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研究:内涵、价值及操作方法
2020-05-28韩加强李明隆郑秋玲
韩加强 李明隆 郑秋玲
摘要: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方便实用的教育科研方法,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具有课例的客观性、关注的主体性、阐释的针对性、场景的独特性、结论的实用性等特征。课例研究通过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有效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关键词:课例研究;教学研究;教学实践
课例已经成为联结教育理论与教学行为、研究者和教师的桥梁,是教育研究回归课堂的重要载体和成果表现,一种促进教师实现理论学习向教学实践迁移的“载体学习”观正在形成[1]。课例研究作为一种教师对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所开展的合作性研究,是一种方便实用的教育科研方法,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要素和特征
(一)课例研究的内涵
课例是以实际发生的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小的教育教学问題为主题,通过对教学问题的描述和再现来揭示教与学的改进过程,讲述教学改进背后的认识和观念[2]。课例研究以课例为载体,以解决操作性问题为手段,培养教师面对实际问题的决策能力和反思能力,促进教师基于实践经验的专业知识即实践知识的增长。在课例研究的过程中,透视课堂和改进课堂是两个关键点。课例研究成果为教师“提供了一种处置性经验,这种经验是经由教师的经验世界和理论世界中展开问题的反复建构与思考而形成的”[3]。
已有的观点对课例研究的解读侧重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并把课例研究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方式。然而,课例研究不仅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成长,即课例研究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更要关注学生如何学好一节课。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提升学生的关键能力,才是课例研究最核心的目的。
(二)课例研究的基本要素
杨玉东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认为课例研究成果的表达包含主题与背景、情境与描述、问题与讨论、诠释与研究等四个要素[4]。结合已有观点,从课例实践的角度,笔者将课例研究分为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等四个部分。
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是课例研究的第一要素,主要回答课例研究聚焦教学中的什么问题、为何要选择研究这个问题和用什么素材研究这个问题等问题。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是课例研究的关键要素,主要关注课例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师生主要活动等问题。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是课例研究的核心要素,主要进行课例研究实践和课例数据采集,即获取课堂教学真实情境的有效数据。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是课例研究的深化,主要阐明课例对一类课的启发、课例的研究展望,并形成规范的课例研究成果。
(三)课例研究的主要特征
从不同的角度关注课例研究,会归纳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学者莱维丝教授揭示了课例研究改进教学的内在机理,概括了课例研究的五个显著特征:考虑学生学习发展的长期目标、研究现有的课程和标准、规划和开设研究课、在研究课的过程中收集数据、呈现和讨论来自研究课的数据[5]。中国学者安桂清认为课例研究具有三个典型的特征:课例研究是对教学的阐释性探究、课例研究的重心是学生的学、课例研究在话语方式上应采用实践话语[6]。
综合学者们已有的观点,笔者将课例研究的特征概括为以下五点。第一,课例的客观性。课例真实发生,具有可观察、可再现的特点。第二,关注的主体性。关注者是教师,被关注者是学生和教师,而对学生的关注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第三,阐释的针对性。课例的描述、发现、解释、构建必须以真实的课例为依据,实事求是,不能超出课例的内容范围。第四,场景的独特性。课例研究以教学现场为依据,具有语境性、独特性。第五,结论的实用性。课例研究的结论对教学具有指导和改进意义,且针对同类问题有一定的适用性。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
课例研究能够将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联系,促进研教融合,提升研究质量,优化学习方式,推动教师成长。
(一)促进研教融合
教学研究对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但目前的部分教学研究存在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脱节的现象,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加重,教育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提升。这种不合理的研究方式不仅难以发挥教育研究的作用,还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提升教育研究价值,发挥教育研究对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课例研究是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课例研究,能够将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紧密结合,促进研教深度融合,用教育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用教学实践支撑教育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科学性,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提升育人质量。
(二)提升研究质量
近年来,教学研究的数量不断增加,但研究质量却没有明显提升,其主要原因是缺少过程性实践活动。教学研究的质量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支撑。课例研究能够将理论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放在实际教学中进行检验,能够促进教学研究成果的落地,能够将教学研究的假设置于课堂实践中加以验证,并通过课堂反思得到完善,从而形成高质量的认识性或操作性成果,有效提升教学研究的质量。
(三)优化学习方式
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与学的设计、实施、反思与改进的过程。课例设计的重点是学生活动的设计,课例实施的重点是学生的课堂参与,课例反思的重点是学生的学习效果,课例改进的重点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改进。因此,通过课例的观察、分析能够找到课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能够及时调整课例方案,改善课例实施过程,优化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式,从而促进深度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四)推动教师成长
从师范生到职初教师,再发展到有经验教师及专家教师,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谱系。教师的专业成长与知识结构存在密切的联系[7]。在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中,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原理性知识,而大部分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来源于教师的亲身经验,以默会知识为主。课例研究的过程是教师在教学中实践和反思的过程,也是教师案例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增长的过程。因此,课例研究对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
三、课例研究的实施
课例研究的实施过程包括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四个基本步骤。
(一)课例主题与素材选择
合适的课例能够为教学研究提供宝贵的实践依据,能够有效提高教学研究的效果。合适的课例主题应具备两个基本特征:第一,符合教学研究方向,以便于理论假设的验证和研究效果的检验;第二,能够反映学科的基本学习规律,以便于形成可推广的学科经验。
合适的课例素材对提升课例研究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课例素材的选择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选择符合课例研究主题的素材,以便于课例主题的有效落实;第二,选择科学性和学科性强的素材,以便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例方案设计与完善
1.课例方案设计的关键点
第一,做好学情分析,以便于活动设计。学情分析是课例设计的基础,学习活动是课例实施的重心。因此,课例设计前需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认知能力和学习态度等进行详细分析,并根据学生的情况做好学习活动的设计。为形成思维难度的梯度分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内容,同时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要设计“独立研讨、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活动环节。
第二,做好素材加工,以便于活动实施。科学规范的素材是课例实施的保障。因此,课例设计时需要根据课例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对选择的素材进行深度加工,包括典型案例的开发和研讨活动的设计。
第三,备置详细教案,以便于课堂观察。课堂观察是课例研究重要的数据收集方法,而详细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提升课堂观察的效率,提升课例数据的完整性。备置详细教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列表的方式,从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设计意图等五个方面撰写详细的教学设计,为课堂观察提供重要参考。
2.课例方案设计的流程
为保证课例的质量,需要对课例进行反复的研讨。课例设计的流程可概括为“两步五环”。
第一步,全面备课。该步骤由三个环节构成。环节一:通过集体研讨的方式选择课例的主题和素材,设计课例实施思路,形成课例实施方案。环节二:主讲教师在集体研讨的基础上,撰写详细的课例实施方案。环节三:通过集体研讨,对主讲教师的课例实施方案进行修改,形成比较完善的方案。
第二步,专家咨询。该步骤由两个环节构成。环节四:请相关专家对课例实施方案进行指导。环节五:根据专家的建议,对课例实施方案进行再次修改,形成最终的课例实施方案。
(三)课例实施与数据采集
1.课例实施过程
形成典型的课例需要经过反复的课堂实践和教学研讨。课例实施过程由两个基本环节构成:第一,教师上课,集体听课;第二,集体研讨,方案修改。课例实施的过程就是这两个环节的循环推进。通过两个环节的反复实施,最终形成具有推广价值的典型课例。
2.数据采集方法
详尽的课例数据是进行课例分析和课例论文撰写的第一手资料。常见的课例数据采集方法有以下四种:
第一,观察并记录课堂教学。听课教师和专家现场听课时做的课堂记录是最直接的过程性数据资源。为保证课堂观察和记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需要开发具有针对性的课堂观察工具,如教案观察表、观察量表、座位表、姓名牌、观察者自身等[8]。
第二,拍摄课堂实录视频或照片。课堂实录视频是课例数据采集的重要方法,能够收集到课堂教学最完整的过程性数据资源。实录视频能够完整地记录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研究者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回放教学的某个片段,对课例的深度探究具有重要的价值。当然,在不具备视频拍摄条件或不便于拍摄视频的情况下,也可通过拍摄照片采集数据。
第三,检测课内和课后学生学习效果。课例研究既要采集学生学习过程的数据,也要采集能够体现学习效果的数据。学生课上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的相关统计数据,是重要的反映学习效果的数据。
第四,进行问卷调查或个案访谈。课堂教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会产生影响,而有些影响是无法通过课堂观察和实录体现出来的,因此,通过问卷调查或个案访谈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感受也是重要的数据采集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四种方法不是互不相关的,而是可以共同使用的,通过这些方法采集的数据能够相互补充。
(四)课例反思与论文撰写
1.课例反思
做好课例反思是提炼课例成果的基础,是课例成果深化的保障。课例反思包括对课例设计的反思和对课例实施的反思。对课例设计的反思,即反思课例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主要反思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课例是否与教学研究的主题吻合;第二,学情分析是否准确,学习活动设计是否合理。对课例实施的反思,即反思课例实施过程中的课堂教学情况。反思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学生的活动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参与了深度学习;第二,教师的课堂组織和学生评价是否合理。
2.课例论文撰写
(1)课例论文撰写的基本原则
课例论文撰写的基本原则是理论与实践有机融合。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两者深度融合才能形成高质量的课例论文。理论描述需要重点说明三项内容:第一,课例研究的背景,即开展课例研究的原因和价值;第二,课例设计遵循的教育思想、教育规律和设计思路;第三,课例研究形成的认识性成果和操作性成果。实践描述需要重点说明两项内容:第一,课例实施的主要过程及内容;第二,课例实施的效果。
(2)课例论文的基本结构及内容要点
根据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课例论文一般包括研究背景、理论依据、改革措施、课例实施过程简述、课例总结与反思、参考文献等内容。
第一,研究背景。该部分主要说明开展课例研究的原因和价值。可以从教育政策导向、教育教学改革背景、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等角度进行阐述。清晰的研究背景有利于读者准确认识课例的价值,提升课例成果的推广价值。
第二,理论依据。该部分主要说明课例设计和实施过程中使用的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理论,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等。
第三,改革措施。该部分主要说明课例研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的改革措施,即具有操作指导性的经验模型。为便于阅读和理解,可以采用结构图的形式加以呈现。结构图能够帮助读者清晰地了解改革措施的操作方法,具有可读性强、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第四,课例实施过程简述。该部分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对课例实施主要过程的描述。该部分要以课例实施的过程为主线,采用描述与解释结合的方式,说明每一个环节的操作方法、使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第五,课例的总结和反思。该部分是课例论文的点睛内容,主要说明课例实施的效果、课例的不足、课例的适用范围和课例的改进思考等。
第六,参考文献。学术写作需要遵守学术规范,引用的观点需要注明参考文献,以避免学术不规范行为的产生。
参考文献:
[1]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国际动向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 2007(3):48.
[2][4]杨玉东.课例研究的关键是聚焦课堂[J].人民教育, 2013(7):44,44-45.
[3]王洁.教师的课例研究旨趣与过程[J].中国教育学刊, 2009(10):85.
[5]安桂清.课例研究:信念、行动与保障[J].全球教育展望, 2007,(3):43.
[6]安桂清.课例研究的意蕴和价值[J].全球教育展望, 2008(7):16-18.
[7]顾泠沅.教学任务的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1(10):11.
[8]安桂清,沈晓敏.课堂观察工具的开发[J].人民教育, 2010(23):46-48.
责任编辑:杨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