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建企业大学深化产教融合

2020-05-14梁景胡

高教学刊 2020年14期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

梁景胡

摘  要: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不具备可持续性,不能有效支撑产教深度融合。以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为纽带,把企业大学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对企业大学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完善企业大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丰富校企合作内容、拓展校企合作范围。以上措施能使校企双方的关系更紧密,形成育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可深化产教融合。

关键词:产教融合;企业大学;应用型本科高校

Abstract: As for the application-oriented universities, the current cooperation model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not sustainable and cannoteffectively support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k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joint construction of corporate universities as a tie, corporate universities are used as a platform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The functions of enterprise universities should be reoriented, the industrial resources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should be integrated, the educational training system and management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content and scope of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should be expanded. The above measures can mak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 closer, form a community of education and interests, and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一、校企合作的基本状况

(一)现行校企合作模式还不能有效支撑产教深度融合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包括产学研协同发展模式、顶岗实习模式、订单培养模式、专业改造模式等。上述校企合作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提升了教师专业技能水平,但都有各自的不足。有的偏向于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的匹配性不强;有的与学生的就业联系较为紧密,但实践教学环节与专业教学衔接不够紧密;有的使企业较难真正介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人才培养主要是由高校决定,订单培养的实效性较弱;还有的会出现对学生讲授的知识主要围绕合作企业的经营内容,从而导致学生的知识范围比较狭窄,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拓展。上述校企合作模式中,都是侧重于校企其中一方,并没有真正实现校企深度合作与融合,没能使双方实现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和利益共享。

(二)双方合作的动力不足和诉求不同致使校企合作缺乏可持续性

高校内部各教学管理部门之间的边界过于清晰,没有实现相互支撑和相互渗透,以及各高校之间的生源竞争并不充分,要通过整合资源,形成优势互补,进而促进教育变革,对高校而言,存在阻力,从而导致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育人方面的驱动力不足。作为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另一方的企业,往往注重人才的使用而不重视人才培养,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内在动力也不强。

并且,由于高校育人任务的要求侧重于专业性、科学性、思想性、公益性等方面,与企业的盈利性、实用性等要求存在差异,校企双方合作的需求和目的不同,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深入,缺少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机制,校企双方也没有形成紧密的关系,导致校企合作的持续性难以保持。

二、相关研究简述

对于如何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学界提出了相关意见或建议。其中,戴国宝[1]等提出应实施加强校企深度融合的顶层设计、加快校企深度融合运营模式创新力度、建立健全校企深度融合激励机制等建议。黄琳[2]等主张要从政府推动高校变革和高校从体制机制改革入手,构建产教一体办学和产教一体管理机制以深化产教融合。邱晖[3]等认为,必须在寻求校企利益契合点、完善管理及保障制度以及建立多元化经费投入机制等方面实现突破。柳友荣等强调校企要共同介入人才培養的全过程,实行高校与企业“双主体”的育人模式[4]。徐家庆[5]则从企业支撑高校改善条件,提升实验实践教学水平,参与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提升教师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李政[6]强调要通过建立区域性产教信息沟通平台和赋权等形式发挥中间性组织的协调作用等措施消解产教融合障碍。

2019年7月,中央通过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支持高职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双一流”建设高校等各类院校积极服务、深度融入区域和产业发展,推进产教融合创新[7]。这一指导意见以及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法规政策,从明确校企双方参与主体的法律地位和约束双方的行为着手,建立相应的评价和监督体系,为促进产教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推动产教融合的法制化建设进程。这充分表明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大势所趋,同时也是对学界建议的回应与认同。

在微观层面,刘晓[8]等关注如何界定和遴选产教融合型企业,并通过赋予产教融合型企业以教育机构的地位,为实现办学主体多元化和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持。有的学者则从产教融合度的角度,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评价模型,为产教融合项目评审和校企合作相关评价等方面提供经验借鉴。

三、共建企业大学促进校企深度融合的基本分析

政府出台的各类支持产教融合的法规政策,其具体措施的落地还是与业界的期望有差距,还缺乏具体的规划,在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还需进一步明确相应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确立校企双主体地位是调动合作双方积极性和提升合作意愿,是促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校企双方还要找到校企深度融合的契合点,创新校企合作模式,解决在校企合作中的具体问题,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合作和深度融合。

除了通过以人才培养与人力资源开发为牵引确立校企双方合作关系外,在多个层面对校企双方形成足够的激励力度以此促进校企深度融合是重要的探索思路。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寻找校企合作的利益契合点,既符合宏观政策导向,又符合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是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一)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可促使双方的资源互用和能力互补

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可在产、教、学、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生产实践与教学活动的紧密结合,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并据此进行人力资源开发,部分满足企业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在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方面,企业大学可根据生产实践的要求,以真实的教学环境、实践中的案例资源以及通过拓展案例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以更贴近生产实践方式促进知识的创新、传承与应用。在学方面的合作体现,企业大学既能对学习者提供素质能力提升、技能更新等面向大众化的一般培训,又能进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综合类培训。在科研方面,应用于本科高校的整体科研能力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院校之间,高校的师资队伍具有相对充足科研力量,可整合高校和企业研发资源和科研力量,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应用和转化。

对于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围绕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自身特色,利用企业的行业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以及企业上下游供应链的资源等,促进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创新和学习内容更新,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而对于企业,可根据行业背景和行业发展状况,利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的优势、学生资源、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和教育政策资源及各种教学设施等。

可见,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能使校企双方资源相互利用和形成能力互补,而这些资源和能力是单独一方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实现优势互补。

(二)校企共建企业大学利于拓展企业大学的功能和丰富校企合作内容

作为共建主体的一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具有的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研应用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企业大学的教学培训内容方面虽然更强调实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等,但也负有人才培养、知识更新、文化传播和科研应用等方面的责任,双方在功能方面具有相近性,利于双方资源的相融合及在进行合作时的沟通和交流。因而高校的资源可以用于企业大学的日常运作之中,弥补企业大学在教学培训等方面的资源不足,有利于保证企业大学功能的发挥和拓展。

把共建企业大学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校企协同,企业大学成为校企深入合作的纽带和平台,可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的联系,促进校企双方在理念、技术、文化等方面的深入交流,促使校企双方在其他诸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丰富校企合作的内容。

四、校企共建企业大学的基本策略

高校要放权给二级院系,使各二级院系根据自身专业(群)特点,遴选具备相应资源条件的企业开展合作共建企业大学,使其成为校企合作的平台。校企共建企业大学须秉持共同体理念,整合产业资源和教育资源,发挥校企各自的优势,确定合作的内容和重点,建立育人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主要策略如下:

(一)明确企业大学的功能定位

明确定位是企业大学发展的基本目标,只有明确企业大学的定位,才能发挥比较优势,促进校企双方开展合作。根据徐雨森[9]等分析认为,企业大学的功能包括衔接教育功能、知识升级功能、知识联接功能,以及知识孵化功能。翁伟斌则认为企业大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明确目标战略计划,为将来进行知识经验储备与整合,以及作为企业发展智慧中心和进行企业文化建设[10]。可见,企业大学的功能是多元的,是传播企业文化、激发企业创造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工具[11]。

从发展趋势来看,企业大学的功能定位应由一般的教育培训、知识传播、知识创造等转向和延伸为发展战略支撑功能。在进行校企共建企业大学时,应根据企业本身发展的现状和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特色,从发展战略角度,以服务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发展为原则,以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为依据,结合产教融合政策导向,进行企业大学建设规划。

在进行企业大学功能设置时,企业大学建设应把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教育链)结合,在满足校企双方需求的基础上进行功能对接。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企业大学既能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提升学习者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对共建高校的在校学生开展职业素养训練等一系列人才培养活动,又能帮助共建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共建高校在育人方式和手段等方面改革,以及通过校企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另一方面,可拓展企业大学的服务对象,面向产业市场、外部企业和社会劳动者提供培训及相关服务,帮助共建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等。

(二)完善企业大学的教学培训体系

一是将企业大学纳入高等教育体系,深度参与高等教育和职业培训,将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融合。企业大学的教学资源要向高校学生开放,高校对照职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对企业大学的相关课程进行认证,推行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课程学习成果与相关的职业技能学分互认,形成校企一体化的教育模式。通过实行产教融合认证制度,促进高等教育与企业人才培养、职业培训的融合,打通高等教育、企业人才培养和个人终身学习的通道。

二是加强企业大学教师团队建设。企业大学生态系统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对知识的有效整合,即要促进知识体系完善,推动隐性知识向组织显性知识转化,共享知识增值成果,进而提高合作创新的能力,才能更好发挥企业大学的服务功能。因此,企业大学生态系统的成员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才能适应企业大学生态系统战略发展的需求。可见,要加强企业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着力提高企业大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

校企双方要共同制定企业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措施,着重抓企业大学教师的素质能力培养。企业大学的教师队伍可由高校教师与企业的管理人员、技术骨干等共同组成,对于来自高校的教师要通过在企业参与工作实践来丰富实战经验,而对来自企业的教师要着重抓教学技能培养,不同来源的教师之间可共同交流经验,以促进企业大学教师队伍能力的发展。

三是结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课程建设和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在课程资源开发和设计方面,发挥师资融合的优势,根据育人要求与企业生产经营需要开发课程,并随环境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课程教学重点和更新教学内容。在教学评价方面,要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和以用户为首要服务对象的科学评价体系与评价体制,以此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和更好地发挥企业大学的功能。

(三)加强企业大学管理体系建設

共建企业大学,既要开发和挖掘合作双方的内外部资源,积极履行服务产业经济发展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职责,又要拓展企业大学对外服务的功能,为社会和外部企业提供服务。在实践中,企业大学的职业培训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缺乏协调机制,需要改善这一状况才能提升企业大学的运转效率。因此,企业大学必须构建由校企双方派出的人员共同组成的组织管理体制,以协调和保证企业大学的正常运行,促使信息、资源、流程上能相互衔接,推动和提高企业大学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五、结束语

虽然政府为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但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还需在校企合作方面找到契合点。高校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等形式与企业合作共建企业大学,作为校企合作的纽带。

(一)企业大学可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

以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为契合点,形成双方合作的平台,以此构建校企育人“双重主体”机制,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共担,调动合作双方的积极性。双方对合作平台进行共同规划和功能定位,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实现资源互用和能力互补。并且,加强企业大学的教育培训体系和管理体系建设,减少双方在人才培养和教育培训方面与目标追求不一方面的冲突。

(二)企业大学可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在共建企业大学的过程中,可将产业发展中的先进理念与技术融入到高等教育与企业培训的课程教学中,推动人才培养方式改革,实现专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企业大学的教育培训过程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结合,人才培养过程强调职场学习、行动学习,是有目的、有组织和有系统的,为改善生产实践的知识创新。而且,还可直接通过实践,对学习进行检验和有效的反馈改进,这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方式,有助于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率,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目标更具针对性、更符合市场需求。

同时,校企共建企业大学还能将优秀文化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教育与培训过程中,引导学习者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和塑造学习者的职业行为,提升产教融合的育人水平。

(三)深化双方的合作层次和内容

校企双方除了在产、教、学、研等方面加强合作外,还能促进校企双方在其他诸多领域开展更深层次的合作,丰富和深化校企合作的内容。比如,校企共建企业大学有利于双方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并将技术发展的成果应用在课程体系、师资建设、运营管理体系以及平台系统等方面,以促进校企双方在各自领域的发展。

综上所述,相较于普通的校企合作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企业大学,以此作为校企合作的平台,能使校企资源的融合度加深,促使校企之间形成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紧密联系,双方合作的范围更广泛和合作的内容更丰富,并更具持久性,有利于达成合作成效,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

参考文献:

[1]戴国宝,王雅秋,冯文奂.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深度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职业技术教育,2019(16):54-59.

[2]黄琳,隋国辉,王榕.应用型转型背景下高校产教融合困境的破解机制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02):89-93.

[3]邱晖,樊千.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动力机制及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102-105.

[4]柳友荣,项桂娥,王剑程.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5):64-68.

[5]徐家庆.应用型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策略及实现途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8(12):79-81.

[6]李政.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障碍及其消解[J]中国高教研究,2018(09):87-92.

[7]新华网.《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印发[EB/OL].

[2019-10-11].http://www.qstheory.cn/yaowen/2019-10/11/c_1125089550.htm.

[8]刘晓,段伟长.产教融合型企业:内涵逻辑与遴选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24):9-14.

[9]徐雨森,陈蕴琦.企业大学的功能体系及其演进过程研

究——海尔大学和华为大学的纵向案例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8(02):95-103.

[10]翁伟斌.产教深度融合背景下企业大学建设:诉求·要素·策略[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4):87-94.

[11]吴益群,李进.基于“共同体”理论的企业大学共建构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2):51-54.

猜你喜欢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
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创新研究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融合的思考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定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