式,营造良好的学术交流氛围,建立高质量教学服务管理体系,使课程专业体系与国际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涛.关于建国初期赴苏留学生派遣工作的历史考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5).
[2]苗丹国,魏祖钰,白瑜,龙嫚,程希.出国留学工作六十年大事记[J].世界教育信息,2009(10).
[3]张继桥,刘宝存.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政策的历史演进与基本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8).
[4]蒋连华.“一带一路”催生中国留学热[J].今日中国,2018,67(09).
[5]李静熙,施东琦,洪树琼.云南“南向”跨境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SWOT分析[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03).
[6]蒋凯,张军凤.中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基本特点[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06).
[7]徐小洲.我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成就、机遇与战略构想[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