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习近平政德观的生成逻辑

2020-05-25沈绍卿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实践逻辑政德理论逻辑

[摘要]政德观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是习近平政德观的核心内涵。习近平政德观的生成有着鲜明的理论、价值和实践逻辑。在理论上,政德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了中共党史中的成果与经验;在价值上,政德观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特征等方面的体现;在实践上,政德观是为了解决反腐败斗争、选人用人标准等当前突出问题而产生的,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关键词]政德;理论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

[中图分类号]D2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2—0010—06

[作者简介]沈绍卿,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与党建。

“德,不仅是‘立身之本,而且是‘立国之基”。政德作为为政者的道德规范不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立志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更具有独特意义。习近平就政德有过多次论述,早在2004年他曾用“官德”指代政德,概括出 “为民是官德的核心,务实是官德的基础,清廉是官德的内在要求”[1];2006年习近平号召干部“多读书,修政德”[2];2018年在全国人大会议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系统阐述了“立政德,就是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3]的思想。可见无论是主政地方还是在治国理政中,习近平都极为重视政德,其政德观有着鲜明的生成逻辑。

一、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政德观既是立足实践的产物,也是在充分吸收借鉴和继承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继承和发展

政德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被直接提及,但其经典著作中蕴含着大量为政之德的思想。一方面,贯穿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的立场始终是为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习近平强调的守公德中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正是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体现。另一方面,从道德层面看,共产党人的道德也就是无产阶级道德,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热爱人民是无产阶级道德的内在要求。习近平在谈到为官之德在于清廉时就曾引用过恩格斯的作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的论点——提到“‘酋长在氏族内部的权力,是父亲般的、纯粹道德性质的,它‘以自己的榜样来影响别人,道德榜样的影响力不能忽视”[5],以此来强调共产党的干部要在道德上起示范作用。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习近平政德观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述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中的神创造历史、观念创造历史等观点不同,唯物史观始终认为“人民自己创造着自己的历史”[6],人民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决定力量。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守公德,也就是在强调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公德,守将人民看作历史主体的公德,忘记或脱离人民,“我们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一事无成”[7]。

(二)对中国古代为政以德思想的吸收和借鉴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为政以德,既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战国孟子《尽心章句下》)的为民情怀,又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春秋孔子《论语·子路篇》)的模范要求,还有“只留清气满乾坤”(元朝王冕《墨梅》)的廉洁担当。中国古代的为政以德思想内涵丰富,涉及为民、廉政、用人、家庭美德、勤政、俭政等多个方面,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习近平政德观充分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曾说:“我们国家历来讲究读书修身、从政以德。古人讲,‘修其心、治其身,而后可以为政于天下,‘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说的都是这个道理。”[8]这个引用好似五星红旗的寓意,也就是在强调立政德可以使人民紧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引用包拯《书端州郡斋壁》中的:“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来强调清正廉洁;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也曾引用“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明朝顾炎武《秋山》)来强调人民的巨大作用。[9]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中国古代政德观也强调明大德,但传统文化中强调的“大德”与习近平强调的有着本质不同。传统文化的“大德”是以儒家文化为指导,强调的是忠君之德,是封建礼数之德。而习近平政德观的“大德”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调的是共产主义道德。由此也可以看出,习近平政德观是对传统文化精华的汲取和借鉴。

(三)对中国共产党政德理论成果的继承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政德建设,在党的实践中有很多与政德相关的论述。延安时期,毛泽东就号召共产党员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的精神”,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10]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反复强调为民与艰苦奋斗,他这样说:“人没有饿死,就要做革命工作,就要奋斗。一万年以后,也要奋斗。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11]。改革开放后,针对干部队伍中出现的部分问题,邓小平强调:“必须恢复和发扬党的艰苦朴素,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12]。江泽民曾指出领导干部“必须讲修养、讲道德、讲廉耻,要把人做好”“中华民族历来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13]。胡锦涛也在强调领导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利益观、地位观时明确指出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14]。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时期的主要任务虽有所不同,但无论在哪个时期党的领导人都有关于政德建设的相关论述,并形成了理论成果。同时,党的各个时期关于政德建设的具体论述又结合当时的时代条件有所发展。习近平的政德观,是对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历代领导人的论述的继承,并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又有所发展的理论成果。

二、习近平政德观的价值逻辑

如果说习近平政德观的理论逻辑是对现有理论成果的传承、吸收与借鉴,那么习近平政德观的价值逻辑则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性质宗旨、初心使命和本质特征等方面的诠释。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来源于“两个先锋队”的执政党性质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体现了“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和群众性的统一”[15]。

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工人阶级是党的阶级基础,习近平政德观是党的阶级性的体现。习近平在阐述“明大德”时指出要“筑牢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16]。这里说的理想信念就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工人阶级政党的必然要求和共同追求,中国共产党自然不例外;而党性又是阶级性的最高体现,锤炼党性其实也就是在强调党的工人阶级属性,只有坚定阶级属性才能永葆共产党本色。明大德作为立政德的首要,在习近平政德观中居于重要地位,也唯有明大德才能使共产党人保持革命性、战斗性,各级干部才能始终牢记党的阶级属性,中国共产党才能行稳致远。

先进性是作为先锋队的必然要求,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相继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一大批共产党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建设和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集中体现在一心一意探索和推动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无论哪个时期,共产党人的觉悟、作风、修养都展现出了作为先锋队的先进性,夏明翰、黄继光、王进喜等耳熟能详的共产党员都是共产党人先进性的代表。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宗旨意识、克己奉公、廉洁修身、自我约束等,也都是在强调共产党人要保持自己的先进性,做合格的先锋队。

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战争年代,陈毅就曾形容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17],毛泽东更是反复强调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依然牢牢遵循群众路线,依靠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习近平政德观把群众摆在了极为突出的位置,立政德中的守公德,就是在守为人民服务的公德,从最初的梁家河、正定到福建、浙江、上海再到中央,人民群众都是习近平提到最多、关注最多的,这也体现了习近平政德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孕育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

如果说中国共产党的性质表明了习近平政德观从哪儿来,那么党的初心和使命就表明了习近平政德觀往哪儿去。从短期来看,习近平政德观的提出有着直面当下的问题导向,但从长远来看,习近平政德观提出的目标很明确: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

回顾党近百年的历史可以看出“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全部工作的主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犯,国家四分五裂、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社会动荡,中华民族日渐衰微;民不聊生、贫困疾苦,“三座大山”使人民群众处于水生火热之中。因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赢得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西方帝国主义企图把中国扼杀在摇篮中,采取经济封锁、政治孤立的策略,不断给中国施加压力,制造麻烦;国民党也时刻觊觎新中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搞垮新中国;长期的战争和混乱使得新中国的经济极为落后,工业基础极为薄弱,“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18],人民的生活水平仍很落后。因为初心和使命,中国共产党迎难而上,克服外部困难,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虽经历挫折,但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面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与发达国家巨大的差距,中国共产党牢记初心和使命,顺应时代潮流,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政治和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提升,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世界不断做出贡献。更重要的是,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所谓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早已成为平常之物,高铁、移动支付、人工智能正全面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绝对贫困问题也即将解决,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日益增强。

习近平政德观既着眼于当下,更是对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长远考虑。为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立政德,必须有政德。只有领导干部都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才能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三)熔铸于“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19]。一方面,党是领导一切的,要求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有政德,从而保证各项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居安思危,党的领导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不利影响,必须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这就需要加强政德建设。

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需要政德来推动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首先,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20]。如果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动摇,那么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方向就会出现偏离。习近平强调的明大德就是要筑牢理想信念,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其次,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守公德,强化宗旨意识,就是在强调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只有融入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人民的利益得到实实在在的满足,党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汇聚成磅礴力量。最后,各级领导干部的品质也是保证党的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重要方面。毛泽东曾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1]。党的具体工作都是由各级干部来执行和完成的,能力强不强关系到工作干得好不好,道德好与坏却关系到工作对不对。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守私德,就是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要有正确的权力观,知道权力由人民赋予,必须回馈于人民;要有正确的义利观,当官就不能想着发财,需牢记党的宗旨;要有良好的家风,必须提防很多腐败问题都是通过子女和身边人引起的现象。守住私德,坚持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才能航行在正确的航道上。

政德建设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应有之义。面对党的领导宽松软的现象,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就是对党的领导保障,信念坚定才能应对各项挑战和诱惑,信念堅定就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动摇。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也是力量之源,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极为有效的措施,反之,人民若不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就会弱化。各级干部作为党的工作的参与者,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品德优良,既能影响其他干部的品德和行为,促进良好党风政风的形成,更能获得人民的支持,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良性循环,从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三、习近平政德观的实践逻辑

习近平强调领导干部要立政德,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也提到要持之以恒锤炼政德,加之党的十八大以来查处的腐败案件,都说明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政德缺失是客观存在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一大批有德行的干部,需要永葆清正廉洁的本色,需要良好的党风政风,这也正是习近平政德观的实践逻辑,它是为了解决实际工作需要而形成并不断发展的。

(一)立足于“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人用人标准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选拔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干部,“德包括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22]。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批政治信仰缺失、大搞权钱权色交易、贪污腐化的领导干部被查处,反腐败工作成效卓著,但领导干部道德败坏、缺失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全面从严治党必须一直在路上,除了强化巡视监督、加强纪律建设,政德建设也必不可少,习近平政德观中的“大德、公德、私德”就是在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以德为先。

政治品德关乎干部的政治标准,而政治标准又是好干部标准的第一位,明大德的“德”强调的就是政治品德,也是各级干部需摆在首位的“德”。政治品德要求各级干部筑牢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这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23]。很多干部出现问题,都是因为信仰缺失,不信马列信鬼神只能让人迷失方向,最终误入歧途。只有政治过硬的干部才能保证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只有具备政治品德才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聚焦的是干部的人民公仆意识,公仆意识是公务员职业赋予的内涵,是社会公德对各级干部的内在要求,习近平政德观中的守公德也正是此意。一个政党和政权的前途命运如何,正如习近平所说“取决于人心向背”[24]。而人心向背又取决于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实实在在得到满足,当各级干部处处为人民群众利益着想时,当人民群众的诉求事事有着落时,人心自然向着党和政府。

家庭美德属于私德范畴,但私德往往影响着公德。古代就有“天下之本在家”(东汉荀悦《申鉴·政体》)的说法,诸葛亮戒子格言,曾国藩家书等都广为流传,中国共产党老一辈革命家也都高度重视家风,为广大干部树立了榜样。习近平曾多次强调注重家风,他说“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25]。近几年查处的贪官污吏,很多都是“枕边风”成为导火索,子女成为收受贿赂的纽带。习近平政德观中的严私德就是要弘扬优良家风,既防止身边人“拉下水”的现象,更重要的是以家风推动党风政风乃至民风,弘扬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着眼于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的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26]。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效关系到统筹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针对政治意识不强、政治立场不稳、政治能力不足、政治行为不端等突出问题,2019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提出了党的政治建设的总体要求、目的和方向,其中明确指出要持之以恒锤炼政德。

明大德强调的是信仰问题。信不信马克思主义是个根本问题,根本问题一旦出错,政治意识的方向就会出现偏差。有的干部虽然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并不坚定,在大风大浪面前容易动摇乃至怀疑信仰,这对化解前进道路中出现的风险、抵御各种诱惑、进行很多具有时代特点的伟大斗争进而实现伟大梦想是不利的。政治意识一旦出现问题,政治立场、政治能力和政治行为都会受到影响。

守公德强调的是立场问题。一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 把人民看作历史的主人,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另一方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历史已经证明人民是历史进程中最强大的力量。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守公德,有两种情况值得警惕:一种情况是部分干部漠视人民利益,他们的“立场”是金钱、权力,将人民视为“敌对势力”。另一种情况是很多干部不接地气,不了解人民群众需求,从而也就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这类干部常常口若悬河,把人民利益时常挂在嘴边,但却办不了实事,这种现象是缺乏基层经验,缺少调查研究的缘故。习近平政德观强调守公德,直接关系到各级干部的政治立场问题,政治立场不但要坚定,心里还要装着人民的利益,更要注重问题导向,注重调查研究,这样才是真正的公德。

严私德强调的是行为问题。无论是意识、立场还是能力,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行为,行为也是直接评价一个干部的依据。注重政治行为,既是法律和党纪党规的要求,又是道德层面的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家风的重要性,弘扬良好的家风也是严私德的一部分。很多落马的官员,都是小事小节不注意,渐渐的演变为大的问题,因此严私德就是要防微杜渐、如履薄冰,要注重日常的小行为,严于律己。

虽然立政德没有直接涉及政治能力方面,虽然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各有侧重,但政治意识、政治立场、政治能力、政治行为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他们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环出问题就会影响党的政治建设的效果。反之,持之以恒锤炼政德,就会增强政治意识,坚定政治立场,提高政治能力,端正政治行为,进而加强的党的政治建设这个根本性的建设。

猜你喜欢

实践逻辑政德理论逻辑
为党员干部建立“政德健康晴雨表”?
干部政德重在落地
昭化区探索建立基层政德评价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依赖与超越
列宁从严治党的思想实践及其现实启示
文化传承视域下大理“三月街”千年发展的实践逻辑
精神养老研究取向及其实践逻辑分析
基于宅基地置换的新型集中社区建设类型及其实践逻辑
政府雇员制历史与理论逻辑
浅谈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