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融合现象句法研究综述*
2020-06-02王世龙
王世龙
(华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510642, 广州)
1 名词融合的属性
名词融合的研究有着长久的历史,但目前为止没有得到一个统一的解释结论。 主要争论的问题有,名词融合是句法的,还是词汇的? 名词融合结构有什么样的属性? 融合的名词有什么样的属性? 名词融合的标准有哪些? 不同语言中有什么样的名词融合?
名词融合是指名词可以和动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复合的动词;同时,名词也可以和动词分开,表达相同的意义。 这类词既可以融合起来做一个词用,也可以分开来做两个词用。 名词融合多见于复综语(polysynthetic language)(北美洲、西伯利亚、北澳大利亚的土著语言),但其他语言中也有名词融合现象存在。[1]总的来说,名词融合是少数语言中存在的一种现象,不是大量普遍存在的。 词素上,融合的名词可以是独立的、黏着的。 语音上,名词融合整体构成一个重音语域,原来名词的重音得到弱化或完全失去。 句法上,大多数情况下,名词是动词的客事/受事(直接宾语)成分,也可以是其他题旨成分,施事、处所、工具等。 有些语言还允许名词的修饰语(形容词、关系从句、数量词)出现在名词融合后的位置,或者修饰语与名词一起与动词融合。 语义上,融合的名词一般没有特指概念,为单数形式,而非融合名词可以有特指概念,但也有语言例外。 融合结构辖域封冻(frozen scope),而非融合结构经常有辖域歧义。 融合结构还通常涉及到特定的语义或制度化的意义(institutionalized meaning)。 语篇上,多数融合名词还有语篇穿透性,下文的代词可以和融合的名词同指。 以下为智利土著语言Mapudungun 中的名词融合的一个例子,(1)为非融合结构,(2)为融合结构。
(1)Ñi chao kintu-le-y ta chi pu waka. (Chilean language Mapudungun).my father seek-PROG-IND. 3sS the COLL cow My father is looking for the cows
(2)Ñi chao kintu-waka-le-y.my father seek-cow-PROG-IND.3sS My father is looking for the cows.[2]
(1)中动词kintu(look)和名词waka(cow)是分开的。 (2)中动词kintu 和名词waka 融合在一起,定冠词消失。
以上为名词融合结构的属性。 它与我们所熟悉的词类结构复合词类似,但又有着很大的区别。 复合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词位合并派生出一个复合词位的词汇,在句法上复合词等同于简单词,意义上具有不可预测性。 复合词的内部还具有句法结构和语义关系。 辨别复合词可以采用形态的标准(复合词要整体进行曲折变化),可以采用语义的标准(具有不可预测性),可以采用语音的标准(重音落在第一个音节上),还可以采用句法的标准(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些标准都有一定的作用,但都不是绝对的。 结合以上这些属性,可以得出,名词融合不同于复合词。 名词融合与短语也有着明显的区别。 名词融合结构在语音和词形上,结合为一个词,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了一个独立的结构。 语音上独立的成分会有变化。 而短语结构中两个词仍然是独立的、分离的,没有合在一起。
名词融合中,名词有多种表现形式,但动词没有那么多变化,大多与合并前相同。 有的语言中,动词可以是词根形式,如Inuktitut 语言,也可以是完整的动词形式。 名词融合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表现,这种多变性为名词融合的界定和分析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目前还没有一种统一的理论能够囊括所有的融合现象,提供统一的理论解释。
纵观名词融合研究历史,不同的学者就不同的语言,用不同的标准提供了不同的分析。 对名词融合结构的研究主要有两种方向,一种是词汇层面的,一种是句法层面的。 词汇观点认为,名词和动词是词汇层面通过单词形成规则(复合)合并在一起的,与复合词类似。 代表学者有Mithun、Di Scullo & Williams 和Rosen 等。 句法观点认为,名词和动词起源于不同的句法位置,通过句法手段走到一起。 代表学者有Baker、Barrie & Mathieu 和Massam 等。
2 名词融合的词汇形成研究
Mithun 提出,名词融合是两个或多个词根合并成一个复杂的词根。[3]这里涉及到的是复合过程,是词汇层面的。 名词融合和复合词类似,是通过词形成规则在词汇层面生成的。 在词汇层面,动词词根和名词词根合并成一个动词词根。其他复合词可能是同类词合并,或词根与词缀合并,但名词融合是不同类词根的合并。 名词常常为动词的受事(patient)、客事(theme)、处所(location)、工具(instrument),名词没有特指性,无指示语或数词修饰。 但是,在某些语言中,可以有数词等修饰。
Mithun 分析的语言有100 多种,主要包含大洋洲岛屿的土著语言(Oceanic)、玛雅语(Mayan)、拉祜语(Lahu)、澳大利亚土著语、北美印第安人语等当地的土著语言。 当然这些语系中也有语言中没有名词融合存在。 这些融合现象遵循蕴含等级(implicational hierarchy)。 合并后,有四种类型产生。 第一种,名词融合结构为不及物,名词作为动词的宾语与动词融合,整体结构不需要其他宾语了;第二种,名词融合结构为及物,融合名词被背景化,名词融合结构还要再接一个宾语,突出新的名词;第三种,融合名词为已有信息,前面出现过的名词常常得到融合;第四种,融合名词取代原来名词的语篇功能,合并是有目的的,是为了达到某种文体效果。
词汇形成观点认为名词融合是普通的复合过程。 融合的原因是,词汇上,所有名词融合的语言利用这一过程来创造基本的整体的词项,来表达制度化的整体概念。 复合过程中,名词词根和动词词根在词汇层面合并成一个动词词干。名词词根和动词词根在句法运作的任何阶段都不会分开,而且,名词也是句子的直接宾语。 但是这一复合结构是及物的,还是不及物的,由不同的语言来决定。 我们以例(2)来说明。
在(2)智利土著语言Mapudungun 中的词汇层面,动词词根kintu(seek)和名词词根waka(cow)发生融合,生成一个新的词根kintu-waka(seek-cow)。 此词根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接下来的句法运算,从词项中得到提取等后续的句法运算。 上图中为了表述方便用了英语,S 节点也是为了画图的简便,代指了TP 或CP 的节点。
3 名词融合的句法研究
此方向的研究认为,名词融合结构中,名词和动词在句法上相互联系。 不同的语言学家基于不同的语言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代表性的分析:Baker 的中心语移位观点、Massam 的准名词融合观点、Van Geenhoven 的基础生成+语义融合观点、Koopman & Szabolcsi's 的剩余NP 成分移位观点、Roberts 的中心语特征一致观点、Barrie &Mathieu 的短语移位观点。 这些观点研究的问题主要包括:
1)融合的名词是客事/直接宾语吗?
2)融合的名词有无修饰成分,是单独的名词词根,还是有名词化成分(nominalizer)或其他形容词修饰语、数词、指示词、从句、格等成分?
3)融合名词结构能否有所有格悬挂(possessor stranding)现象?
4)融合的成分能否为附加语、状语、程度副词等?
基于以上问题,句法学者们基于不同语言中名词融合的不同表现得出了不同的观点。
融合的原因是什么? Barrie 和Moro 等认为是对称成分统制(symmetric C-command)激发引起的。[4-5]Kayne 提出的线性对应准则(Linear Correspondence Axiom)要求非对称成分统制(antisymmetric C-command)来决定语序。[6]融合的名词被看作是功能上弱化的名词成分。 动词可以选择一个空名词(bare N)或NumP 来合并,但不是更高的完整的功能投射DP 或KP。 这种合并产生的是对称结构。 那么,为产生非对称结构,只能通过移位融合来完成。 根据动态抗对称性(dynamic antisymmetry),名词移位到Spec-VP 的位置,产生非对称结构,符合线性对应准则[7],同时,融合结构得以生成。 Johns 提出不同的分析,认为融合的原因是融合的名词中没有动词类的成分,所以要与动词融合。[8]
3.1 中心语移位观点
Baker 中心语移位观点研究的语言主要为Mapudungun(南美洲智利阿根廷的一种方言)和Mohawk(北美印第安人的一种方言)。 中心语移位是动词和名词合并,在句法运算过程中,体现为V0和N0合并生成V 结构V[V +Ni]。[9]Johns基于加拿大部分地区Inuit 的语言(Inuktitut)的分析,提出了词根移位(root movement) 的观点[10],与Baker 的中心语移位观点类似,我们不再单独阐述。 此观点对例(2)的分析如下:
图2 与图1 存在着运算层面的不同。 图1中seek-cow 是作为一个整体从词项序列(lexical array)中得到提取,进入后续的句法运算。 图2中动词seek 和名词cow 作为两个词项进入词项序列。 句法运算时,名词cow 先得到提取,然后生成NP,之后动词seek 得到提取,N 和V 合并,生成更大的句法对象V(seek-cow),然后V 投射生成VP,进行后续的句法运算。
此观点认为所有的名词融合都是中心语的融合,是中心语移位到更高位置的另一个中心语。 名词从中心语位置移位到动词中心语位置。这得到题旨理论(UTAH)的支持。 融合前后名词的题旨相同,还得到ECP(Empty category principle)和格过滤理论的支持。 Baker 还提出了适当中心语移位规则(Proper Head Movement Generalization),实词类中心语移位不能跨越功能语类中心语移位到实词中心语上[11],这与Travis 的中心语移位限制(Head Movement Constraint)类似。[12]中心语融合基于直接宾语的融合,没有包含其他题旨成分的融合。 由于融合的多样性,此理论无法解释动词和附加语融合等的情况,附加语没有涉及到直接宾语(客事/受事)问题。[13]
Baker 后来对中心语移位再论述,提出中心语移位观点在MP 中仍然适用。 利用的语言语料来自于Mapudungun 和Northern Iroquoian(北美的方言)。 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论据:中心语移位可以左合并也可以右合并,只有中心语可以移位,只有宾语可以融合,修饰语可以悬挂,语义对等。[14]
但以上五个论据都存在问题。 第一点,多数情况下,融合结构为名词在动词前面,但在Mapudungun 语中,名词可以在动词后面。 基于此,Baker 提出可左可右的合并,但是这一结论与目前的最简主义相违背,最简主义要求左向合并。第二点,在其他很多语言中,甚至在Baker 自己所用作论据的Iroquoian 和Mapudungun 语中,也有带形容词修饰语的名词短语融合,或所有格或关系从句,所以不仅仅是中心语移位。 第三点,Baker 用题旨理论和中心语移位限制理论来解释,只有客事题旨符合中心语移位的要求,而主语、附加语等不能中心语移位到V 的位置,并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唯客事题旨限制(Theme-Only constraint)。 然而,在Northern Iroquoian 的语言中,有很多的非客事融合,这只能由XP 移位来解释,而中心语移位不能解释。[15]第四点,有的融合的名词具有定性和窄式辖域,与非融合的名词语义不完全对等。 第五点,中心语移位观点没法满足语篇同指性,而事实上融合的名词是具有语篇同指功能的,所以中心语观点适用于某些语言,但其普遍性存在问题。
3.2 中心语特征一致观点
Roberts 中心语特征一致观点研究的语言主要是Mohawk,是对Baker 中心语移位观点的再发展,为中心语移位观点延续了生命。[16]
随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中心语移位存在的必要性受到质疑。 最简框架中空短语结构(bare phrase structure,简称BPS)的理论的出现导致中心语移位的合理性受到挑战。 最简主义要求短语移位,而中心语移位和短语移位的属性不一致。 中心语移位不是循环的,没有成分统制关系存在,没有解释效应(interpretive effects)。并且,名词融合中的中心语移位是从实词中心语(lexical head)到实词中心语,而不是从实词到功能语类中心语(functional head)的移位,或从功能语类到功能语类的移位。 因此中心语移位与最简主义不匹配。 因此,Chomsky 把中心语移位归为PF 层面,但是把名词融合排除在外,名词融合不是PF 层面的。[17]
Baker 虽然强调了中心语移位的重要性,但是没有能够提出中心语移位在BPS 中是如何运作的。 中心语移位违反了最简主义的原则,为什么能够包容继续存在? 为此,Roberts 把中心语移位归为特征的核查,两个中心语分别为探针(Probe)和目标(Goal),目标的特征是探针的特征的子集,两个中心语有特征核查产生,导致出现一致或移位发生。 而如果目标中心语的特征不是探针的子集,也就是目标带有探针不能核查的特征,那就不能移位合并。 Roberts 提出中心语移位是由一致(agree)操作引起的。 此观点的基础是粘着词素与词根的合并。 粘着词素具有的特征为缺陷的(defective),缺陷性导致了移位融合的发生。 目标成分所具有的特征是探针成分的子集,那么就有一致产生,就会造成合并。Roberts 认为,融合名词有nP 层,没有DP 层,所以,融合名词也具有特征缺陷性,导致融合产生。[18]
这能解释名词词根和动词的融合,但是还有语言中存在着其他形式的融合。 名词可以有修饰语,包括形容词、数词、所有格、指示词等。 这些都证明融合的名词成分不止是一个名词词根。这是中心语移位和中心语特征核查两种观点不能解释的。 在复综语(如Inuit 和Siouan 语言)中,复杂名词的融合也是常见的。 而且,名词融合不一定是宾语融合,那就没有了特征核查,这体现为副词融合(Greek 语中),甚至副词还可有程度修饰语,也可以有形容词的融合(Ojibwe 和Chukchi 语中)。 所以中心语移位和特征一致观点存在问题。 如果把中心语移位归为PF 层面的,那么名词融合就是PF 层面,但是很明显,我们已得出结论,名词融合是句法层面的。
3.3 短语移位观点
Barrie 等提出了短语移位观点,移位的是一个短语,而不仅仅是中心语。 这一观点的证据主要是融合的名词成分不一定是一个名词词根,还可以包含修饰语(形容词、数词、关系从句等结构)。[19]研究的语言主要为Fox (Algonquian)and Ojibwe (Algonquian) (北美的方言) 和各种Northern Iroquoian languages (Mohawk, Onondaga, and Oneida) (北美的方言)。
(3)ngii-gchi-gwiiwzensiw (Ojibwe)
n-gii-gichi-gwiiwzens-wi
1-PST -big -boy -be.VAI
I was a big boy.[20]
融合名词的大小因语言不同而不同,有些融合的名词具有前缀、后缀、或其他词素成分。 还有副词的融合、介词的融合等情况存在。 合并的位置也不同,有VP,也有vP。 短语移位涉及到三个因素的分析,融合名词的大小、融合位置的类别、融合名词的类别。 这一分析比Baker 的宏观参数(复综参数)更具有包容性,包含了更多的语言,不会把Inuit 和Algonquian languages 排除在外。
短语移位观点认为,融合名词的大小有各种情况,包含nP(词根)、dP(有修饰的词根)、DP(指示语或所有格)、KP(有格标记的名词)、CP(带关系从句的名词)。 名词词根没有语篇同指性,只有nP 类才有同指性。 所以合并的不是名词词根,而是短语。[21]所有这些都是融合,动词和名词合并为一个词,而不是Massam 的准融合。不同语言中,动词的选择和特征(selection and features)决定了融合名词大小的不同。 融合的位置有两种,词汇动词融合(lexical verb NI)和次动词融合(light verb NI)。 前者融合到动词V,标示为[VP V XP];后者融合到次动词v,标示为[XP[v [V …]]]。
Ojibwe 语言中短语移位生成词汇动词融合的过程如下:
(4)ngii-bengwhinaagane
n-gii-bengw-h-i-naag-an -e
1-PST-dry-VTA-EPEN-dish-NZLR-VAI
I dried the dishes.[22]
此结构的生成过程如图3。
图3 中,名词词根和n 合并生成nP,动词词根和h 合并生成v*P,然后nP 和v*P 合并生成更大的v*P。 然后v 得到提取,v*P 移位到vP的Spec 位置,之后,再进行后续的运算。 而次动词融合的主要结构如图4。
图4 中,名词和动词先后从词项序列中得到提取,名词和冠词合并生成DP,动词的特征投射生成v,然后DP 和v 合并,实现次动词融合。
这两种融合在不同语言中有不同的偏好。总之,融合是名词XP 的移位,是内部合并,不是从词项中提取的,不是外部合并。 名词首先生成NP,再进行移位合并。 这一观点解决了修饰语融合的问题。
3.4 准名词融合观点
Massam 的准名词融合观点(pseudo noun incorporation)研究的是Niuean 语言(大洋洲的一种方言),准名词融合认为名词融合是通过普通的句法合并生成一个动词短语。[23]具体来说,是动词和直接宾语合并,之后,宾语没有进行宾语转移(Object shift),没有移位到VP 之外,而是和动词紧邻在一起进行移位,移位到Spec-TP 的位置。 这是对Niuean 语言的解释。 宾语和动词紧邻,被误看作为一个词了,所以称为准融合,而不是真正的融合。
Massam 基于Niuean 中有修饰语这一点,提出了准融合的观点。 但是,Niuean 语中,存在的情况是,名词有修饰语也可以融合,形容词、介词、不定式从句都可以,但不可以有格、指示语、所有格、定式从句、数。 语料的矛盾使得以上观点存在问题。 而且,其他语言中,根据融合的标准来判断,融合是确实存在的,名词和动词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句法运算,格、时态、体的变化都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 准融合理论,只是两个成分的并列,不能解释为什么客事题旨可以并列融合,而其他的目标题旨(goal)或施事题旨(agent)不能融合。 Massam 提出,Niuean 是谓语首位(predicate initial )语言,包含动词和直接宾语的结构移位到最前面。[24]但是此理论无法解释其他语言的合并的名词的要求,其他语言不是谓语首位。 悬挂现象也是准融合理论无法解释的。准融合理论没有涉及到移位,无法解释悬挂现象,即,无法解释名词和所有格的关系。
3.5 基础生成(语义融合)观点
Van Geenhoven 等提出基础生成(语义融合)的观点,研究的语言主要是Greenlandic Eskimo和Salish(一种印第安语)。
名词词根与动词词根在句法层面合并生成一个更大的动词V,而不是VP。[25]这与Massam的VP 观点不同,也与Baker 的中心语移位不同。基础生成中没有名词中心语移位。
图5 中,句法层面,动词词根seek 和名词词根cow 合并生个一个更大的动词seek-cow。
Van Geenhoven 的语义融合观点认为,Greenlandic 语中,语义上NI 和IN 有不同的解释。 融合的名词为不定性,可以引导语篇所指,同时还受否定、辖域和其他句子算子的影响。 辖域为窄式辖域。[26]而Baker 认为两种结构语义相同。 这也是中心语移位观点的论据。 哪种观点正确,或者因为研究的语言不同而得出了不同的观点。Mapudungun 语言中,IN 和NI 语义上相同,功能上、句法上也相同。 所以语义融合的分析是针对某个具体语言而言的,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现。 此观点不具有普遍性。
3.6 剩余NP 移位观点
Koopman& Szabolcsi's 提出剩余NP 成分移位(remnant NP movement)的观点。 研究的语言是Hungarian 和Dutch。 Koopman & Szabolcsi's 认为大多数的中心语移位可以分析为只包含中心语的一个短语移位,或者其他修饰成分由其他操作移出了名词短语。[27]此观点是基于Müller 的剩余成分移位理论得出的。 此观点认为是整个短语移位,移位到Spec-vP 的位置。 两个位置紧邻,造成名词融合的假象。[28]
图6 中,名词cow 从ti位置移位到Spec-vP位置。 这里的移位只包含中心语的的移位,造成了修饰语悬挂现象,单独留下在原位。
同时,有的语言中(Niuean),融合的名词可以有修饰语,有的语言中(Mapudungun)又不可以有修饰语。 剩余成分移位无法对此解释。
剩余成分理论,不能解释为什么剩余NP 能从客事位置移位到Spec-vP,而其他题旨成分(goal)不能。 事实上,在最简主义下,目标题旨的位置更好移位。 剩余成分理论也无法解释悬挂现象,所有格是DP 层的,而融合是NP 从DP内移出进行合并,这与目前语段理论中PIC 相违背。 剩余成分无法解释为什么有些结构可以NP移出,而有些结构(被动)NP 不可以移位。 而另一观点提出所有格先从NP 中移出,这一移位受到的限制更多,更无法解释移位的原因。
4 结论
目前来说,不同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名词融合表现,很难有一个理论能够全面解释所有语言中的融合现象。 纵观历史,名词融合的研究已经超过一个世纪了,词汇和句法之争也持续到了现在。 句法角度的研究也分为几个方向,中心语移位、准名词融合、基础生成、短语移位也都有着一席之地,对不同语言中名词融合现象做出了详细的合理的解释,但是又无法推广到更多的语言中去。 随着生成语法理论的发展,原来适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中心语移位观点也无法融入到最简主义的理论中来,而另外三种观点(基础生成、剩余NP 移位和准融合)的局限性又太大。 所以,今后的主要努力方向,还是以能够和最简主义相融合的短语移位观点为主,争取不断完善,概括更多的语言事实。
后续的研究将继续围绕着名词融合的属性,在不同语言中,不同的表现来展开。 努力解释融合名词的属性、句法地位、移位成分等问题。 研究有两个方向,提出新的理论来包含所有的现象,或者分开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不同的现象。从生成语法的角度来说,目标是理论的简单性和解释的充分性,所以我们还是努力统一用一个理论来解释这些不同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