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传递中国声音”与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

2020-05-13许相如纪婧宋欣泽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

许相如 纪婧 宋欣泽

本文系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 S201910724047;指导教师:董明)阶段性成果

【摘 要】 作为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阵地,英语课堂要“传递中国声音”,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本文立足英语专业精读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从课文主题拓展、中英文本对比、文化冲突思辨、社会热点解读四个角度探讨了英语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当前精读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行性借鉴。

【关键词】 英语精读课;思政元素;“传递中国声音”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上,“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既是我国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路径,也是当今英语专业人才培养和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中西文明交流的前沿阵地,英语课堂要“传递中国声音”,才能把握时代脉搏,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家国情怀,“符合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英语专业人才”。[1]

“每门课程的背后都有一种观察世界的方法”。[2]英语精读课的课文内容和题材广泛,涵盖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科技等不同领域,涉及文艺复兴、工业化、现代化、全球化,以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环保等思想。这些文章在反映丰富的人文知识之外,不可避免的传递了英美文化的社会形态与价值取向。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理性对待西方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精读课课时多,老师与学生接触时间长,这又为教师丰富课堂内容,加强课后巩固提供了条件。

“西方文明只有具体植入中国的文化土壤,才是真正有的放矢地进行课堂教学”。[3]拓展主题内容,融入中国元素,是当前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基本路径;中英文本对比,品味中华文化,是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一步;直面文化冲突,思辨中华精神,是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必由之路;聚焦社会热点,语言解读社会是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必要保证。本文通过教学实例,从课文主题拓展、中英文本对比、文化冲突思辨、社会热点解读四个角度探讨英语精读课堂“傳递中国声音”的有效途径,以期对当前精读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一些可行性借鉴。

一、拓展主题内容,融入中国元素

从英语精读文章的主题出发,挖掘出其中和中华文化有关的内容进行深入分析,是英语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基本路径。教师应首先对精读文章内容钻深钻透,不仅要对文章的语言内容结构进行全面理解,更要对文章的深层含义、表达意图、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等进行精准把握。其次,教师应对文章主题进行合理拓展,将相关中国元素引入课堂进行讨论,讲好中国故事,彰显中国价值。

精读课文“Massage of the land”讲述了城市化给村庄以及主人公一家带来的影响,表达了老一辈面对传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时的遗憾和无奈。其中有关子女离开村庄、父女母子情感疏离的描述深入人心。课堂讨论可以此进行展开,对中华文化中所宣扬的孝顺、团圆、乡土情结等价值观进行讨论。例如,老师可以设置问题“自己今后老了,是希望子女都留在自己身边,还是希望他们去追求他们自己的未来,不要因为照顾自己而影响了他们自己的生活?”这样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当今中国社会也面临着城市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空巢老人”现象日益显著。而这样的讨论可以使学生对“百善孝为先”、“常回家看看”等观念产生更深的理解,从而让优秀价值观指导他们的生活。

中华文化的引入一方面丰富了课堂内容,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从多角度理解课文主题;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中华文化立场”,[4]并鼓励学生用所学语言知识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

二、中英文本对比,品味中华文化

在充分理解英语精读文章的基础之上,进行中英文章的文本对比,是英语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重要一步。教师可以找一些与英语精读课文题材相似的中文文章进行分享和译文展示。中英文文章虽然千差万别,但题材却有一致性。英语精读课本中有讲述夜游纽约中央公园经历的“Tigers, lions, and bears”,中文也有七言绝句刘禹锡的《再游玄都观》;英语课文中有感叹社会变化的“The Telephone”,中文也有发出沧海桑田无限感慨的《乌衣巷》。相关中文文章的分享和译文展示可激发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同时把英语文章题材放到中文语境下探讨,也为课堂的后续进行做了很好的铺垫。

精读课文“Silent Spring”前两段描写了作者想象中的美国一座城镇一年四季的景色。在引入课题时,教师可分享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描绘山中四时之景的片段,并对《英译唐宋八大家散文精选》中有关这一段的译文进行展示。带领学生品味中国古文译法的同时,教师可引导他们体会中西写景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异同,并在差异中寻求共性,在对比中加深理解。这样的课题引入既是对翻译等语言技巧的锻炼,又是对中华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加工。不但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进了他们对中西方文化的认同。[5]

三、直面文化冲突,思辨中华精神

正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冲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所传递的精神,是英语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必由之路。中西方文化有共性,也有冲突。英语课堂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技能的基础上,对文章中所传递的西方文化进行批判性解读,同时汲取中华文化带来的中国方案与中国声音。[6]

精读课文“How Do We Deal with the Drug Problem”讲述了三位作家有关毒品问题的观点。其中戈尔·维达尔在谈及美国毒品问题时借鉴了《独立宣言》中关于“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各自的生命,只要他们不妨碍别人对幸福的追求”的主张。在本句所传达的西方价值观中,自由是人们在互不妨害的条件下追求各自安排的满意生活;只要互不妨碍,吸食毒品也是可以接受的。这样的自由表面上没有妨碍他人,但如果人人吸毒,却会严重影响社会环境。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自由是在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基准下为公民所享受的,是在道德底线内的追求,不妨碍社会发展的追求。也正是这种积极、崇尚集体的态度,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兴国之魂。

习近平总书记说:“只有落地生根才能生生不息。”遇到上述情况,教师首先应正确引导学生辨析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冲突,探讨西方文化是否真正符合中国国情,实现“外国文本对照中国现实”。[7]其次,要引导学生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思辨和筛选,在差异中辩论、于对立中反思,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与担当,达到对知识真正的学懂、弄通、做实。

四、聚焦社会热点,语言解读社会

聚焦社会热点,语言解读社会,是英语精读课堂“传递中国声音”的必要保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以案例分享、小组讨论等方式对社会热点进行深入的分析,以此来帮助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良好完善的价值观。

2018年8月,乐清女孩乘坐滴滴顺风车遇害,该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网友站在不同角度对这一事件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教师教学可以以此展开,给学生布置调研作业,要求学生搜集网络上有关该事件不同角度的评论,并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对这些评论中所表达的观点用英语进行讨论分析。这样的教学实践既多方面的锻炼了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更使学生通过对社会热点的深入思考,对不同观点的理性分析,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从行凶者的角度进行反思,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尊重他人,不能为了一己私欲剥夺他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从警察和滴滴公司的角度进行反思,各个岗位上的工作者都必须负好自己的责任,建立起良好的职业素养,真正的做到为人民服务。通过聚焦社会热点,语言解读社会,教师真正的做到了培养语言功底扎实、有独立精神、能自由思考、有责任有担当、有知识又有情怀的社会主义英语专业人才。[8]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需要更多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多地了解中国”。而这样的相互了解,需要的“利器”就是语言。[9]英语课堂“传递中国声音”,于个人而言,是使学生将所吸收的西方理论、指导经验和先进文化应用到中国具体的语境里面,找到中西文化的共通点,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做到真正的学贯中西、融会贯通;于国家而言,是向世界传递中国精神,彰显中国价值,展现中国力量。为此,教师应寻找语言教学和思政元素的契合点,并致力于采取多种方式促进两者的结合,使教学内容体现更多的“中国表达”,[10]为英语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注 释】

[1] 仲伟合,潘鸣威. 论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制定——创新与思考[J].现代外语,2015.38(1)112-120+147.

[2][4] 周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9.35(09)52-54.

[3][5][6][7] 董明.英语课堂“讲好中国故事”:模式重构与教学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7(06)133-136.

[8][10] 陈丽霞.高校英语专业课程的思政价值内涵与实现路径——以《综合英语》课程改革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03)104-107.

[9] 汪承平,胡玉明,陆秀东.高校外語类“课程思政”建设思考[J].皖西学院学报,2019.35(04)12-14+32.

【参考文献】

[1] 人民网.习近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EB/OL].http://cpc.people.com.cn/18/n/2012/1116/c350821-19596022.html.

[2]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3] 新华视点.习近平:中华民族的能量积蓄得太久了,要爆发出来去实现伟大中国梦[EB/OL]. http://www.wyzxwk.com/Article/shidai/2016/07/368037.html.

【作者简介】

许相如(1999—)女,汉族,黑龙江哈尔滨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纪 婧(1999—)女,汉族,江苏扬州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宋欣泽(2000—)女,汉族,湖南株洲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本科生.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
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互联网+”视域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思政元素路径初探
课程思政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如何融入思政元素
浅议市场营销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痕迹检验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探索
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信息类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及其运用
中国饮食文化概论融合课程思政元素创新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