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普高本科如何搞好医学生党支部建设
2020-06-07杨国兵
杨国兵
摘 要: 本文以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为例,探讨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的建设,归纳时代特征,审视在支部设置、组织生活、培养发展、党员管理、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分析现存问题的原因,即路径依赖尚未打破、队伍建设欠充分、工作机制欠完备、条件保障未到位,提出支部建设的优化路径,即统筹协同治理、加强队伍建设、健全工作机制、夯实条件保障,以期对新时代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新时代 高等学校 医学生 党支部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高校党建工作,围绕“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推动党的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党支部的职责在十九大上修订增写入党章,中共中央于2018年印发了《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把党支部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教育系统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和战斗堡垒。
一、概念界定
(一)新时代
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宣示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进[1](10)。新时代,新征程,必将赋予党支部新的使命。
(二)党支部
党支部是党的基础组织,是党组织开展工作的基本单元,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直接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和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2]。首先,“党支部”是一个组织,具有组织愿景、战略、目标、氛围、文化、结构、规范等组织共性要素,遵循组织发展的一般规律;其次,“党支部”是党在基层的神经末梢,首要功能是政治功能,是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四个服从”与“两个维护”的战斗堡垒,是宣传贯彻执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决议的工作基础;最后,“党支部”的教育功能日益突出,肩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群众的责任,关系到长期执政的群众基础。党支部建设必须常抓不懈,擦亮党的底色,筑牢党的根基。
(三)医学生
“医学生”通常有两种定义:一是医学院校学生,二是正在学习医学知识的人员。根据我国医学教育体系的实际情况,我们将“医学生”定义为在医学院校或开办医学教育的综合性高校学习医学知识的人员,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法医学、食品卫生与营养学、中医学、护理学、康复治疗学、医学检验等方向。“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是指学业处于本科阶段的普通高等学校的医学生,学制以“五年制”为主。
二、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的概况介绍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前后对中国高等院校进行了院系调整,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一大批医药类专门学院成立;1985年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2年合并组建扬州大学,正式启动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工作;2000年前后,大规模调整合并了高等学校,一些医药类专门学院被并入综合性院校。苏州大学医学部的前身,于1957年整体搬迁至苏州,易名为苏州医学院;1962年年底经国务院批准划归第二机械工业部(后改为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又于1999年归属江苏省,2000年并入苏州大学,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的生动缩影。在医学类院校中,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工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一)样本选取
根据学生成长规律和专业设置特点,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按专业和前后期课程安排设置为11个党支部,目前共有党员141人,其中教师党员18人(均为正式党员),学生党员123人(其中,正式党员33人,预备党员90人)。2019年,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党的各项方针政策路线,加强支部教育管理,定期开展组织生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特征分析
医学本科生党支部,除了组织要素具备先进性、组织结构具有严密科学性、组织运行坚持民主集中制、组织行为必须为人民服务等共性特征之外[3](45-50),除了具备思想活跃、群体年轻、高知分子聚集、阶段性管理等高校党支部共有特征之外,相对于其他学科门类的党支部还具有特殊性。
1.年限长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的学制以五年制为主,而且延长学年的学生较多,直接导致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运行年限较长,党建任务繁重。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分为临床五年1支部、临床五年2支部、临床八年1支部、临床八年2支部,儿科法医党支部、影像口腔党支部、放射医学党支部、预防医学党支部、护理检验党支部、药学类党支部、生物科学类党支部等11个支部,涉及15个专业,大多数专业的学制为五年,甚至还有100多名延长学年学生。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覆盖了从大学一年级至五年级甚至延长学年的每一个专业每一名同学,较其他学科门类的党支部运行时间更长、建设任务更重。
2.流动性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分阶段培养,低年级在校完成课程学习,高年级在临床学院进行见习,毕业年级在临床学院进行实习,这就造成医学本科生党支部成员流动性较强。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前五个学期在新校区学习,第六个学期在老校区学习,第七、八个学期以班级为单位到直属医院见习,第九、十个学期将每个学生重新分配到不同医院实习,同时医学类转专业的同学越来越多,学生频繁更换学习生活地点导致党员的经常性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监督的连贯性受到一定影响。
3.分散性
随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扩招,医学本科生数量逐年增加,专业点逐渐增设,见习、实习点逐步增加。在前期培养阶段,党员分散在十几个专业进行学习;在后期培养阶段,党员分散在十几个见习点或实习点进行学习,党支部党员的分散性特征十分明显。苏州大学医学部共有近5000名本科生,其中123名学生党员分布在15个专业、分散在前后期兩个校区与5个学院、3个临床医学院、18所附属医院、100多个教学实习点,党建工作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
三、一些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存有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纪律和制度等各方面建设均取得实效性成果,党建的理论推陈出新,内容不断深化,平台极大拓展,形式更加丰富。但是,在一些单位,支部设置、组织生活、培养发展、党员管理、作用发挥等方面,仍然存在些许不足之处。
(一)支部设置偏固化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设置较为单一固化,与医学生培养模式不协调。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多数是按年级或专业设置的,通常由所在院校自入学至毕业一贯式管理。一方面,按年级设置的党支部不利于党支部工作的传承,一、二年级几乎没有党员,三、四年级按指标发展,毕业年级不发展,与“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还有很大距离。另一方面,按专业设置的党支部必然在每个时间段都有在教学实习点实习的学生,党支部正常的组织生活受到很大的挑战,党支部日常的运行成本陡然上升。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全部由年级辅导员担任党支部书记,于2020年初对支部设置进行了调整。调整前的党支部按年级设置,与辅导员按年级分配的工作布局相匹配,出现“低年级党建工作轻松,高年级党建工作繁重”的现象,党支部工作的传承性相对较弱;调整后的党支部按专业设置,与辅导员按年级分配的工作布局相交错,党支部发展党员面临着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发展对象的尴尬现象,党支部正常的组织生活因成本剧增而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党员实习生管理出现了“真空地带”。
(二)组织生活被简化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形式大于内容。由于医学生学习科研任务繁重、流动性较强,组织生活在不同程度上被简化,形式相对简单,以线上或线下的会议为主;组织生活内容相对单一,以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学习时政热点为主,政治性、时效性、强制性特征突出,与专业特色结合不够紧密、不够深入、不够透彻。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在2019年开展的组织生活主要集中在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与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方面,在立德树人工作上停留在政治素养层面,鲜少涉及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方面,同时与专业融合较少,难以调动党员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即使入耳难以入脑,即使入脑难以入心,即使入心难以化行。
(三)培养发展轻内涵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培养教育发展的程序大于内涵,避险多于尝试,保守胜过创新。第一,党员培养教育发展程序严谨规范,但是标准失衡、内容偏颇,更多地注重思想政治表现和学习工作情况,个人党性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政治标准、入党动机、群众基础、道德品行等标准要素呈现为心照不宣的虚化状态。甚至,为了满足党员培养教育发展的程序,直到学生被确定发展为预备党员才一次性补齐前面培养教育发展的内容,培养过程的荣誉感、获得感与归属感极大降低。第二,多数党支部畏惧培养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的政治风险,尽量少甚至不培养教育发展少数民族学生党员,“注重发展边疆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党员,在坚持标准的前提下给予倾斜政策”[2]在实际工作中变成一纸空文。第三,临床阶段党员的继续教育成为一大问题。发展为预备党员最早是在医学生的第五、第六个学期,医学生基本已进入临床培养阶段,特别是在临床实习的毕业年级学生,工作压力大、居住地点分散;党员继续教育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缺乏创新性,导致部分学生党员出现不良现象。苏州大学医学部党支部培养、教育、发展党员的程序严谨规范,培养内容思想性、政治性、时代性强却难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考核标准偏重学习成绩与学工经历,弱化个人党性分析,学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基本处于松散状态,更遗憾的是近150名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中被发展为党员的更是凤毛麟角。
(四)党员管理未到位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尚未普及,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未得到很好的利用。组织生活务虚多于务实,谈心交心未深入,未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党员的实际问题,“三会一课”表面化、形式化现象日益显现。此外,学生党员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突出,党内民主有待进一步发扬。苏州大学医学部党支部党员组织隶属关系明晰,党员权利得到一定的保障,但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特别是“第一种形态”即“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没有形成新常态,组织生活大多数是学习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党内激励、关怀与帮扶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党员服务学生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此外,年级辅导员作为党支部书记,师生关系映射到党支部之中,党支部的工作较为顺利地开展,在不同程度上损伤了学生党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他们较多地被动执行党建任务、完成党务工作。学生党员广泛参与班级、院(系)和学校管理工作的机制有待进一步深化落实。
(五)作用发挥待融合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在不同程度上与中心工作脱节,党组织与党员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将医学本科生的党建工作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融合起来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医学院校专业门槛较高,党建工作融入难度大,通常是分条线工作。学生党支部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一定的结合但与专业培养方面的结合有待进一步拓展,在专业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就业创业等方面的推进作用有待进一步挖掘,在引领优良班风、学风、校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维护学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有待进一步强化。此外,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绝大多数党员能够模范遵守党章与党纪党规,以及国家法律和校纪校规,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他们的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更好地影响广大青年学子、引领校园新风尚值得进一步探讨。苏州大学医学部本科生党支部工作严谨规范,还需要进一步融入学部发展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学生党员对自身的要求较高,群体呈现出低调、踏实、奋进的特征,如何在青年学子中更好地发挥模范作用、榜样力量,形成创优争先的示范效应,值得进一步探索。
四、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问题的原因分析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在支部设置、组织生活、培养发展、党员管理、作用发挥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历史渊源,更与自身的队伍建设不充分、工作机制不完备、条件保障不到位密切相关。
(一)路径依赖尚未打破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本科高等医学院校经历了两次大的調整。1952年院系调整,从综合性大学分立出来作为专门院校发展,经过近50年的办学实践,摸索出遵循医学教育规律的治理模式;2000年院校合并,作为医科学院并入综合性院校共同发展,出现了两种基本情况:一是作为医学教育实体整体并入,保持了医学教育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二是分解为多个学院各自并入,按医学二级学科分解为若干二级单位各自办学。医学教育体制改革为大学生党支部建设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采取第二种模式并入综合性大学以后,院校的综合实力上升,医学交叉学科有所发展。同时,医学在管理上丧失了统筹治理二级学科与附属医院的权限,医学教育的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整体性受到破坏,前后期培养割裂,逐步形成碎片化治理困境。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建设必然深受影响,导致党员培养教育发展不连贯,培养后期的学生党员处于半脱离组织状态。经过近二十年的碎片化治理,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设置运行管理形成了既有模式并逐步进入锁定状态,这种路径依赖就会产生组织惯性,难以突破,更难以进行改革创新。此外,传统上我国是一个靠血缘伦理关系维持的人情社会,“关系”在评价体系里或现或隐占有很大比重。这样的评价导向助长了“做老好人”社会风气,“互换人情”之风盛行,组织生活真正意义上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显然难以落实,组织改革的阻碍因素有增无减。
(二)队伍建设欠充分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一般由党员辅导员担任支部书记,优秀学生党员骨干任委员。因此,医学本科党支部的队伍由辅导员与学生党员构成。辅导员有九项基本职责,每一项职责都对应着学校某个甚至几个职能部门,学校所有与学生相关的工作最后都落在辅导员身上,而且每一名辅导员又是学校的一名老师,履行着职工义务,“千条线一根针”是对辅导员工作真实的写照。按照教育部要求,大多数普通本科医学高等院校辅导员岗位师生比没有达到1∶200。辅导员承担了太多事务性工作,学习思考反思时间太少,创新性思维与行动更是少之又少。同时,医学生学业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分段式培养,投入党支部建设的时间与精力得不到保障;长期的灌输性教育导致一些大学生民主意识不强、维权胆识不够、民主行为退缩。因此,基层党建部分工作流于程序、浮于表面,党内民主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落实,党支部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受到限制。
(三)工作机制欠完备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培养教育发展机制未形成闭环、理论与实践研究机制不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不健全。其一,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培养教育发展机制,从大学生递交入党申请书到团组织推优,到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再到发展为预备党员、正式党员,最后到党员组织关系转出,工作流程还未形成闭环。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发展对象期间的培养教育发展机制缺失,从确定为发展对象到转为正式党员期间的培养教育发展机制在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涵养与党的纯洁性方面有所欠缺,党员继续培养教育机制作用发挥由于医学生学业重、流动性与分散性强等实际情况被削弱,导致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其二,理论与实践研究机制不完善,部分党支部成员对相关文件学不懂、吃不准、用不了,以致在某些方面主观上存在认识盲区、客观上无所作为,对党建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下达的新要求、表现的新特点、出现的新实践,学习研究的广度、深度、厚度跟不上新时代的要求,党建工作很难与时俱进。其三,政治逻辑嵌入社会领域,对社会与个人的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政治性容错纠错制度未落地,导致部分党员在党建上存在“少做少错,最好不做”避错避险的心理,导致党建工作存在硬性指标强执行、软性指标弱执行、加分指标选择性执行的现象。
(四)条件保障未到位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与平台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激励措施需要尽快兑现,条件保障不到位会直接削弱党建动力与活力。其一,制度关键在落实,绝大多数医学本科生党支部都制定了党建工作的各项制度,但是否严格落实、执行效果如何、能否定期完善、党员质量是否得到提高有待商榷。其二,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党建工作是否纳入基层党(工)委的年度经费预算,分党校办学经费能否满足新时代的需要,学生党支部活动经费是否按照规定标准落实到位,关系到党建调动资源的广度,直接影响党建工作质量与效能。其三,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党建信息化平台相对滞后、活动场所和设施不能满足党建需求,党建特色基地建设有待挖掘。这就限制了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行动空间。其四,“党支部书记述职评议考核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选拔使用的重要依据”仍未完全落地,党建工作对党支部书记的晋升与薪酬正向激励少、负向激励多,滋生了些许惰性心理与行为。
五、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优化路径
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有其遵循的客观规律和内在逻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新时代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结合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工作实际,遵照《中国共产党章程》与党内法规,遵循党支部工作的“五大原则”,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建设要做好顶层设计,融入中心工作,突出政治功能,注重教育实效,巩固好党长期执政的基层根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青年学子的磅礴力量。
(一)统筹协同治理
立足于综合性大学的办学优势,统筹好二级学院的教育资源,协同好附属医院的党建资源,形成统筹协同治理的合力,促进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建设与立德树人中心工作深入融合。其一,党建与教学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推进医学生誓言教育,将医学生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一体化培养;毕业年级党员组织关系转入实习医院,党员档案依然委托学校统一管理,党支部设在实习医院,由实习医院基层党委统一管理,以填补党员继续教育的漏洞。其二,党建与学工相融合。党支部设置与辅导员分工均按专业划分,辅导员担任所带专业学生的党支部书记,通过密切党支书与专业老师的联系探索党建融入专业教育的路径,通过密切同专业老党员与新党员的关系发挥朋辈力量“传帮带”的作用,强化入党前的党性培养。其三,党建与管理相融合。学生党支部与所在专业教师党支部共建、与见实习医院相关科室党支部共建,打通全员育人渠道,搭建全方位育人平台,定期召开学生支部书记、教工支部书记、医院科室支部书记联席会议,共同探讨党支部建设融入立德树人中心工作的经验模式。
(二)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打造一支“信念坚定、政治可靠、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党员队伍,提升新时代医学本科生党支部进行伟大斗争的战斗力。其一,高校专职组织员岗位按师生比不低于1∶1000比例设置,建立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好的专职党务工作者,立场要正、腰板要硬、宣讲要准,主要负责宣传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二,严格按照教育部要求配置专职辅导员(学生党支部书记),建立一支精通党务工作的标准化队伍,提高站位、精通业务,主要负责学生党支部建设的事务性工作。其三,遴选出一批优秀的学生党员骨干,树立榜样、引领风尚,探索老党员结对发展对象“一对一”成长机制,重点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学子。其四,对广大党员进行自律教育,基于共识发起党员公约,引起医学生对党建工作的高度重视,约束每个党员的言行,营造积极向上、乐观奋进、法治民主的党支部精神风貌。
(三)健全工作机制
不遗余力地推进学习研究机制,建立健全培养教育发展机制,发展细化容错纠错机制,全方位全过程覆盖医学本科生党支部建设的各项工作。首先,全面推广学习研究机制,建设学习型党支部。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交流同探讨共进步,吃透文件精神,把握住新思想,保证党中央政策在党支部不变形、不走样。只有真懂透悟才能敢作敢为,只有敢作敢为才能有所作为,只有有所作为才能引领时代,只有引领时代才能牢筑根基。其次,建立健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教育发展闭环工作机制。医学本科生党员培养教育发展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确定为发展对象,第二个阶段是从确定为发展对象到转为正式党员,第三个阶段是从转为正式党员到毕业。第一个阶段着重发挥优秀大学生党员的朋辈引导作用,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党的教育融入學生的学习、科研、生活等日常,传递党的温暖与关怀,可以探索大学生党员朋辈引领机制,例如高年级学生党员联系低年级团支部、学生党员结对“三困生”等;第二个阶段着重发挥专职组织员与辅导员的引领作用,抓住关键时间节点、重大历史事件、领域先进人物,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党性、涵养品德、发展党员,可以系统、全面、科学地制订培养教育发展计划;第三个阶段主要发挥专业导师言教身传的作用,课题组导师对高年级医学生的影响重大,导师既要负责学生学业又要负责学生思想,可以探讨导师“一岗双责”机制。最后,发展细化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创新试点工作。参照公务员系统制定高校党建容错纠错机制,关键在于可操作能落地,流程可控、程序可溯、责任可查,营造良好党务工作环境,激励党务工作者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才能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勇立潮头。
(四)夯实条件保障
动兵先运粮,必要的条件保障是组织生存的基础,充分的条件保障是组织发展的需求。其一,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制度保障首先要与时俱进,关键在于落实,目的在于实效。医学本科生党支部的制度规范要时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及时对照上级文件进行修订。制度保障的重中之重在于落实,制度落实的关键在于细化考核标准、严明党建纪律、严肃党建考核,制度效率的关键在于考核结果运用。其二,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经费保障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落实到基层组织,基层组织更应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配套,保证党支部建设的物质基础。其三,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医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激励措施要尽快兑现,党支部评比与考核结果尽快与职工的晋升、薪酬挂钩。树立规则意识,规范激励标准,注重对内容的考核以推动党支部内涵式建设,注重奖惩并用惩前毖后。此外,坚持将纪律挺在前面,充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守纪律底线,树立清风正气。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http: //www. 12371. cn/2018/11/25/ARTI154314632 0637564.shtml.2018.
[3]黄富峰.中国共产党组织特征探析[J].理论导刊,2019(12).
江苏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江苏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模式与经验研究”,编号:20ZLA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