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的演进与当代价值意蕴

2020-06-07张智丹

文教资料 2020年36期
关键词:进化

张智丹

摘   要: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过程,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主线,也是哲学变革的伟大过程。作为“斯芬克斯之谜”的核心问题,对人的本质概念的研究一直是近代以来哲学家探索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学者歧见不一。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逐步走向成熟的变革过程。本文按照文本时间顺序,对马克思语境中人的本质概念的进化,进行系统化梳理,结合当代实践提出思考。

关键词: 人的本质概念   进化   当代思考

人是社会的根本、历史的根本、哲学的根本,对人的分析是古往今来哲学家们不可回避的问题之一,也是其展开理论体系的基础和前提。人的本质作为“哲学上的最高的东西”①(83)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思辨性和广阔性,因此长期以来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确证的结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由于受到不同历史时期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经历了一个从抽象到具体、从现象到本质、由非理性到理性、由浅层到深层的发展过程。明晰其进演变过程和进化路径,对于回应当今关于人的本质的模糊概念有积极意义。

一、探索萌芽时期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到费尔巴哈的人本自然观,再到形成属于自己的实践的人的本质观的过程。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在对黑格尔的“人的本质就是精神”和费尔巴哈的自然人本观进行深刻剖析的基础上扬弃逐步发展形成的。

(一)黑格尔影响时期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唯心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人的本质,人,在黑格尔看来=自我意识”②(207)。唯心主义辩证法对早期马克思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大的影响。

1.《博士论文》时期:人的本质是自我意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这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进行哲学思考的起点。在论文中,马克思从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哲学立场出发,提出人的自我意识是最高神性的天地间的神,坚决否定把人和周围世界隔绝对立起来的形而上学自由观,强调发挥人的自由意志对现实世界的改造作用。这一时期,马克思把人的本质归结为“自我意识”,充分反映出马克思还是局限在青年黑格尔派唯心主义立场的视域理解人的本质,并于经济学领域处于失言、割裂状态。而且这种主体性色彩浓厚的观点还存在一个应然与实然的逻辑错误,即以自我意识设定人,换种说法是没有自我意识,人就不是人。这是一种脱离现实的抽象应然设定。但又带有少许的唯物主义萌芽,为世界观的最终变革埋下伏笔。

2.《莱茵报》时期:理性和自由是人的本质

在馬克思从学校转向社会时,哲学思想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抽象思维转向客观现实。同时,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发生了变化。在《莱茵报》担任编辑期间,马克思坚持人的自我意识原则,并逐渐树立起了人的本质是理性和自由的观点。这一时期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实现了对黑格尔旧哲学的突破,看到了社会关系的客观性与物质利益的作用,并对人的私人特性与社会特性进行了区分,开始从物质利益和客观关系中探求人的本质概念。这一转变使马克思人对人本质概念的认识有了现实层面的意义,同时面临挑战。并促使马克思下一步转向市民社会领域探究人的本质问题。

(二)费尔巴哈影响时期

1.《德法年鉴》时期:人是人最高的本质

从《莱茵报》退出之后,马克思开始反思过往抽象的思维方式,费尔巴哈人本观对马克思思想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在《德法年鉴》上马克思发表了标志其思想重大转变的著作——《〈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在《导言》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就是人本身”的命题。马克思说:“对宗教的批判最后归结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这样一个学说,从而归结为这样的绝对命令:必须推翻那些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东西的一切关系。”③(11)他认为人在世界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人的本质就在人自身。这一观点最显著的意义是将人的本质内在化,为之后的探究提供了正确的研究前提。但是,马克思仍未真正立足于现实窥探人的本质,仅仅停留在理性抽象的层面,因此这一观点仍是非历史、非辩证、非科学的。马克思提出:“人不是抽象地蛰居于世界之外的存在物。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国家,社会。”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要想真正地认识、解释世界和人,就必须摆脱抽象的思辨方式。

2.《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

《手稿》时期,马克思以现实的劳动为基础提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了对人的本质概念更透彻的理解。他通过阐述“劳动异化”概念发现了“人的类本质”的生成途径与衡量尺度,探究了人的本质与生产力范畴的内在关联。在《手稿》中马克思提出,人和动物都是“有生命的类”,考察这种类的性质和本质只能从它们的活动和运动入手,不同的活动和运动铸造了不同的类本质。人超出自然、异于动物的部分,是人所从事的劳动,因此必须把人的类本质锁定在劳动层面,这也是理解人的类本质的正确切入点。

马克思既有逻辑上的优越性,又有缺憾性。劳动异化理论的提出表明人的本质因劳动性质的变化而变化,以发展的眼光认识人并看到其历史性、具体性和现实性,是逻辑上的可取之处,但这种观点太过理想化。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一个伟大的设想,即通过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为最终走向共产主义和实现人的本质的回归做准备。这与黑格尔与费尔巴哈的抽象设定逻辑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并没有突破应然与实然的逻辑窠臼。通过对黑格尔及费尔巴哈思想的扬弃,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已趋向于科学,但在费尔巴哈类本质思维范式的影响下,马克思忽视了个体之间存在差别。同时,马克思仅仅把劳动视作一个抽象的概念,没有指向任何现实具体的劳动。因此,《手稿》时期的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理解具有抽象性与现实性相交合的二重性,同时具有过渡性,此后所有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发展,都是基于《手稿》时期以劳动为纲理解人的本质而做的进一步深化。

3.《神圣家族》时期:从工业社会情况认识人的本质

该著作时期,马克思首次提出了“现实的人”的概念,并提出以“历史中行动的人”代替费尔巴哈抽象的人,从具体历史时期——工业社会、工业世界的物质生产认识人的本质概念。马克思从过往对抽象的人的崇拜转向对现实的人的分析,且较之自然属性更多地聚焦于人的“实物本质”,用人对物质生活资料的社会需要说明人的本质。相比较《手稿》时期,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认识逐步趋于科学密不可分。

二、形成时期: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

在前期黑格尔和费尔巴哈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有了初步认识。在形成时期,马克思聚焦于现实的人的真正本质,人本观有了重大突破,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时期: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中,马克思创造性地把实践引入了唯物史观,从社会关系的方面阐释人的本质,科学地提出了人的社会性本质概念。他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结。”③(60)这一论断在现实性基础上把人看作集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于一身的“特殊动物”,是对以往认识从“类本质”入手的突破。同时,这一时期马克思真正直接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动态认知和现实认知,与以往将人的本质直接定义为“自我意识”“理性、自由”等静态认知逻辑相比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在《提纲》时期,“马克思第一次自觉地、有策略地真正打破旧有的人本主义异化史观逻辑……正是它,导致了马克思思想的第二次重大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最初地平之呈现。”④(353)他从社会实践出发,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出发,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第一次形成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概念的科学规定。这一转变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是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不仅是“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而且是“新的人的本质观的天才萌芽”。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

如果说《关于费尔巴哈提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最初地平之呈现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是对这一新视界首次的系统阐释。它对人的本质概念的理解做了进一步说明,把人的本质概念界定为“现实的人”,这是对人的本质概念认识的革命性变革。在《形态》中,马克思着眼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矛盾运动关系,完成了人的本质从抽象到具体的转变。他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本性,以及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⑤(514)归结起来是人的需要即人的本质。在《形态》中,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界定,更多的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探究、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探究人的本质概念的立足点,做与时俱进的理解。如果仅把需要看作人的本质就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忽略人的本质的其他方面,且易陷入循环论证的“死胡同”。

三、发展时期:现实人的生产劳动

经过前期的预设与确立,马克思的探究从以人本学范畴为基点转变为从人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等方面对现实的社会、现实的人进行科学的分析。较多地运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客观范畴的基本概念对人的本质概念进行解读。

(一)《雇佣劳动和资本》时期:从劳动与社会关系的结合中认识人

在该书中,马克思提出只有从劳动实践与社会关系的结合中才能探究人本质的奥秘。例如,“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他才成为奴隶”③(340)。是黑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他们的社会角色和义务,体现出人的本质具有与社会形态相一致的特殊性及对应性。这是马克思人的本质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基点,也是对以往以人本学范畴为基点的方法论的革新。

(二)《共产党宣言》时期: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宣言》是系统、完整论述科学共产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在该作中,马克思系统地分析了过去、现在和未来,从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观点。“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⑥(53)。在此,马克思把人放在历史发展进程中透视本质概念,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力和人共同发展,在劳动选择时,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将高度和谐,人们能够保持独立性、独特性,社会成为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宣言》中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标志着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最终形成。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认识由静态走向动态、由抽象走向具体、由关注自然属性走向聚焦社会属性,最终落在了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最终實现了应然本质和实然本质的统一。

(三)《资本论》及手稿时期:劳动实践和人的本质的现实生成

在《宣言》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着力探寻实现人本质的现实路径。他指出:“首先要研究人的一般本性,然后要研究在每个时代历史地发生了变化的人的本性。”⑦(704)体现了人本质性是普遍和特殊的辩证统一。从抽象的人类整体来看,人类具有本质一般,但由于所处时代不同,人的生活生产方式的外在表现具有独特性,人的本质也历史性地发生了变化。其次,马克思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现况,说明人的本质应由他所处的经济关系决定,以一定社会生产关系中的劳动为考察的出发点。

四、当代价值意蕴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只有准确把握人的本质的发展程度和方位,才能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充分的可能空间,才能为构建更和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理论根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概念的论证,成为我国规划人的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国各项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是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最实在的体现。无论是在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都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贫困治理事业是我国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概念思想的最好践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贫困人口规模庞大、贫困问题较为复杂。消除贫困是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全体人民的共同期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我国贫困问题的制度性根源得以彻底消除。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脱贫攻坚的道路上一路起跑、加速、腾飞,而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贫困治理道路,对世界反贫困事业深具启发。

根据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象性关系,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而且需要自然,自然是人“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对象”②(209)。因此,人的发展极度依赖自然界,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没有自然界就没有人类。如果人类过度利用、破坏自然界,就是在毁灭自己,必将承受后果。我国坚持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结合,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培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的绿色发展道路就是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良好践行。

依据“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就决定了人的本质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又是由人所创造和形成的,因此形成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人保持“人之为人”的状态是全人类的一致希望。在2017年日内瓦会议上,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这一理念是我国为世界所贡献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人的本质的原理基础。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和交往日益密切,如何引导超越民族国家意识,形成一种构建符合人之为人的共同体的国际共识,是新时代人类面临的迫切的世界问题⑧(30-36)。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追求人的本质对象性的发展和完善,符合马克思对人的本质认识的价值取向,是通往未来真正的共同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注释:

①荣震华.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M].李金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③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④张一冰.回到马克思[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⑤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60:514.

⑥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2009,53.

⑦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04.

⑧黄婷.再思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逻辑維度、实践意涵、新时代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19(02).

参考文献:

[1]黄婷.再思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逻辑维度、实践意涵、新时代价值[J].贵州社会科学,2019(02):30-36.

[2]卜祥记,吴岩.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性本质理论的内在张力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1-8+191.

[3]王海龙.马克思“人的本质”观中的时间维度探究[J].华中学术,2020,12(01):18-27.

[4]陈培永.马克思人的本质学说的演变路径及当代价值[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8,32(05):25-30.

猜你喜欢

进化
大拇指的plus进化
软件发布规划遗传算法探讨
人的性格会随年龄“进化”
腾讯“进化”论
纪录片理论进化的黄金时代
大卫的“进化”:从美少年到“荷尔蒙男神”
药店究竟会“进化”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