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的影响及政策调整

2020-05-25贺飞宇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

[摘要]随着电子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第三方支付在我国得到普及。庞大的人口基数也使得我国成为世界范围内最大规模的第三方支付市场。第三方支付具有便捷性、安全性、信用性担保等优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也改变了我国的支付体系和货币体系,本文对此从理论方面论证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的影响,进而提出应对政策。

[关键词]第三方支付;货币供需;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乘数

[中图分类号]F822.0 ;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2—0075—06

[作者简介]贺飞宇,男,安徽省凤台县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技术的发展给我国的支付领域带来了颠覆性的变化,无现金社会已经成为发展趋势,第三方支付是“互联网+支付”的典型代表,其极大地推动了支付的电子化,也日渐成为人们进行日常交易支付的主要方式。其中,主要通过互联网网络终端来实现支付结算的被称为第三方互联网支付,而通过移动网络终端来完成支付的属于第三方移动支付。

2004年,支付宝的出现推动了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2007年,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额为976亿元,而到2016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6.1万亿,并且其规模还将不断扩大。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上,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三方移动支付交易额为90419亿元,而到2017年第三季度,其交易额增长至294959.2亿,同比增长3.26倍。随着网络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我国的第三方支付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其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影响着我国的支付体系和货币体系,对货币的流通和乘数产生改变,为此货币政策也应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经济的健康稳定运转。

一、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状况

我国在1999年出现了第三方支付公司,但其业务主要是针对企业。到2004年,阿里巴巴推出支付宝工具,我国的第三方支付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出现了腾讯财付通、拉卡拉、快钱等第三方支付企业,第三方支付的交易额也在快速增长。有数据显示,2012年的第三方支付交易是2006年的23倍之多。在用户数量上,以支付宝为例,其2005年拥有3000万注册用户,到2016年,支付宝拥有4.5亿实名认证用户。在快速发展阶段,第三方支付对传统金融机构带来巨大冲击,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中央银行开始对第三方支付进行监督管理,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制度来制约第三方支付的发展。随着第三方支付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

首先,第三方支付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发展而来的第三方支付机构。例如以淘宝网为基础的支付宝,以京东商城为基础的京东支付,以拍拍网为基础的财付通,以苏宁商城为基础的苏宁支付等。这些机构通常将第三方支付平台作为电子商务的配套设施,在电子商务平台的基础上建立支付账户,其电子商务业务积累的数量庞大的客户群体和固定的支付粘性,促使其形成规模宏大的支付体系,并且有能力提供比较完善的金融服务,是一种“类银行金融机构”的存在。特别的,财付通在拍拍网之后,又依托社交平台——微信建立了自己的支付生态体系,不仅提供自己的腾讯服务,而且在支付账户的基础上发展了第三方服务。

自2008年之后,技术的发展促使第三方支付快速普及,其交易总额的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90%,其中2011年、2014年和2016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100%,2016年达到了163%的增长率,其交易总额也快速增长,2008年这一数字为2743亿元,到2016年其交易总额增长超过230倍,达到了635011亿元。

其次,第三方支付从PC端向移动终端转移。在第三方支付发展的前期,其主要依托于电子商务交易,在2013年之前,移动支付在整个第三方支付中占比不到10%。2013年之后,出现了以月报为代表的众多手机理财APP,之后微信红包的出现,也进一步推动了第三方支付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中移动支付的比例不断提升,到2016年已经逐步增长到70%的占比,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这一比例还具有上升的空间。

最后,第三方支付运用的范围不断扩展,其支付场景更加丰富。我国的第三方移动支付由电子商务引导而发展,因此其最初主要运用于网络交易场景中,而2013年之后,第三方支付凭借其便利性开始向线下发展,并不断拓展其领域,当前除了电子商务外,其还涉及到线下购物、金融理财、跨境支付、电子转账等场景,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支付体验。

二、支付对我国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

(一)货币需求理论

本文将货币供给视为内生变量,短期中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

20世纪初,美国教授欧文费雪提出了著名的交易方程式,也称为费雪方程式:

MV=PT

以纸币单位所标示的社会一般价格水平P的值取决于M、V、T这三个变量,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V是由制度因素决定的,所以视为常数。社会交易总量T,与产出水平有对应关系,整体上是相对平稳的,对社会一般价格水平P的影响是稳定的。于是,流通中的货币量M成了决定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但是把P视为给定的价格水平时,费雪方程式也就成了货币需求函数:

[M=PTV]

价格水平固定时,总交易量T与名义货币需求量M之间具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换个角度也就是说,要想使价格水平保持稳定,必须要使货币量和总交易量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费雪方程式,变形有MV=PY,其中M为货币供给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以纸币表示社会平均价格水平,Y为社会实际产出水平,更进一步,PY为名义产出水平。为了研究货币流通速度,通常用名义产出水平与货币供给量的比来表示,即名义GDP与名义货幣供给量的比值。观察方程可以看出,影响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名义产出水平的决定因素是货币流量MV,在实际产出水平Y相对平稳的条件下,货币供给量能否影响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价格水平的关键因素就是货币流通速度。因而,根据现金交易说,货币流通速度稳定是物价水平稳定、货币政策执行效果可期、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的重要影响因素。

凯恩斯将人们的货币需求可以分为三类: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日常交易备用货币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预防性货币需求是一种以备不时之需的准备,是在交易性货币需求基础上的一种扩大性准备。所以,这两种货币需求可以归为一类,都与人们手中的收入有关。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发展做出的独特贡献,在分析时确定了一个前提条件:贮藏财富的资产以两种形式进行保有,一种是不产生收益的货币,一种是可以产生收益的债券,而债券的收益与利息率密切相关。投机性货币需求主要指购买债券而准备的货币。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

[M=M1+M2=L1(Y)+L2(r)]

M1表示交易性和预防性货币需求,都是收入Y的函数,M2是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r的函数。L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货币具有流动性,所以流动性偏好函数也相当于货币需求函数。凯恩斯首次将利率因素纳入货币需求函数分析框架,在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中将收入与利率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货币主义学派的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具有高度稳定性,是实行“单一规则”的重要前提。首先,他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货币需求函数:

[MdP=f(y,ω;rm,rb,re,1p·dpdt;u)]

同样是基于微观主体行为,此函数中的货币已经将口径扩展到了M2。等式左边为实际货币需求,右边为影响实际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其中最重要的是恒久收入y的作用。在他看来,如果说人们的当期收入会受到现实因素影响不时发生变化,预期的平均长期收入即恒久收入则是相对稳定的,那么货币需求就是相对稳定的。据此,弗里德曼提出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只需要关注货币供应量和货币供应增长率,把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现实中,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量时通常会参考预期产出、预期价格水平,以及预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当中央银行扩张或者紧缩的货币政策调控货币供给量时,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或者减慢会对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产生抵消或者加强的作用。

(二)第三方支付对货币流通速度影响分析

大多数学者在分析货币流通速度时,都采用V=PY/M公式进行计算。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会引起货币供需的变化,而货币需求的变动影响货币流通速度。具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对现金需求有代替的效应,通过第三方支付手段,交易双方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进行无现金的交易,降低了社会对现金持有的需求要;另一方面,第三方支付推出的网络理财功能具有较高收益率,比起现金持有,人们更愿意将之放入理财产品中,进一步降低了现金持有量,这属于第三方支付的转换效应。

货币的比重

以费雪公式V=GDP/M来计算货币流通速度,自2000之后,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整体上出现下降趋势。2001—2016年间,V1表示的狭义货币流通速度从1.85下降至1.53;代表广义货币流通速度的V2从0.72下滑至0.48。

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带来了货币需求结构的变化,进而引发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化。总体来说,第三方支付带来的代替效应,减少了M0,而其转换效应则让部分M0转变为M1、M2,最终提高了现金的流通速度。第三方支付在2008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的现金流通速度出现上升趋势,2008年现金流通速度为8.85,2016年升至10.94。与之相对应的,2008年,我国的狭义货币流通速度也从前几年的下降趋势转为回升。在此期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国民总收入下降,V1也因此而有暂时性的下滑。

(三)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乘数影响的分析

1.货币供给理论。货币供给理论认为基础货币和货币乘数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因此货币供给量的模型公式为:M=BK,其中M为货币供给量,B表示基础货币,K表示货币乘数。基础货币B又由现金C和存款准备金R相加构成。在此基础上,美国经济学家乔顿建立货币乘数的广义和狭义模型:

[K1=M1B=C+DC+R=C+DC+rd·D+rt·t·D+e·D]    [=1+crd+rt·t+e+c]

[K2=M2B=C+D+TC+R=C+D+r·DC+rd·D+rt·t·D+e·D]    [=1+c+trd+rt·t+e+c]

在该模型中,C\D的通货比率记作c,rd 表示活期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准备金率为rt,t表示定期存款T与活期存款D的比例,e是超额准备金率。若rd 与rt相同,货币乘数公式模型可表示为:

[K1=1+cr(1+t)+e+c]

[K2=1+c+tr(1+t)+e+c]

在这一公式模型中,通货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超额存款准备金、定期活期存款比例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

2.第三方支付对我国货币乘数的影响。为了进一步明确c、e、t等因素对于货币乘数的影响,本文在以上公式基础上求广义和狭义货币乘数的偏导,表示为:

[?K1?c=r(1+t)+e-1[r(1+t)+e+c]2]

[?K2?c=(r-1)(1+t)+e[r(1+t)+e+c]2]

结果表明,c对K1的影响需要分为两种情况:当r(1+t)+e>1是,ak1/ac<0,此时K1是c的增函数,这就意味着,当c下降时,K1也将随之下降。但若r(1+t)+e< 1,那么K1与c的关系将相反,即c下降,K1反而会上升。在计算广义货币乘数的模型中,c与K2的关系也非一成不变,当(r-1)((l+t)+e>0时,ak2/ac>0,K2与c之间同样是增函数关系,若(r-1)( l+t)+e<0,K2与c之间便是减函数关系,K2会随着c的下降而升高。改革開放之后,我国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t在0—21.5%之间,超额准备金e长期处于14%以下,表示定期活期存款比例的t在0—3.5之间,因此利用公式模型来计算,r(1+t)+e<1、(r-1)(1+t)+e<0,这样c和K1、K2之间成为负相关关系,货币比率的下降将会提高货币乘数。

现金与银行活期存款之比表示通货比率。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现金持有观念,也影响了银行的存款规模。从统计数据看(图6),自2004年,我国流通中的现金M0整体呈现下降趋势,这意味着社会经济中流通的现金数量越来越少,通货比率也因此下降,与此同时货币乘数获得相应提升。

[?K1?e=1+c[r(1+t)+e+c]2<0]

[?K2?e=1+c+t[r(1+t)+e+c]2<0]

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来看,其与K1、K2都是负相关,当e下降时,K则上升。第三方支付的普及带来了超额存款准备金率的下降,因此与之有关的货币乘数上升。这是因为第三方支付作为一种电子支付手段,大大减少了人们使用现金的概率,人们对现金的使用量减少,银行的提现业务必然降低,商业银行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总额下降,从偏导模型可知,超额存款准备金率e的下降将引起货币乘数k的上升。

[?K1?t=r+rc[r(1+t)+e+c]2<0]

[?K2?t=e+c(1-r)[r(1+t)+e+c]2>0]

从定期活期存款比例t的偏导公式来看,其对K1,K2的影响差异较大,即t的提高会使得K1上升,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而t与K2却是正相关,t提高,K2也会相应提高。第三方支付从多方面影响定期活期存款的比例:首先,第三方支付的发展提高了个体的定期活期存款比例。为确保第三方支付的便捷性,账户中必须存有一部分预付资金,这将占用个体的活期存款比例,与此同时,定期存款较高的利息率成为人们储蓄的主要选择,进而提高了定期活期的存款比率。其次,第三方支付的发展从整体上降低了定期活期的存款比例。正如上文分析,第三方支付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交易习惯,也影响了货币的需求结构。当前第三方支付大都开发了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功能,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个体可在极短时间内实现资金的转换,而且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推出诸多收益率高于活期定期存款利率的产品,人们更乐于将存款用来购买第三方支付机构推出的理财产品,定期活期存款比例t可能因此而下降。

具体来说,t可以通过(M2-M 1)/(M1-M0)计算得出,其中M2-M 1是定期存款,M1-M0表示活期存款。根据该公式求得定期活期存款比例,如图7所示,t的数值整体上略有上升,但变化并不大,在2008—2012年间一直维持在2—3之间,在2012至2015年有明显的增长,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第三方支付快速发展的时期,第三方机构在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规模不断上升。但在2015年之后,我国的定期活期存款比例又有所下降。由此可见,第三方支付对t的影响是较为模糊的,这也导致我国货币乘数的发展更加复杂和随机,增加了央行的预测难度,传统的以控制基础货币调节货币供给量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货币发展。

三、第三方支付背景下我国货币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关于第三方支付的研究体系

首先,中央银行应重视对第三方支付的研究。第三方支付对货币的流通速度和乘数是产生一定影响的,而且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和普及,这种影响会更加深入,央行应充分重视这一变化,全面收集有关第三方支付的数据和信息,对之进行分析和预测,了解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状况和趋势,研究它对我国货币市场、金融市场以及支付体系所产生的影响,为其货币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也使得政策的落实更加有效。尽管当前诸多学术分析表明,第三方支付会对货币流通产生影响,但却并没有全面、科学的数据支撑,也没有建立相应的衡量指标。为此,央行应借助自身的数据优势对第三方支付建立大数据分析体系,总结第三方支付对货币体系的影响,进而有的放矢地制定货币政策,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方面。

其次,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要进一步进行优化。从上文分析可知,第三方支付的出现代替了部分现金和货期存款,促使低层次的货币转化为高层次货币,这种比例的改变也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的效果,所以在货币监管体系中,针对第三方支付带来的货币层次变化,需要对原有的货币层次划分进行调整和补充。

(二)强化对第三方支付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从政府角度看,其需要不断完善有关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力度。在有关第三方支付的法律法规中,要明确法律主体的性质和权责,对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经营要求等出台详细的监管政策,如当前我国在第三方支付领域实施的牌照制度较好的规范了第三方支付市场。为保障消费者权益,应继续要求第三方支付机构遵循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

其次,第三方支付机构要加强行业自律。第三方机构可以联合成立自我监管平台,共同制定该行业的管理规范,并对违反规范的行为进行惩處。该规范的制定应建立在相关法律法规之上,起到日常监督行业主体的作用。除了行业自律之外,还可成立内部专业的风险控制机构,对行业的动态进行监测,及时发现行业可能存在的经营风险,并进行预警,这也有利于第三方支付的健康发展。

(三)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首先,央行可以继续通过传统货币政策工具调整货币市场供给。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已然对货币流通速度和货币乘数产生影响,央行需要根据货币紧缩或扩张的情况,通过传统货币供给调节工具来发挥调控作用,如其可以通过有价证券的回购来影响市场上的货币流通数量,使得货币供给达到较为理想的状态。

其次,要研发新的货币调控工具。一般来说,货币市场调整有两种工具,一种是以货币供给量为中介影响货币市场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另一种则是依据利率的价格型货币政策。我国较为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是以数量型货币政策为主,并起到较好的调控作用。而第三方支付手段的出现,影响了个体资产的持有形式,银行的存款比例、现金数量也受到较大影响,货币的流通速度和流通乘数预测更加复杂,多变性提升,这使得数量型货币政策的调控效果大打折扣,甚至会出现效果偏差。在第三方支付背景下,利率更能精准的反映市场价格情况,因此利用价格型货币政策来调控货币市场应该更加有效。央行可以丰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使之更灵活、更有效地调整货币市场。

(四)丰富支付手段

当前支付宝和财付通占据了第三方支付超过50%的市场,有垄断第三方支付市场的趋势,而在第三方移动支付中,这种垄断状况更加明显,两个机构占据了90%的第三方移动支付份额。这种垄断性局面不利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健康运行,而且两家机构过大的交易规模也对传统金融支付机构产生较大的冲击,如其留存了规模较大的账户资金,这削弱了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不利于其对金融市场进行有效调控。因此,不论是从第三方支付市场的健康发展角度还是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来看,都应丰富我国的第三方支付格局,促使不同的主体参与其中,打破当前的垄断性格局。具体来说,可以继续推广银联的“云闪付”支付工具,将之与智能支付收款设备相连接,增加人们线下使用的便利性;还可推出使用“云闪付”支付的优惠活动,增加用户数量。除此之外,我国的三大运营商也积极开发移动支付业务,如电信推出的翼支付、联通的沃支付、移动的和包支付等等,这些支付工具将日常支付、生活缴费等结合在一起,呈现综合金融的发展趋势。我国的商业银行也应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基础上开发具有综合金融更能的支付工具,利用银行账户的天然优势增加使用量,丰富第三方支付市场。

参考文献:

[1]尹龙.电子货币对中央银行的影响[J].金融研究,2000(4): 34-41.

[2]卢花兰.货币流通速度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8): 157-160.

[3]刘达.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加快了货币流通吗[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7(2):32-42.

[4]李楠,黄旭,谢尔曼.支付体系变革对中国货币体系的影响[J].金融论坛,2014(11):29-34.

[5]周莉萍.支付体系创新如何改变金融体系[J].银行家,2017(2): 58-61.

[6]徐麟.新零售与支付革命[J].互联网经济,2017(7): 52-55.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业务的挑战及对策研究
第三方支付平台客户虚拟账户资金审计方法探讨
第三方支付对商业行为的保障浅析
我国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及其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
第三方支付平台研究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影响
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影响
第三方支付风险管理研究
论互联网金融创新
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国有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