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情感教育探究

2020-06-01陆萍红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陆萍红

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也开始不断丰富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关注情感教育的渗透。情感教育一改传统的模式,属于情感上的交流,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对知识内涵的领悟有重要意义,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三观”。因此,有必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

关键词:情感教育 道德与法治 小学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54

情感教育,指通过教育的正确引导妥善处理好学生情感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从而满足与学生的思维、生理等多方面协调发展的效果,达到良好的教学状态的教育模式。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恰当应用情感教育,对课堂教学有重要意义。首先,可以结合情感引导,转变传统“一言堂”教学模式,丰富教学的内容,打造和諧友爱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可以在和睦的课堂氛围中,走进课堂,回归生活本真,感悟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其次,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和感悟社会中包含的多种多样情感,清晰地认识社会,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从而在之后的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方向;再次,更利于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在情感沟通中,培养学生的整体感知、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推进道德与法治教学朝着生活化发展。

一、营造师生和睦的课堂氛围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深受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很多学生对老师都存在畏惧情绪,甚至还有部分学生不敢正视老师,不敢与老师对话。这样的教学氛围,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初衷相悖。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师生交流的重要意义,以真诚的态度引导学生,感染学生,消除学生的畏惧情绪,从而引导学生走进和睦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当老师主动放下架子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更利于以真情实感增进师生间的感情,打开学生的心扉,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例如,在学习《不一样的你我他》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要求学生在课下收集一些树叶,然后带到课堂中来。在要求学生比一比手中树叶的特点之后,肯定有学生不敢发现,或者是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时候,我开拓学生的视野,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树叶的叶子、形状、颜色、脉络等多个角度对比思考,分析树叶之间的差异。在要求学生分享自己看法的时候,肯定有学生会出现畏惧情绪。这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找来的树叶分析,以幽默、通俗易懂的对比模式告诉学生自己找的树叶存在的差异。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之后,在教师的带领下,也产生了分享的欲望,并跃跃欲试想要分享自己的想法。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网鱼鱼”的游戏选择发言学生,网到哪位同学,哪位同学就需要说一说自己对比的结果。在这种游戏化的氛围中,学生们都勇于参与到课堂问答当中,师生的感情得以增进。当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后再讲解“我们不一样”这一知识点,学生会在良好的课堂氛围中变得积极主动,课堂教学效率也在和睦的师生关系中得到提升。

二、融入情境教育搭建教育平台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而想要保证知识传递的有效性,一定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当学生置身与情境中解决生活化问题的时候,更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之后,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同学之间交流分析,从而教师创设的生活化问题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结合情境教育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状态,结合学生的行为动机、思维变化等,从多个方面分析,搭建情感情境教育平台,从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助力。

例如,在讲解《团团圆圆过中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借助信息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中秋节的情境,并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关于中秋的传说吗?你喜欢过中秋节吗?同时在黑板中呈现出一个一家人坐在一起吃月饼叙家常的图片。学生在教师创设的中秋情境的吸引下,开始主动走进课堂,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在学生们讲解了嫦娥奔月、燃灯助月等多种多样的故事之后,教师总结得出: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寄托情感、寄以美好愿望的节日。紧接着,抓住学生情感点,顺势结合教材目标,渗透传统文化习俗、培养学生珍视传统文化和节日习俗的情感。学生们在情境化氛围的影响下,也加深了对中秋由来、习俗以及传统文化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的认识,并在教师创设的良好情境中,感受到合家团聚的氛围。在真情实感的教学引导中,学生自然而然在思想上形成了一定的认识,并开始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变被动探究为主动学习。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中,课堂的效率要得到了提高。

三、结合活动体验渗透情感教育

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和方式。想要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德育引导,融入活动体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组织有意义、新颖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动口、动手、动脑、动情,从而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收获更好的自己。与此同时,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感相关的活动中分析体验,更利于对课堂教学中包含的知识进行更加深入地理解。在活动渗透和情感的引导下,激发学生的情感,继而让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讲解《我们的好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这样的辩题:好朋友是否一定要为对方保守秘密呢?正方观点是好朋友应该为对方保守秘密;反方的观点则为好朋友不需要为对方保守秘密。随后,学生们结合这一辩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通过分析学生辩论的情况和结果,引导学生明白:有时候好朋友之间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很可能会伤害好朋友之间的友谊的。因此,我们不能够强求好朋友为我们保守秘密。通过采用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让学生们感受到在与好朋友交往的时候一定要留意对方的情感感受,这样才更利于朋友之间友情的延续。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画一画的活动模式,让学生为自己的好朋友绘制一张精美的卡片,并引导学生感悟好朋友之间的美好感情。在教师的引导和学生参与体验活动后,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理解友谊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纯洁、美好的感情的含义。之后,教师只需要顺势引导学生,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珍惜朋友的认识,从而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回归生活本真渗透情感引导

小学教学内容多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果能够结合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化的内容进行引导,更利于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道德与法治教学,在学习中懂得生活化的知识,实现情感教育引导。当学生身边的人、事、物都成为教学中的素材之后,就可以在学生熟悉的生活化内容的影响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在生活化引导中,原本抽象的内容也变得更加具体化。然后,学生再结合实践探索,就能够在探索中感悟生活的真谛。

例如,在学习《地球——我们的家园》时,在教学初期,可以让学生们结合生活经验和网络搜集的内容,找一找地球为我们提供了哪些生活条件和资源,并鼓励学生聚焦生活中的地球,讲一讲自己的看法。鉴于地球中蕴含着丰富的资源,是说不尽也道不完的,因此,可以在这个时候渗透情感引导,让学生们感受一个地球的重要意义,说明正是因为地球为人们提供了所需的空间、环境和丰富的资源,人类才得以在地球上繁衍、生生不息。为丰富学生的情感,可以要求学生结合其他星球实际情况讨论“如果离开地球我们是否可以生存”这一关乎每个人生命的问题。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出其他星球的景象,并借助视频的方式,传递一些影视作品呈现出的地球毁灭后人们的状态。在关系到自身生死面前,学生们的情感得到调动,探究的积极性也得到显著提升,并随着老师的指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最后,在结合实际探索之后,与学生一同总结出:人类是离不开地球的,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总而言之,在时代发展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一定要跟上时代的潮流,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主动融入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基础。相信在教师的引导、探索、学习和反思中,有效地将情感渗透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情感学习,更带着情感走向社会,美好地生活。

参考文献:

[1] 周新风《小学道德与法治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教育教学创新研究”高峰论坛论文集》,《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9年。

猜你喜欢

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小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浅谈情感教育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渗透
留守高中生情感教育的对策探讨
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渗透研究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