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
2016-04-26柴红森
柴红森
【摘 要】 庄周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都影响至深。他的自由超然、安时顺变、天纵齐一的思想,给予处在颠倒纷乱、民生困厄中的中国人以坚韧的生命力,抚慰了民众干枯绝望的灵魂,展现了世俗层面之上的和谐与美好。其思想内涵里的终身意识,诠释了突破旧我、成就新我的人生追求,以及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人生哲学。
【关键词】 教育国际化;传统文化;自觉;庄子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0-01
庄周的思想,对中国文学、乃至中国文化都影响至深。他的自由超然、安时顺变、天纵齐一的思想,给予处在颠倒纷乱、民生困厄中的中国人坚韧的生命力,抚慰了民众干枯、绝望的灵魂,展现了世俗层面之上的和谐与美好。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然文词之美富者,实为道家。”郭沫若在论及庄子之文时也说:“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它的影响下发展”(《郭沫若文集》十二卷)。可见,庄子的文笔是盈动的,思想是丰富的,塑造了中国文化血脉。在国际化时代下研究传统文化的教育自觉,离不开对“归于超然”的庄周的回顾。庄子思想所包含的现代教育属性,至少有如下四个方面:开放性、终身性、适己性、爱己性。本文试谈庄子思想中的终身性。
破旧我以成新我
《逍遥游》里讲有一种大鹏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是说这种鸟飞往南海的时候,起飞时要振翅激起水浪三千里高,再乘着旋风而上,飞到九万里高空,然后才往南方,还要靠六月份的大风吹送着。这是一种很神奇的画面,也是一种很费劲的流程。然而这种浪漫的想象,却给中国人无尽的正面影响,诸如大鹏展翅、鹏程万里、一飞冲天、扶摇而上等,都是形容人的机会多多,前景光明。鹏鸟在中国文学里和中国人的生活中,更多的就是以正面形象出现的。虽然这并不是庄子最理想的人生层次,但庄子在《逍遥游》里对鹏鸟还是有较多讴歌的:如“怒而飞”,“水击三千里”,“九万里则风斯在下”,“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等等,这些词句,无不表达出庄子对这一形象的喜爱,读者在字里行间也能体会到一种振奋。
鹏鸟给予读者的振奋还在于它相比于蜩与学鸠的高出许多的境界、付出更多的辛苦。鹏鸟在自身远大理想的鼓舞之下,克服不利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锲而不舍,终成正果,成就了自己的梦想。鹏鸟的成功充分印证了成功来自于不懈的努力,“成功只在路上”。当然,庄子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一系列的动物形象说明一个问题:它们都是有所拘约、有所依傍的,因而做不到真正、彻底的自由自在。就说鹏鸟吧,“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也就是说,身体健硕如鹏鸟,志向远大如鹏鸟,一样需要大翼,需要飓风,方能“图南”。那自身条件等而下之的其他物类,不更需要坚持不懈、刻苦自励方能逍遥吗?
就人的发展而言,也是有等级、层次不同的,需要一一破关而上,超越旧我,成就新我。
正如庄子所言,即便是你“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也就是说,你或德或才,或者德才兼备,能够胜任一职一岗之需,深孚一国一君之望,也不应该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因为圣人之上还有圣人。就算潇洒如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犹且难以免俗(犹有所待),遑论常人。庄子倾心向往的最终境界应该是这样的:“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应天地之变化,顺云气之运行,游四极之浩渺,方为自由自在的逍遥游。所以,不论你做了多大的官,取得了多大的成就,想一想鹏程万里的大鹏鸟,飞得不可谓不高、不可谓不远,不仍然是一个“为生活所左右的打工仔”吗?这个时候,你就会明白“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真正含义。
化无用而为大用
《逍遥游》不仅用形象化的语言刻画了自然万物等级不一的生存状态,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须如破竹一样一节接着一节的突破,方臻妙境,还告诉我们至高妙境其实是无用之境,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这又该如何理解呢?尧曾想把天下禅让给许由,对许由说,你就像那天上的日月,我就像那地上的火把,想让我跟你比光亮,那是太难为我了。请允许我把天下给你吧!许由推辞说,你已经把天下治理的很好了,我再出来,不就是越俎代庖了吗?你回去吧,天下对于我来说是没有用的。尧以许由为自己道德自律的开始,从许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有感于许由德行广大于是“请致天下”,想以此来加强自我修养,弥补自我德行的“缺然”。而许由却认为尧治天下已相当成功,堪为德行政治的楷模,自己再出山就是“沽名钓誉”了。尧既已实至名归,自己则开心的以“无所用”来面对生活、享受生活。他们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德行修为在一个高的成绩表上而沾沾自喜,止步不前,反而是时时刻刻想着如何使自己的德操更进一步。
庄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在追求修为、追求至德的道路上,没有终点站,至大之用其实无用。我们未必非得如庄子所讲的那样追求“无用”,但是,当我们面对一个个小的胜利、小的成就的时候,换个思路,换个角度,也许那就是一个新的起点,而我们也将迎来自身更新、更大的成功。
生活中什么事情都有可能发生。也许你无论如何就是成功不了,也许你就是于人于己皆无可用。是生活抛弃了你,还是你抛弃了生活?魏王的大葫芦,装水则太薄,做瓢则太大(大到无法从桶里舀水),很让惠子犯愁。庄子却说,既然这么大,何不系在腰间当浮舟,漂游天地间,也是人生一快事?
可见,有用没用,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未有定论,不可限死。永不言弃,持续追求,总能把自己的特点变为特长。
鹏鸟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凡事而言,小有小的短处,大有大的无奈,事物的发展进步,皆在于依托自我,突破自我,成就自我。
许由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山外青山楼外楼”,若是止步万事休。事物的发展进步,贵在不断更新。
大葫芦的故事告诉我们,进步,有时候其实就是思路的转换。
就教育而言,教育原本就是吐故纳新、弃旧扬新的过程。只有克服不足,突破局限,方能求得自由;只有找准要点,转换思路,方能成就大用。所以,教育的过程是终身的。
不论是施教者还是受教者,不论是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客体,都将以终身的方式求得终身的存在。认识的“终身性”,就是认识到了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永恒性。人们认识规律、掌握规律、利用规律,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终身实践之事。教育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而是需要终身投入的。庄子的思想里毕竟包含着指向终极的终身性。
参考文献:
[1]崔大华,庄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师道天行的博客,庄子教育思想初探,2010-12
[3]于丹,庄子心得,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4]杨启光,教育国际化进程与发展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3-1
[5]严明,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后现代师道观,当代教育科学,2015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