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
2020-05-28周琴
周琴
摘要:问题导向法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有效方法.在初中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教学时教师要立足课本,根据初中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以及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问题为开端,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步骤来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导向法 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问题导向法,毫无疑问,问题是重要部分,所以,提出问题是在教学中应用问题导向法的前提.教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先设计出有质量的问题,所提问题一定要思维量大,发散性强,让学生需要经过大量的思考方能解决的问题才是恰当的问题.针对所提问题,教师要有适当的铺垫性提问,对题目中环环相扣的知识点进行提示,以引导学生逐步完成题目的解答过程.
一、提出开放性问题,创新学生思维
初中生智力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是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课堂中应该给学生提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这样才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很多时候,教师习惯于为学生设计一些固定式的练习题,其实这种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以开拓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
例如,在二轮复习中讲“函数的图像与性质”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个这样的问题:已知二次函数y=x2+mx+n的图像经过点p(-3,1),对称轴经过点(-1,0)且平行于y轴.
(1)求m,n的值.
(2)若一次函数y2=kx+b的图像经过点p,与x轴交于A,与二次函数交于B,且PA∶PB=1∶5,求一次函数解析式.
解决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留一定的时间去思考,思考后学生很容易能想到用待定系数法将已知点p代入式子中,但又会很快发现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解析式中有两个未知数.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在旁边进行引导:“当我们在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时候,常用到哪些方法呢?”这样学生便能很快想到二次函数的对称轴公式.学生代入公式求出m值,这时题目里只有一个常数项n未知,代入p点就可以求出来了.在解答第二问时,教师可以引导性地问学生:“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常用到哪些方法呢?”学生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将点p代入一次函数解析式,但这个方法似乎依然行不通.此时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图像上的A點和B点,引导学生利用给出的比例求出A点和B点的坐标,然后再使用待定系数法求出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二、设置有趣的问题,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本身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学生对数学科目难以产生兴趣有情可原.这就需要教师提一些比较有趣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先对解答问题产生兴趣,教师才能用问题引导法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解答过程.
例如,在复习“方程与不等式”这一专题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题目:100馒头100僧,大僧三个更无争,小僧三人分一个,大小和尚各几丁?问题的意思是有100个和尚分100个馒头,如果大和尚一人分三个,小和尚三人分一个,正好分完.问大小和尚各几人.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学生说:“少林寺方丈的数学不太好,咱们来帮少林寺的方丈算一算,大和尚和小和尚各有几人吧!”这样学生对于解决这一问题便充满了兴趣,他们会很愿意去思考和解答这样的问题.给学生留一定的思考时间,然后学生会很容易想到用方程去解决问题,但他们很难想到用二元一次方程组来解题.这时老师可以引导一下,反问学生们:“我们可不可以设两个未知数呢?”这样学生就会想到可以设大和尚有x个人,小和尚有y个人,然后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最终完成题目.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教师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有趣味性的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导向法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力和创造力,还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尤其是在中考数学二轮复习中的专题复习中,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多用问题导向法进行教学,一定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吕德权.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7,(04):29-30.
[2]刘炜.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J].才智,2016,(2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