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李约瑟难题”探析

2020-05-13田茂农

新西部·中旬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摘 要】 本文试图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李约瑟难题”中关于资本主义发展的问题进行探析,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阻碍;陈腐自然观的限制;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闭关锁国政策的禁锢。

【关键词】 李约瑟难题;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一、李约瑟难题的概述

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在其撰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发出了一个思考:“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后人称之为“李约瑟难题”。对于这一“难题”,不同学者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制度、文明、哲学等各个方面给出了不同的解答,包括李约瑟本人也分别从哲学、文化、制度三个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过解答,他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诞生工业文明的原因在于:一是中国没有具备宜于科学成长的自然观;二是中国人太讲究实用,很多发现滞留在了经验阶段;三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人们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虽然他本人对于自己的答案并不满意,但从李约瑟的研究中不难发现,近代中国社会科学技术发展相对于近代西方所形成的劣势,恰好与马克思分析包括中国、印度在内的东方落后国家所组成的“亚洲社会”的特点不谋而合。马克思认为“亚洲社会”不存在私有制,自给自足,彼此孤立,生产力水平低下,中央集权程度过高,社会发展停滞,没有进步的动力,“在东方,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大,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因而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进行干预。所以亚洲的一切政府都不能不执行一种经济职能,即举办公共工程的职能”。在1848年欧洲革命之后,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起源时,考察了当时东方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提出了亚细亚生产方式并将其认为是一种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在1964年,李约瑟在其撰写的论文《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多次提到马克思发现的“亚细亚生产方式”,也正是在这篇文章中,李约瑟提出了后人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本人将“亚细亚生产方式”与“难题”放在一起并不是巧合,也不是偶然,而是因为李约瑟本身就是一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并且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于其研究之中。虽然他是一名基督徒,也一生没有加入英国共产党,但其明确表示过他是在使用“历史唯物主义”或者“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研究科学史的方法”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史进行研究。因而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对“李约瑟难题”进行探析,势必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

二、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阻碍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构成了经济结构,进而形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从本质上讲,当代科技革命是科学进步与以技术为基础的物质生产变革相结合,以科技进步为主导的物质生产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导致了物质生产的落后和思维方式的狭隘,因而在近代中国重视农业但农业却并不发达的大环境下,人们每天思考的仅仅是如何满足自己吃饱穿暖的需求,而不是如何通过工具、技术来提高作物的产量。由此可见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力低下的近代中国没有深厚的基础也没有强大的动力,自然也无法为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支撑。

三、陈腐自然观的限制

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和恩格斯思想的自然观与自然科学观,也体现了近代西方实验科学所蕴含的辩证自然观。封建时期的中国崇尚“义理”而轻视“末技”,重实用而轻科技,在科技方面,特别强调了历法的修订、水利建设等现实政治的实用性,一旦不能满足当局直接提出的要求,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与喜欢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西方学者及科学家不同,中国封建时期而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学者及科学家更偏爱于出相入仕,重文轻技,讲究实用效果而不求整理总结。因此,中国学者注重理性论和心性论,提倡修身自律,试图寻求一种理想主义的哲学来建造自然的大厦,这与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完全相反,何以产生实验科学又何以诞生工业文明?可见陈腐的自然观在近代中国占据统治地位,严重限制了资本主义与现代科学在近代中国的发展。

四、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并且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与沉淀中凝聚为中华民族特有的国民性格和社会心理,极大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传统文化固然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但却并不能掩饰其消极落后的弊端。受儒家传统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呈现出重人伦轻自然、重人文轻科技的倾向。它以人为核心,片面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忽视了人对自然本身的认识和改造。此外,中国文化传统重“道”轻“器”,重“实用”,忽视了理论性的可操作性。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摆脱不了实用、天人合一等传统观念的束缚,不能树立经验主义的科学精神,也不能产生现代科学技术。

马克思主义将文化视为思想的上层建筑,因此文化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上层建筑对于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具有重要作用。中国传统文化推崇“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宇宙观,崇古薄今便成为整个传统封建社会的普遍心态。所以,在中国古代,“一仍旧惯”被认为是一种美德,而“标新立异”往往被视为“离经叛道”。坚守传统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和社会稳定,但却阻碍创新意识、开拓精神的形成,保守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正是资本主义在当时繁荣的中國越走越远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近代科技恰恰就是在西方富有冒险精神的勇士一次又一次的“离经叛道”中产生的:瓦特决定发明蒸汽机时也还从未见过一台可以运转的蒸汽机,法拉第敢于在奥斯特的成果中大胆设想才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可见中国传统文化对于近代中国科技方面的消极影响是巨大的也是不可忽视的。

五、闭关锁国政策的禁锢

除了生产力、传统思想等的局限,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统治者所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难辞其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认为,世界历史是世界各民族和人民的共同历史,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的情况下发展自身。正如李约瑟所说:“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四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而且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十六世纪以后,明清两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用“关上门”这一方法抵御了外国殖民者的入侵活动,对于沿海地区的稳定也起到了一定的维护作用,但对于西方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明清两朝却严加限制和打击,十分害怕中外文化的交流,把外国的科学文化看作离经叛道的邪说,限制外国书籍和文字在中国流传,这也使得原本领先世界的中国错过了发展资本主义和科学技术的最好时机。

六、结语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探析“李约瑟难题”就是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置身于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李约瑟本人也非常重视使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去研究问题,在其文章《怀疑论者的转变》中,他说道:“直到上个世纪,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唯心主义哲学家黑格尔辩证法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当时人们通过达尔文开始对进化论有了新理解且深受影响,采取革命步骤解决史前和历史的发展过程范围内的矛盾。这种矛盾不是在天堂解决,便是在人间解决;有的在过去或在现在解决,也有的在未来解决。这就是解释宇宙发展、生物进化、社会进化,包括一切历史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李约瑟难题”提出至今已五十余年,各路学者对这一难题都进行过不同程度的探究,也给出了不同方面的见解,在解答思路的碰撞中,中国也逐渐走上了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民族复兴之路。“李约瑟难题”或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在探析“李约瑟难题”的过程中得到的启示却是无比清晰的,那便是在民族复兴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坚持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注重传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凭借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动力来完成社会现代化;打开国门搞建设,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所说:“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坚持对外开放、和平发展的中国必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李约瑟难题”也将成为铺就中国特色社会道路无数理论砖块中突出的一小块,时刻警醒着世人。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

【作者简介】

田茂农(1995.5—)男,汉族,四川宜宾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
浅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发展状况
如何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s the 1995—1996 Taiwan Strait Crisis
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
问诊资本主义
论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联系
也谈资本主义一词的使用
不要给资本主义过多的“荣誉”
跟党永远闹革命
重要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