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议题式教学在高二文化生活中的课堂实践
2020-05-09傅凰明
摘 要:为克服当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中存在的各种不理想的教学方式,政治课程改革提出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新理念,要求“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由此催生有效的教学模式——议题式教学。议题式教学简单讲是一种结合社会生活问题来解决学科专业知识,它是当前对普通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议题式教学同时也是一种学习方式,能够使学生逐步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养。对响应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的:“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议题为例,探讨议题式教学方式在实际课堂上的应用与思考。
關键词:议题式教学;核心素养;思想道德修养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既是一门学科课程,又是一门带有很强的德育目标的课程。高一年级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高二年级的哲学和文化模块都是覆盖广泛领域的专业知识,这样的专业知识,其内在都有自己的逻辑顺序,他们更多的是注重知识的认知,对高中生而言理论性强(与初中政治学科理论水平相比较),但这样的内容缺少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
基于这样现实存在的教学问题,本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修订的一个亮点,就是开展活动型学科课程。议题式教学通过议题活动的形式,把学科知识内容、学科核心素养融进其中,贯彻新修订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的:要通过“活动”把“内容目标”与“教学提示”有机整合起来的要求,所以采用议题式教学方式是实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途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大师的经典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该著作中的建构主义理论是议题式教学建立的主要理论基础,借鉴该理论的基本内核,议题式教学强调师生、生生以及人与客观环境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把掌握学科知识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各主体的相互作用应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来,议题式教学应该是一种直面真实问题解决的建构式学习方式,基础表现是“以议为形式,以育为内容”,其理想状态则应该是在议题讨论的过程中实现“教育合一”的课堂推进状态。从课堂的另一个主体,学生的角度而言,议题式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科问题,转变学习方式,提升素养。对国家社会来说,可以增强学生对我们的国家制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三观”,所以,议题式教学更是一种让教育更直接有效地服务国家社会的教育方式。
下面,笔者以《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这框题为例、谈谈议题式教学课堂建构的应用与思考。
这是一节面向高二学生的道德议题活动课。这框题从个人的角度阐释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落脚点是让当代青年自觉自发的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从而全面提高个人素质。本节课思想教育性目标大于知识性目标,采用议题式教学是最适当不过的。如何设置议题,展开议题,升华议题成了我整节课设计围绕的重心。
一、 议题设置情境化
这节课设置的总议题是“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服务于总议题,设置了五个当堂讨论的子议题,“议题,议题”有题才有得议,“题”引导“议”的方向与内容,“议”的过程与结果实现“题”的目标。所以,这个题的设置既要有课本里的知识、原理,又要具有开拓的思维和正确价值观的渗透,让学生有情感体验,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由具体知识的接收到情感升华以致行动的转变。总结议题设置过程领悟到的两点要求:
1.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学生身边发生的事件来设置议题,把看似“高深”的课本知识与学生了解的社会热点相结合,激发学生参与议题讨论和探究的欲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甚至是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的能力。议题设置的质量水平是整个教学成败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能否被调动,学科能力提升的程度。
2. 要研究了解学生的思考能力。要做好学情分析,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精致打磨议题,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议”得来,有得“议”,要在学生理解有困难的地方生成问题,在学生已经懂得的地方拓展升华,从而提高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深度与高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 议题展开问题化,议中有情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围绕议题展开的活动设计,包括提示学生思考问题的情境、运用资料的方法、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表达和解释的机会”。如何让“议”成为有价值的活动就需要教师通过设问来引领,给学生提供表达、探究和提高的平台和时间。议题式教学要围绕议题展开讨论,但不能就事论事地泛泛而谈。“思维是世界上最美的花朵”议题式教学实质和核心是思辨和质疑,议题要有“议”味,让学生理性面对不同现实直面社会冲突,实现在冲突中明白事理,在质疑中澄清价值,在取舍中明晰立场,在思辨中形成智慧。
教学片段一:
议题:遇到老人摔倒你该不该扶?敢不敢扶?怎么去扶?
议题分析:这是根据2006年彭宇案带来的现实问题编制的,这个案件虽然发生的时间有点久,但因这个问题引发的社会问题直到今天还在考验人们的道德水平。所以以它作导入学生很熟悉。三个递进式问题结合了重要的德育美育目标,把课堂拉入道德领域探讨道德冲突问题,有冲突就有思辨,有思辨就能为学生提供表达的空间,实现在冲突中明白事理。
学生活动:关于该不该扶,课堂提问的两个学生的回答都认为该扶,第一,如果不扶良心过意不去,第二,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答案很精准地达到了预期德育目标。关于敢不敢扶,一个同学说敢扶,另一个学生直接说不敢扶。怎么去扶的问题,说敢扶的同学强调要找证人或者拍录像,因为看过很多碰瓷的新闻。同学们畅所欲言,答案很真实,在取舍中明晰立场,在思辨中形成智慧,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科学精神。
教学片段二:
议题:生活中有没有碰到这样的道德上的两难选择?
议题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实际上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是相当紧密的,所以议题的最终应该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应该追求更广阔的空间、更真实的情境,这往往对学生调动主观能动性理解知识、形成价值观、增强他们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融入社会更加有帮助。
学生活动:这个议题学生产生共鸣,纷纷畅谈,比如考试的时候同桌要求给他看,要不要呢?两难选择!路上碰到乞丐讨钱,给不给呢?等等,这个议题的探討让学生思想上主动产生“怎么解决类似问题”这个问题。在此基础上我顺理成章提出第三个议题“遇到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解决道德冲突的途径是什么呢?”这个议题既是同学们自发产生的问题,同时也是课本第二个环节要完成的教学点。所以这是个承上启下的议题。课堂上我通过介绍卫计委公布《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节选,引导同学们知道要做好事做好人,也是要懂得一些专业的科学知识的,既要有心又要有力,即既要道德修养也要科学文化修养。解决疑问,自然过渡。
三、 议题升华,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课程的德育目标,要求议题的选择既要来自生活,又要回归生活,因此在议题的讨论中,并不仅仅是知识的运用和理解,要通过对议题的讨论,融入情感体验与价值观引导,让议题活动指导行动,实现知行统一。
教学片段三:行动落实
议题:“你说,我说,大家说,说说作为高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活动要求,要站在高中生的立场,不仅要从认知层面了解道德的范围和意义,还要从态度上和行动上践行更高的道德要求。
分析议题:这是本堂课知识理论德育美育目标的升华和落脚点。对这个议题的回答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水平,同时也从实践角度对本框主题实现升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生活动:学生的回答很到位精彩。同学甲认为当前我们要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但同时也要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说自己将来要像朗读者里面介绍一个大学生村官秦玥飞,要像他拥有高学历,像他到中国贫困的农村去精准扶贫,为社会尽一点绵薄之力。同学乙回答“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就目前来讲,要从小事做起,并且要把它落到实处,未来的话,很想去做一些公益,也要照顾到我的父母,做到忠孝两全。”同学丙回答“作为学生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我们首先要学会自我观察,看看我们跟道德楷模典型之间还有哪些方面的差距,然后不断补缺补漏,提高了自己,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同学丁觉得“我们不应当讲空话,应当落实到行动上面,作为一个高中学生,当前最基本的就是先把书读好,提高科学文化修养的同时不要忘记提高思想道德修养,要树立科学的三观。”……
总结提升,以德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之一,道德不仅约束个人的行为,也维护着社会秩序,为每个公民权利的实现提供支撑,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不仅要有自我约束行为,还要求把他律和自律、自觉相结合,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议题活动课不仅要有课本理论的分析,也要有学科情感、价值观的共鸣。借助议题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所思、有所悟、有所得、有所行。这样一节课才有思维的宽度,广度、厚度和温度。
本次议题活动最终落在学生对自觉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的提升。经过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最终是自觉的、发自内心地去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提升核心素养,力争成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新一代青年。
议题式教学作为教育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种新尝试,还需要更多一线老师们的实践与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同.例谈议题式教学的课堂实践.思想政治课教学,2018(9).
[2]李晓东.议题式教学设计与实施中的几个关键问题.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2019(2).
[3]万春香.时事政治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扬州大学,2018(11).
作者简介:
傅凰明,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泉州市第五中学桂坛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