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主题阅读”体系,促进学生精神成长
2020-06-03胡怡宁史晶晶
胡怡宁 史晶晶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人类心理发展“关键期”理论指出:7-12岁是人学习及其发展、记忆发展和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扩大课外阅读量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都具有深远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我们研究通过“主题阅读”扩大学生阅读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多元的阅读方式使学生浸润其中
“主题阅读”是一种针对同一主题,在一定时间内阅读大量书籍的方法。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零散阅读所造成的知识遗忘、思考重复而不深入的问题。同时,由于在短时间内大量阅读与主题相关的内容,可以有效加深记忆,多角度、全方位理解同一主题思想。最重要的是,當完成阅读之后,有效地形成框架性思考,有利于将相关书籍中的内容应用到实际中来。以“主题”为例: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在某个领域做出了业绩或者自身具有高尚品格令人敬佩的人物,以这个人物为线索,将其相关的事迹、作品等串联起来形成的统一内容。为了有效开展“主题阅读”,推动研究的深化,促进学生思想意识不断向健康发展,我们建立了线上线下、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的“主题阅读”体系。
(一)利用网络阅读平台,连接线上与线下
我们充分利用校园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这两个平台,定期发布阅读资源,开展阅读活动,展示阅读成果。如,以“人类美好的精神品质”为主题,精心选取了代表人物,将其生平事迹和人物故事发布到了微信公众号上,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阅读,通过微信平台进行留言,发表阅读感受,这样也便于学生问、师生问的互动交流。这样将线上与线下联系起来,不仅学生能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阅读活动的开展,阅读相关的主题资源,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渠道了解学校的阅读活动,便于更好地开展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二)开设读书活动社团,连接课上与课后
“主题阅读”的开展离不开课堂教学,尤其是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将“主题阅读”与语文课堂相融合,起到相辅相成、事半功倍的作用。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进行有效的阅读方法指导和实践,学生在课上习得的阅读方法可以运用于课外阅读。为此,我们开设了“书虫”社团,每周进行活动,由语文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学生自主申请参与活动。活动中,不同年级学生或静静读书,或互相交流,或创作阅读作品,乐在其中,享受阅读带来的愉悦。同时,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的阅读内容和情况开展读书交流分享会。分享会以学生为主体,采用讲故事、说感受、介绍人物、谈收获等方式,以小组合作交流、全班共同分享等形式进行。学生围绕主题内容畅所欲言,互动交流,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这样既表达了自己阅读后的体会,又提高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课外阅读指导课是教师针对某一主题阅读内容开展的,课上包含了相应的阅读方法指导和语言的训练,这对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对于作品的解读和正向的引导也能使学生从阅读中受到积极的影响,促进了思想正处在成长期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三)开发社会、家庭阅读资源,连接校内与校外
有效的教育需要依靠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力,“主题阅读”也是如此。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离不开学生家庭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与配合。因此,我们充分开发家庭和社会的阅读资源,以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我们积极倡导家长为孩子选购适合的书籍,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开展亲子阅读,评选“书香家庭”,激励学生家庭阅读积极性,树立家长阅读的榜样作用。同时,我们也不断开发社会阅读资源,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如,邀请图书馆馆长为学生讲解有关图书检索和分类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图书馆、档案馆、大学校园等场所,感受书籍的魅力,领略畅游书海的美妙。
通过与家庭、社会的联系,建立了校内校外的阅读体系,形成了教育合力,延展了学生阅读的空间,共同促进了学生对于书籍的热爱和阅读的兴趣。
二、多元的阅读收获使学生受益匪浅
线上线下、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的“主题阅读”体系的建立,有效地保证了“主题阅读”的开展和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阅读量大大增加,阅读品位在逐步提高,从优秀的作品和人物身上汲取到了有益的精神营养,促进了学生思想的成长。
(一)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低年级学生在读书氛围的影响和熏陶下,变得爱读书了,乐于与老师、同伴和家长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逐渐从书籍中汲取营养,不断成长。中、高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在“主题阅读”活动中,教师采用了多种手段再加以引导,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材料,开展了大量的读书活动,而学生又逐步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所以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每天班内图书角和各楼层开放读书区域,人人争着借书,课余时间经常可以看到学生三五成群围在一起看书或讨论书中的内容。
(二)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指导课,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科学的阅读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而阅读的方法应根据内容和阅读需要来确定,什么样的文章适合泛读,什么情况下可采用精读,要一清二楚。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引导他们了解,拿到一本书后,首先要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我想从中得到什么?明确了阅读目的,才能确定科学的阅读方法。如果选择的是知识性读物,只想作一般性的了解,宜采用浏览式的泛读法,让学生按照“速读一寻找一摘记”的程序进行;如果是翻阅报刊可采用读版面,读标题,读导语的方法,快速了解内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如果选择的是文情并茂的佳作,想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宜采用精读法,对文中精美的字、词、句、段,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加以吸收。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注重积累,以摘录句子、片断为主。每名学生准备“积累本”,在积累本上摘录书名、作者、优秀片断、好词佳句等。平时在读报时发现自己喜爱的文章或资料也可以及时剪下来,分门别类贴在“积累本”上。
(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通过多种“主题阅读”活动的开展,学生读的书多了,知识面拓宽了,视野开阔了,分析理解能力也有了提高。在语文课堂中常常有学生引用课外知识进行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同时,部分学生在课外阅读题考查中独立解题能力也有所提高,习作的水平也有提升。
(四)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书能陶冶情操”“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主题阅读”在每一个主题中都整合了大量的文章,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写作风格、不同的创作角度、不同的人生态度,不同的人物形象也给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这些都给学生们以新奇的感受。他们对众多文本进行阅读,从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思考、感悟文本内容,在阅读中学会了思考、欣赏,主动参与到文字之中,把阅读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与思考相随,在与作者的心灵对话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和精神的共鸣,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
总之,通过构建线上线下、课上课后、校内校外的“主题阅读”体系培养了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感受、理解、评价和鉴赏能力,对学生语言的积淀、情感的体验及良好语感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学生在读书中思考,有思考地读书,成为有思想的读者,并以积极的思想影响行为,从而促进身心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