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中的渗透策略

2020-06-01霍淑琴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23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霍淑琴

摘 要: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使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坚持人本教育思想开展有效教学活动,这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彰显,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充分研读语文教材,将语文课程作为我国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将生命教育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中重点进行有效渗透以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让学生能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最终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鉴于此,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执教六年级语文的经验,从以下五个方面切入探析如何在语文课堂中渗透生命教育。

关键词:小学语文 生命教育 渗透策略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3.002

生命对于每个人都不陌生,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学生全面发展的诉求深入人心,但应试教育思想并没有完全被扭转,很多学校及教师甚至家长都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知识把握的重要标准,以分数为导向的教育压力下,生长在和平年代的孩子抗击打能力薄弱就会导致他们心理承受不起,最终酿成悲剧,这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中针对生命的完整性和独特行進行的渗透教学较少,这使得充满活力的语文学科黯然失色,沦为应试工具。为此,本文笔者从生命教育理念切入,探析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当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

一、挖掘课文生命教育资源

语文教材文本中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在每册书中都占据很大的比例,这足见生命教育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在梳理选文涉及生命意识的篇目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的体裁多样,涉及到多个领域内容,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在备课环节重视生命要素的挖掘,通过挖掘相关生命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到生命价值和意义。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不同阶段呈现了不同领域关于生命教育的相关知识,比如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与家人相处、如何与同伴相处、如何与社会、与自然相处等,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教师要能够充分挖掘其中内涵的生命意义,比如,《只有一个地球》重点介绍了地球的相关知识,阐明人类生存“只有一个地球”的事实以呼吁人们珍惜资源,保护地球,这属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类目,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自然生命之道。《狼牙山五壮士》一文重点给学生介绍了革命战争年代英雄们的事迹,通过此文给学生传授关于生死观的概念,“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热血换来的,理应当倍感珍惜。

二、确定凸显生命教学目标

在实践语文教学过程中,当教师在课前备课时梳理出与生命教育相关的内容后,在具体施教时还要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认知和具体内容确立需要学生达到的学习模板,选取其中较为凸显的教学目标内容在课堂教学中着力渗透。

高年级学生的生命教育目标建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建立正确的生死观,理解生命的含义,培养学生不断提升生命的修养。学会必要的自我保护技能,学会识别可疑的陌生人,会一些面对突发状况的自救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握生命教育目标时,也可以像阅读课文一样给学生树立不同维度的目标内容,比如,从认知技能方面让学生了解生命的含义,学会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掌握有生存技巧的相关知识,学会自护自救的方法;从情感认知方面,学会欣赏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不断进行生命的自我反思。学会宽容,把乐观的情怀传递给那些热爱生命的人;学会鼓励,把微笑和鼓励给予那些身残志坚的人。

三、激发学生关注生命潜能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最常见的教学方式,教师为了渗透生命教育于学生,可以在关注学生思想动态和生命教育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师生关系的构建层面,通过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不再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理论知识,而是自主将课堂知识进行内化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对话沟通,通过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让学生的生命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让他们愿意投入到课堂中去探究生命的价值意义。

比如,在《唯一的听众》一课教学中,教师在阅读文本内容传授完毕后,给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引导他们去思考为什么文章中的老人要和作者说自己听不见?由此,学生纷纷围绕着“善意的谎言”主题展开讨论,甚至出现到底这种谎言可取与否的辩论,教师并没有打断学生的发言,并积极组织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从课内老妇人的“谎言”延伸到生活中自己是否经历过相似的“被人善意欺骗”的经历分享,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发言对话,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营造中,学生们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认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的讨论,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学生愿意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由此碰撞出思想火花,呈现出了生命的精彩。

四、引领学生感受生命意义

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并不在于说教师传授了多少知识,学生掌握了多少生命只是,这种生命意义的把握更多的是学生要能够从自身思想上对生命教育情感有深刻的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够给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当时的情境中去感悟感知,通过自我内心独特的体验让学生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所在。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情况去创设生命情境,通过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深切感悟生命意义。

例如,教师在教学《穷人》一课时,可以通过剖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主要情节进行感知,为了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班级的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运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对文本内容进行生动演绎。在此期间,我会在行间巡视,对学生表演不到位的地方予以及时地指导点拨。最后,各小组依次上台展示本组的排练成果。如此,通过创设表演情境,不仅促进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还强化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对角色进行诠释的过程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中蕴藏的真善美,获得内心情感的真正触发,通过表演情境的创设让学生深刻挖掘更深层次的情感,由此实现教学有效性。

五、评价凸显学生生命灵动

教学评价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评价不仅彰显了教师对学生个体的关注,也不仅仅是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习中,而是为了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评价,让学生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去自己领悟,通过激励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让学生成为独具个性魅力的人。

比如,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匆匆》一篇文章时,当学生朗诵结束后,教师可以如此评价学生:看来每个人对课文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这位同学读得很好,因为他在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理解融合进去,给课文赋予了更具独特的韵味。还可以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评价:看来你很认真地倾听了同学的发言,能够将听到的信息整合成自己的知识财富,值得大家学习!这样,教师通过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表现给予其恰当的鼓励能够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也能将这种具体的个性评价渗透到他们心中,在他们的生命成长中绽放光辉。

综上所述,作为一门将传统文化和精神进行有效传承的人文学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并不仅仅教会学生识字断文即可,还需要将教学关注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优良品质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层面,为了让学生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教师在教学中要能够充分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个性化发展,通过挖掘课文生命教育资源;确定凸显生命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关注生命潜能;引领学生感受生命意义和评价凸显学生生命灵动等帮助学生认识到生命之间的不同,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姜涵《生命教育视野下小学语文教学探析》,《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

[2] 汪加菊《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第3期。

[3] 蔡亚平、姚佳佳《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生命教育内容剖析——以人教版教科书为例》,《教育导刊》2014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渗透策略小学语文
中学音乐教学中德育的渗透策略探析
初中物理探究教学中渗透科学方法的教育探讨
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生命教育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