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融合的“三化”教学策略
2020-05-18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朱媛媛
四川省成都市泡桐树小学 朱媛媛 曹 霞
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德育的大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越来越受到重视。道德与法治课是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产物,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学科。班会课则是学校集体活动中最主要的组织活动之一,围绕一个或几个主题组织的对全班同学开展教育的活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与小学班会课有大量重叠,这为班主任的教育教学带来了困扰与负担。对此,有教师建议以主题班会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道德法治意识,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有教师提出将品德与社会课与班会课相结合的理论思考。这些研究成果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但还不够深入,且将道德与法治和班会课进行融合的具体教学策略成果还不多。本文主要介绍两课的具体融合性教学策略,并以具体课例进行探索。本文中的两课融合中的“两课”具体是指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
一、两课融合的契合点
(一)两课在培养目标上有相同点
在培养目标上,两课具有相同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主要培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对自然的认识,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会课则是围绕设定的主题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教育目标也同样要围绕自我认识、人际交往、行为习惯等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都属于德育这一大范畴,两者在目标上特别是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有一定重叠。一方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指出,在小学基础教育时期,除了要传授学生相应的基础技能与知识外,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为学生在今后的素质发展中奠定坚实的基础,转变学生以往生活及学习中的不良行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全面发展。另一方面,班会课作为德育的主要途径,也在学校德育课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班会课一般是由班主任承担,班主任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班会课通过班主任组织或者学生主持来对全班同学进行思想教育、法治教育、情感教育和行为教育,尤其是行为习惯的规范和培养,可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两课的教学内容相通
班会课是小学阶段学生所学的重要内容,对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主题涵盖人身安全、生活习惯、压力缓解、孝敬长辈、团结同学、理想信念、红色教育、绿色环保、性别教育、法治教育、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举例来说,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上,两课都有共同的目标,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一年级上册、三年级下册中有关于学生文明礼仪培养的内容;一年级下册、二年级下册和三年级上册中有关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习惯培养的内容;二年级下册、四年级上册和五年级上册中有关于学生集体生活规则培养的内容;二年级上册有关于学生社会习惯培养的内 容。以上教学内容很大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范围涵盖学习、生活和社会交往,与班会课的育人主题有一定相关性,具体如表一所示。
综上所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都存在一定相似性,也具备将两课进行融合的可能性。由此,本文根据两课的自身特点,融合两课的自身优势,提出两课融合的“三化”教学策略。其框架与实际应用案例如下。
表一 班会主题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关联性
二、两课融合的“三化”教学策略的模型框架
两课融合的“三化”教学策略的模型如图1 所示,具体解释如下。
图1 两课融合的“三化”教学策略的模型
(一)“互补化”教学策略
“互补化”教学策略即两课“相互补充”的教学策略。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都是以德育为主要目标,但是各有侧重。道德与法治课主要是讲授法,对学生进行认知上的培养。班会课是活动教学,主要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开展教学。“互补化”教学策略是指道德与法治课中补充班会课的常用的教学策略,在班会课中补充道德与法治课的常用的教学策略。如班会课活动较为丰富,可以运用到道德与法治课上,来增强道德与法治的趣味性;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情境和故事较多,可以运用班会课上,采用故事教学法上班会课。
(二)“强化”教学策略
“强化”策略指的是两课之中相同教学部分的多次重复,可以达到加深印象的作用。一年级上册一开学的班会课,班主任老师就会给学生讲一些在学校的注意事项和行为规范。而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有对应的内容,通过两种课的强化,统一教育影响,学生会更加注意自己行为的正确性,时时刻刻检查、规范自己的行为。学生在课下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也可以通过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协同配合,学生能自觉地、尽快地纠正自己的错误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转化”教学策略
“转化”教学策略是指将学生在两课中学习到的知识和形成的初步意识转化为行动,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虽有内容上的重叠,但道德与法治课更偏重理论,在课堂上通常是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哪些事要做、哪些事不能做。而这些观念和意识是需要学生在课下进行实践的。班会课则主要针对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展开集体教育,是一种实践的预设或反馈,更偏重于实践。在两课相互融合时,其实是一种从偏理论到偏实践的转变,也是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知识转化过程。在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在班会课上更多地让学生体验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收获好习惯。
三、“三化”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
班会课和道德与法治课的融合要结合教材内的问题进行设计,并且配合学校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主题班会,把教材中的思路、内容、素材、情感更好地进行融合重组。既要兼顾学科本身的完整性,又要有融合创新点,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三化”教学模式,是基于两课融合而提出的教学策略。“三化”主要指教学方式上,将道德与法治的故事教学的情境性和班会课的活动教学的趣味性进行互补化;在教学内容上,通过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对同一主题的多次强调和重复教育,达到强化的效果;在两课的实践中,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循环往复、互相促进的关系,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互相转化。
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一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我的好习惯》,教材围绕这一单元设置了四课,分别是《我们爱整洁》《我们有精神》《我不拖拉》和《不做小马虎》。下面以此案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互补化策略的应用
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大多是常规的教学策略,老师带领学生理解感悟书本中的知识,较枯燥乏味。和班会课融合之后,道德与法治的课堂策略其实就被拓宽,课堂形式也不局限于常规形式,可以增加班会课中经常实施的活动式学习,让学生在做中感悟,这样也能使得课堂更为丰富有意思,符合小学低段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在教材中有非常多的插图和对话,在教材的下半部分还设计了小故事环节。这样使得教材更加具有趣味性。所以在班会课的设计中,就可以运用故事教学法、情境导入法、演绎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策略来激发兴趣。并且《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也为班会课提供了易操作的故事素材。
其次,在学习和生活中,小学生的拖拖拉拉的现象普遍存在,并且在个别同学身上显露得较为明显。在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第三课《我不拖拉》中,开展一次关于“我不拖拉”的班会课是很有必要的。在正式上课之前,可以先以故事的形式开启整堂课:“从前有一只拖拉鸟,喜欢唱歌和舞蹈。秋风起、筑巢忙。他说不急日子长……”这个拖拉鸟的故事其实就是《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内容。然后可以让学生预习《道德与法治》书上的相关内容。图中展现了生活中和学校里小朋友的拖拉现象。一个是爸爸妈妈叫孩子吃饭了,而小朋友还在玩手中的玩具,嘴里说着“等一下”。还有一幅图是在说老师准备把作业收走了,然而一位同学还没做完,想要老师等他一会儿。通过教材内容的讲解,同学们可以做评价,评论他们哪些地方做得不够好。当然,在课上,还可以让同学们看图片中出现的这些内容有没有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并交流。
最后,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设计拖拉国运动会这一环节,让孩子充分发挥想象,说一说拖拉国有哪些“小拖拉”。最后再拓展到实际生活中,想象如果到处都是爱拖拉的人,世界会变得怎么样。
(二)强化策略的应用
道德与法治课中涉及的好习惯等内容的讲解,其实也是班主任老师经常在同学们耳边提醒的,所以在道德与法制课上,将教材中提到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再告诉同学们,这样能够加深印象,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能注意到哪些行为是好习惯、哪些是坏习惯,从而在生活中按照这样的道理做事情。同样,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教材,可以运用班会课中的教学策略来强化学生的认识。在说到有哪些方法可以避免拖拉的时候,需要集思广益,同学们说完之后老师再做补充。这一块内容是道德与法制课也会重点提到的。这时候班主任老师在班会课上的反复强调就加深了学生的记忆,从而对他们吸收知识更有帮助。在强化阶段,可以精简课堂中的讲授部分,换另外的方式让学生表达。在说到“我们不要拖拉”的时候,需要反复强调的内容就可以通过不断的重复来进行强化,加深学生的印象。当然这些部分的内容是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或者说是学生做得不够好的地方,通过这两种课程的重复来强调以及加深印象。如“这节课,小朋友们收获了这么多告别拖拉的法宝,现在的贝贝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来看看。”这时候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言,将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这样就代替了老师的不停灌输。
(三)转化策略的应用
道德与法制课相对来说偏重于理论,一般是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指导性较强。而班会课更重于实践,以丰富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班会课中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成不成功、有没有效,可以从学生平常的行为习惯表现出来,这时候的道德与法制课其实就是一个检验和反馈。学生能够做好的就可以不必多费口舌,做得不够好的就需要老师继续强调,让班会课中涉及的实践再次回到理论问题当中。
如一方面,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讲到的要让孩子不拖拉、不马虎,这些也许在学生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并不能够很好地贯彻落实,在班主任的观察之下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提醒,并且在班会课中提示出来,这样就达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另一方面,班会课上讨论出避免拖拖拉拉的小方法后老师可以带领同学们一起制订计划,从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避免拖拉或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并在之后的学习生活中留心观察同学们的表现,定期做一些反馈。这样就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从精神层面转化到实际操作中去,有助于学生好习惯的养成。针对这一板块,可以开展告别小拖拉,挑战21 天“蜗牛和兔子”的比赛活动,每天从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五方面开展比赛。如果你没拖拉,就请爸爸妈妈画上一只可爱的小兔子,拖拖拉拉的就只能选择慢吞吞的小蜗牛。21 天后,比一比谁的小兔子多。让我们从现在起,今日事今日毕,养成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同学们可以在实践中感受坚持、感受好习惯养成的过程。最后,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反复练习,达到良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有许多重叠部分,相互融合是有必要的。班主任作为长期和同学相处的老师,对于班级学生有更多更深入的了解,班主任如果能够花一些时间多研究道德与法治课,多和道德与法治任课教师交流,就便于更好地把握两课在内容上的异同,有利于进行教学策略的调整。找准各自的侧重点,就能在实践中少走弯路,提高各自课程的教学效率。在两课之间搭建桥梁,实现巧妙对接,争取实现合理双赢。当然,目前的探索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怎样把两课合理地进行融合、怎样把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细化分布等,是教育者可以继续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