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本课程的美育活动

2020-05-15邢卫国

江西教育C 2020年2期
关键词:校本课程小学语文

邢卫国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校本课程也逐渐受到人们重视。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教师可以基于校本课程,通过融入生活元素、提升审美情趣等方式,开展美育活动,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校本课程    美育活动

美育是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美育类校本课程有利于提高小学生的艺术核心素养。学校要根据本校的基本情况,积极进行校本美育课程的开发,为学校的美育和学生的素质教育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艺术、美学与生活一体化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趋势。语文教育与美育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校本课程中,除了音乐、美术外,语文教材中提及的审美是最多的,涉及的审美内容也是最丰富的。那么语文教师应当如何在校本课程这一新的视角下开展语文美育活动,从而达成美育目标呢?

一、融入生活元素

生活与语文学科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有必要将生活中的元素引入课堂,促进生活化语文课堂的构建,让学生可以从生活中感受美的存在,体会生活中不同风格的美。

例如,在《秋天的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生活元素融入课堂,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课文主要描述了秋天色彩的缤纷和丰收的景象等,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而秋天也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熟悉的季节,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能理解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秋天之景。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中的影音技术,向学生播放展示秋天美景的视频,让学生在色彩绚丽、动态直观的视频中,调动自身的生活经验,对秋季的景色有一个初步的认知。随后,教师组织学生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让学生在结合作者笔下所描绘的秋季景色中,感叹生活中景色的美好,从而体会生活的美。最后,教师将一些校园中秋天景色的图片展示给学生,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更好地从自身的感悟出发,感受秋景的美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利用生活元素引入课堂的形式进行校本课程的构建,能够有效培养学生从大自然中发现美的能力,落实美育的要求。

二、创建有效活动

课堂教学活动是教师实现教学价值的过程,基于校本课程开展语文美育活动,教师也应当多创建多元化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深化对美的认知,懂得美育的重要价值。同时,与传统语文课堂相比,教师在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美育,也能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以《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为例,教师就可以利用合作学习活动,落实对学生的美育。从现代教育理论中,我们知道学生的生活与学习背景,以及学生的智力发育方向和水平,造成了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差异,以及语文综合素养水平的差距。在课堂活动中,教师先基于学生的实况,对学生进行层级的划分,再结合优势互补的原则,合理划分合作学习小组,使得每个小组当中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以及语文综合素养呈现差异化。随后,教师让学生按照小组形式共同进行阅读分析,并让小组中能力较强的学生带动其他学生参与活动的全程,指导其他学生完成对文本的赏析。在这一活动中,学生能够亲历合作所带来的积极意义,感受互助精神的重要性,从而促进自身不断生成互助意识,达成美育中立德树人的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分组的合作活动,也更加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能够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价值。

为了实现语文美育的目的,进行校本课程的建构,教师可以基于学情,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优化,从而创建有效的课堂活动模式,为落实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三、融入地方特色

引导学生传承民族文化,让学生做文化的接班人,也是开展美育的目的之一。小学语文教材由全国专家统一编写,所安排的内容很少涉及地方特色,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创建提供了空间。学校当地一般都有许多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的背后也蕴含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在课堂上,教师适当引入本土文化,能够让学生学会珍视民族艺术的价值,提高对美的追求。

在《风筝》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南通彩灯”的非物质文化艺术形式引入课堂中,促进校本课程的构建,落实美育的目的。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是风筝,在利用现代多媒体向学生展示风筝的民间艺术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讲述“南通彩灯”的历史沿革、艺术特征等,让学生在学习之余,对本土文化有所认知。“南通彩灯”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创作人是包壮行,主要制作工序包括图稿设计、骨架制作、灯身裱糊等,具有独特性。目前,“南通彩灯”已经流传到我国的多个区域,成为一种独有的文化形态。在课堂中,教师向学生讲述上述内容,不仅可以让学生认识到“南通彩灯”的文化艺术,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感叹中,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形成鉴赏传统文化的能力。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进行校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当地特色,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可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美育落到实处。

四、实现教学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教师应当将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教学相整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品质。语文教材当中的知识多为抽象的文本,由于学生思维发育程度不高,因此,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效果也不佳。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校本课程的构建,提高美育的效果。

例如,在《蝙蝠和雷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促进语文教学内容与科学、工程等进行整合,促进学生更好地感知抽象艺术的美。本节课主要描述了飞机夜间能够安全进行飞行与蝙蝠之间的关系,在课堂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文本进行分析,使学生对文本中的知识进行初步理解。随后,教师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三维立体”技术和“flash”动画模拟技术,向学生展示科学家是如何基于蝙蝠在夜空中飞行的原理进行飞机制造的,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科技与抽象文本之间的关联,从而意识到科技能夠带来文本艺术审美效率的提升。

可见,教师可以利用现代科技进行抽象文本的转化,促进学生理解抽象文本中的内容,从而体会科技带来的优势,更好地追求艺术与科学的整合。

总而言之,美育课程是培养学生完美人性的重要中介,能有效落实对学生的美育,在促进儿童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可以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今后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继续分析语文学科的知识,结合当地的特点,不断创新语文美育的方法,从而构建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促进美育更好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卢玉.构建小学语文美育的策略研究[J].教师博览(科研版),2018(02):55-56.

[2]王丽娟.浅谈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18):78-79.

[3]王国光,俞凌云.浅析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语文美育渗透[J].基础教育参考,2018(14):47-49.(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乐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自筹立项课题“第一课程:儿童美育的建构研究”(编号:R-b/2016/08)成果。

责任编辑:胡波波

猜你喜欢

校本课程小学语文
地方旅游资源课堂运用策略浅析
浅谈农村初中生物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培养有民族文化根基的现代中国人
新疆高职院校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课程设计及开发研究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