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必需品
2020-05-19朱永生
朱永生
新课程理念、素质教育和核心素养观,都在大力强调发展“个性化思维”,笔者认为,应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抓手,把他们逐步引向“个性化发展”的彼岸。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呢?
一、以“情趣激发”为抓手,有效涵养批判性语文阅读思维
在语文教学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由于应试教学及其惯性力量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学生的阅读情趣、批判思维和个性能力都难以从根本上得到显而易见的激发、伸展与弘扬。缺少足量的“阳光、土壤和水分”,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又如何能够滋生与发展呢?
笔者认为,应以“情趣激发”为第一抓手,让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思维在“星星之火”中滋生发芽。比如,在《狼》的阅读教学过程中,课堂上有学生意外地发出了一声“狼嚎”。就在全班“注目”、当事者“尴尬”之时,笔者提出“模仿力”问题,迅即引发了一片“狼嚎”,由此还延伸出了对“狼与狼性”的热议。有些学生认为,狼虽然生性凶残,但生存能力很强,而且狼族共有的拼搏意识和协作精神在自然界中是很优秀的,时下所谓的“狼文化”正是对它的重新审视和热情赞美。这种批判性思维的确很有个性。
二、以“生活互动”为抓手,有效涵养批判性语文阅读思维
初中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发展的重要时期,而语文基础教材中的“例子”,无论从知识内容还是思想情感上,与学生之间存在着“实际距离感”。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法,开展“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教学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在“内外互动”中丰富课程内容,而且有利于在“学用结合”中更好地培养“批判性学习思维”。比如,在教学《愚公移山》时,笔者针对愚公“其人其事”,让学生通过个体读悟、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自由发表个性化想法。有些学生认为,愚公固然“精神可嘉”,在实际生活中却是“愚蠢至极”——不懂“变通”,不重“效率”;不听忠告,固执己见;既害苦了自己,又连累子孙。这种“批判性阅读思维”难道不值得珍视和保护吗?
三、以“自主体验”为抓手,有效涵养批判性语文阅读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自主学习形式,引导学生通过“自主体验”式的情感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并逐步深化学生批判性学习思維和个性化思维能力。比如《皇帝的新装》不仅融“情趣性、思想性、教育性”等为一体,而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笔者让学生通过“自主阅读、主题辩论”形式,开展相互之间的批判阅读与讨论交流活动。许多学生认为,文中的各类人物形象,如皇帝、大臣和普通臣民等,“一体式”地被骗,这是“艺术夸大”,果真如此,这种国家还能存在下去吗?这种批判性思维,既有一定的深度,也是客观辩证的。
四、以“相机补白”为抓手,有效涵养批判性语文阅读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个例子。”这些极具经典性或精髓性的“例子”,都是一些历经淘洗而长久积淀的优秀文艺作品,其中隐含着或多或少、或隐或现的“省、缺、遗、漏”现象,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学习思维提供了又一类潜在的空间。以《孔乙己》为例。笔者以小说结尾结句为抓手,提出了“文中孔乙己这一人物最后的结局,究竟是‘真的死了还是‘可能活着的呢”。有学生认为:孔乙己是个不折不扣的“酒君子”,那么长时间没有来酒店喝酒(活着赊酒),尤其在被打折双腿后长久没有出现在“公众大视野内”,应该是早就“死了”。还有些学生却认为:孔乙己毕竟算得上是一个“小知识分子”,在陷入绝境之际,很可能激发了“知耻而后勇”的内在意识,他自然就有“养好腿伤后离开鲁镇,到别处重新开始生活”的可能性。对于不相同的见解,我们应予以相应性认可和支持。
五、以“教学评价”为抓手,有效涵养批判性语文阅读思维
开展教学评价活动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务,不在于“甄别和选拔”学生,而在于更好地促进成长,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自觉意识和学习能力又何尝不是如此的呢?初中生具有一定的辨别意识和初步的批判能力。教师要善于通过各类途径和方式,努力提供学用结合的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攫取令人期待的实质性效果。如在“教学评价”这一环节,教师应改变传统“教师评学”的单向做法和简单手段,注重与“学生评教”与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有机结合,把“个体评价”与“团体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让批判性思维之花日益绽放开来。
“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一信条式教育命题,从根本上集中地体现了“以生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实质。“个性化思维”又是个性化发展中的关键词和核心语。总之,批判性思维既是一种意识,又是一种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学习思维,既是一种智慧,又是一门艺术。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以“情趣激发、生活互动、自主体验、相机补白、教学评价”为抓手并认真以待,能够畅通一条良性循环的阳光大道。
作者简介: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泗州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