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2019-09-01王飞
王飞
摘 要: 课程思政概念出现后立刻成为高等教育界的热门词汇和研究热点。本文从课程思政概念出发,从高职教育、高职院校和公共英语课程特征三个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最后以实际课堂为例,从整个教学流程进行了课程思政实践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 课程思政 公共英语课程 思政元素
2016 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还指出了各课程做好这一工作的路径,即“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各个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学时长、范围广、跨度广,加之本身就是一门思想性较强的人文素质基础课程,容易与思政理论知识相融合,实现同向同行的目标。
一、課程思政
2016 年董少校《“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一文首次提出了“课程思政”这一概念,并介绍了上海经验:开发系列“中国”课程如人文中国、智造中国等,由一批顶级知名度的专业课程领域大师讲授这些带有思政课程味道的系列“中国”课程。大师们通过发掘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育人资源,采用鲜活的案例,加上恰当把握中国当下国情,形成了“一座难求”的抢课现象。
这篇文章引起了高度关注,学者专家展开了对“课程思政”的理论研究,教育界更是积极进行实践探索,浙江成为第二个积极实践探索的地区。
这些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让“课程思政”越来越成熟,成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的重要阵地。
二、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可行性
1.高职教育已经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的热土。
自习近平总书记指示各课程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后,各高校立即响应,高职院校丝毫不落后,从实践探索到理论研究全方位展开对课程思政的探索。经过两年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当前中国知网中以“课程思政”为关键词,可以检索相关论文1598篇论文,其中被下载、引用最多的是高德毅和宗爱东撰写的《课程思政: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选择》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它们的下载量分别是8832、8591。这些研究成果有一半以上由高职院校完成,研究范围包括人文素质课程和专业课程。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已经成为课程思政探索的热土。
2.各高职院校相当重视课程思政改革。
高职院校一贯重视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育思想,课程思政理论提出之后,各高职院校就非常关注。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学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措施如下:一是广泛开展课程思政研讨会。校领导、二级学院、各部门联合研讨,探讨实施策略和方法;二是学习先进经验。学校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不断学习、推广课程思政改革的成功经验,让教师对课程思政改革保持正确方向,减少弯路;三是以项目带动课程思政改革。2018年初学校在全校范围内遴选12门课程带头实施课程思政改革,学校予以经费支持。这些课程以专业课程为主,探索的经验向全校所有课程推广;三是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把课程思政理念推广至所有课程,充分运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把立德树人工作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公共英语课程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公共英语课程授课对象为大一、大二全体学生,实施课程思政,强化立德树人教育,受益学生面非常广,效益相当高。
公共英语课程长期以来被定义为工具课程,非常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英语作为一种语言而存在,不仅是工具,更可以传递思想、文化和价值。在中华文化自信还没有得以全面恢复的大背景下,英语课程介绍欧美文化的同时很容易成为宣言欧美优越性的场所,必须进行课程思政改革。
高职院校大学生因为没有四、六级英语考试压力,公共英语课程学习起来相对轻松,对于英语语法等知识相对要求低了很多,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实际运用。这正是实施课程思政,开展思政教育,实施道德、文化浸润的好场所。
三、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实践
1.课前深入挖掘,找出关联思政元素。
教师备课环节深入挖掘教材思政元素。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材版本一般采用的是比较实用型的内容,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采用的教材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内容诸如:“Hello,Hi!”“Saying Thanks or Sorry” “Faster, Higher, Stronger”。这些内容方便挖掘思政元素,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二单元课文“Thank You, Volunteers!”为例,以“感恩”“志愿者”为关键词,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尤其是中国文化中有关的元素。
课前发动学生,让其提前融入学习环境。学生是学习主体,必须提前进入学习状态,按照翻转课堂理论,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公共英语课程一般不主动,需要教师提前布置好课前问题。以“Thank You, Volunteers!”为例,笔者采用学习通APP,提前一周发起了两个话题讨论:你所了解到的中国文化中的感恩典故、诗句、故事有哪些?你有过志愿服务的经历吗?如果有请分享出来,如果没有请分享你的志愿服务计划。学生通过手机参与分享,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讨论鼓励用英文,中文也可以。
课前做好充分准备,从教师到学生,为课程思政顺利实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2.授课全过程中无缝融合思政元素。
授课过程中除了关注传统公共英语课程关注的单词、重点语句、语法点之外,还需要关注文化传播、思想价值引领。仍以“Thank You, Volunteers!”为例,阐释授课实践。
课堂导入环节以感恩节的来历导入课文,感恩节来临之际,征集感恩志愿者的方案,提示学生与中华文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思想一致。
课堂讲授环节学习完单词、课文、语法,进行感恩文化和志愿服务文化传播,介绍欧美感恩节盛况、志愿服务状况。对比分析中华文化中的感恩文化、志愿服务文化。对中华感恩文化的解读环节采用学习通投屏功能,在大屏幕上展示学生话题讨论中的观点,并进行点评。对志愿服务文化使用学习通抢答或者摇一摇功能,选择2名学生现场分享,鼓励使用英语分享。最后针对中西两种感恩文化做出简单比较。志愿服务与中国传承雷锋精神是一致的,号召学生行动起来,做好雷锋精神的传承。通过最后几分钟的拓展提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知识、思想、价值观内化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顺便完成思想改造与提升。
3.课后巩固增强思政教育成果。
课后是学生知识、思想、价值观继续内化和实现外化的阶段,教师需要布置好合适的课后巩固练习以实现教学目标,课后巩固练习建议以实践项目为主,如情景剧拍摄、微视频创作等。
以“Thank You, Volunteers!”为例,课后巩固练习为以小组为单位为班级设计一份感谢学校志愿者方案,要求使用英文。一方面复习课文文体,另一方面延续感恩情怀、感恩文化和志愿服务情怀,课后继续巩固增强思政教育成果。
4.联合英语社团,践行思政教育。
社团在高职院校一贯活跃,英语类社团是高职院校不可或缺的存在,一些高职院校英语社团相当具有知名度,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在英语社团活动中,高职院校社团指导教师可以发挥思政教育作用。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英语社团主要是English Corner,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每周开展主题活动,定期开展竞赛类活动。为践行思政教育功能,在组织英语演讲比赛时选题范围包含中国梦、感恩文化等;在编演情景剧时选题范围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
四、教學反思
1.公共英语课堂上需要把握好思政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以往普遍认为思政显性教育是思政课程的内容,是思政教师的工作,其他课程只要完成好自己专业知识的授课。一些具有大局观的教师会自觉履行育人职责,但是一般采用隐性思政教育,用案例、自身榜样等引导学生,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个人的领悟能力。课程思政改革是直接亮明思政教育,让各科教师理直气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2.公共英语课堂上需要把握好思政教育与英语教育的关系。
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把所有课程都变成思政课程,而是所有课程在完成既有教学任务之后还主动肩负立德树人的重任,在适合的内容中直接亮明社会主义中国的价值观。
公共英语课堂是向学生介绍欧美发达国家的窗口,单词、语法是一个方面,欧美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也是一方面。可在这些内容中,加入中西方文化对比,弘扬中华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的探索才刚刚开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一定可以而且必须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功能。这就需要广大一线教师和理论工作者不断探索,以便种好“责任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振庆.“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9(2).
[2]陈红美.大学英语“可程思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智库时代,2018(12).
[3]李平,王聿良.“大学英语”课程向“课程思政”拓展的可行性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
[4]彭宣红,王楚怡.课程思政视角下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