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课前有效预习的指导策略

2020-05-06姜茂化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指导策略小学语文

姜茂化

【摘要】小学生语文课前预习的效果好坏,直接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常言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语文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有效课前预习 指导策略

长久以来,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究其原因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没有做好,教师课堂上要抽出大部分时间为学生扫除学习“拦路虎”,从而影响了教学进度。叶圣陶先生提倡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效课前预习,把宝贵的课堂时间用于师生探究、讨论;新课改理念倡导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高教师在课堂上的合作与引导职能。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课前预习方法与过程的指导,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铺平道路。

一、注重方法指导,提高预习效率

很多教师在上课之前把预习任务早早布置了,学生也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了预习,但是预习效果很不理想,根本原因是学生的预习方法不当。因此,对学生进行具体的课前预习方法指导,使学生尽快提高预习效率尤为重要。

(一)指导学生如何“读”

教师应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至少把课文读三遍。

第一遍:边读边给自然段标上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标上注音。

第二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

第三遍:把课文读流利,并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也许有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读课文的任务分得如此详细呢?笔者发现,如果把读课文的任务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的指令笼统布置下去,有些執行力差的学生就会把课文草草读一遍了事,这样的课前预习效果可想而知是非常低效的。如果把预习时每次读课文的任务都具体化,学生在读课文时就“有章可循、有事可做”,几遍读下来,基本上就能理清课文的大致脉络,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当然,在课前预习时,有些悟性高的学生可能读一两遍就能完成预习任务,有些学生可能要读四五遍课文才能基本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如何“习”

这里所讲的“习”是指学生如何自主解决在“读”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习得新的知识与方法。“学贵有疑”。很多教师认为学生的课前预习只要写一写生字、读一读课文就可以了,这样的预习对学生的思维发展毫无帮助。“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地吸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信息……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建构,另一方面也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或重组。”因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预习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学生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新的知识信息的建构。

1.查

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鼓励学生查阅字典、词典等工具书并结合课文中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或者与同学讨论交流;通过以上方法仍有疑问的词语做好标记留待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2.思

中高年级的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要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并联系上下文去理解或者与同学探讨;把自己认为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也画出来,并想想好在哪里;还要把自己认为的重点词、重点句或每段的中心句标注出来,留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交流。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增加思考课文的主题思想、写作方法、修辞手法等预习任务。

3.拓

教师应鼓励中高年级的学生利用网络搜索、查阅报刊书籍等方法了解作者简介以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等,从而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搜集与整理学习信息的能力。

4.做

在前面一系列预习工作基本完成之后,学生可以试做课后的思考练习题或者完成老师下发的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试做课后练习题时要把答案写在课外作业本上,以便学习新课之后检验自己做得是否正确;不会做的练习题要标注出来,留待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后再做。

这样一来,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就有很多具体的任务需要完成,而不是简单地把课文读一遍两遍就完事了,预习的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三)“读”与“习”应交替进行

学生在进行语文课前预习时,“读”与“习”的活动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融合、交替进行的。就是说学生在“读”课文时,要一边读一边圈圈画画,思考某个词语或某句话的意思,遇到不会读或不理解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也可以利用网络搜索找到答案……这样,一边读一边及时解决“拦路虎”,几遍下来,学生就能把课文读得流利自如,并且课文的大意也了然于胸了,这对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有裨益。

二、注重过程监督,检查预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能把预习任务布置完就撒手不管了,对于学生预习的效果怎样、预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都一概不知。这样一来,对于认真预习的学生来说,如果得不到老师的及时鼓励与肯定,会认为预习不预习都一样,反正老师也不检查,久而久之对预习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对于那些没有预习的学生来说,有一种逃过老师责备的侥幸心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预习习惯的培养极为不利。因此,语文教师要加强对学生预习过程的指导和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价。

例如,教师可以提前把预习任务布置下去(为便于反馈,可以设计成统一的预习作业形式分发),再利用自习课或早读课之前的时间,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检查的方式可以同桌互查,也可以让小组长检查,教师则随机抽查某些有代表性的学生(学优生、中等生、学困生各抽查几人);检查的内容一是看课文读得是否流利,二是看预习作业完成的情况。这样,教师能够对学生的预习情况有充分的了解,能从中发现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对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适时调整教学内容有很大的帮助。对于每次检查的结果教师要及时评价,对于那些认真完成预习作业、预习效果较好的学生要鼓励、表扬,对于那些不预习或预习态度不认真的学生要加以批评并要求重新预习;对于预习作业不完整或有疑难问题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困难。

这样一来,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到课前预习带来的成就感与获得感,他们对课前预习就会愈发沉迷、乐此不疲,逐渐养成课前自觉、认真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注重预习激励,完善评价机制

小学生的自尊心是脆弱而敏感的,他们内心非常渴望得到老师与别人的肯定。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预习评价机制,对学生的课前预习情况给予及时合理的评价,激励学生的预习积极性。

预习评价可以用如下方式进行:

(一)语言激励

教师应针对每天对学生课前预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表扬那些表现良好的学生,以激励先进、带动后进。

(二)互查互评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查互评预习作业的完成情况,并在互查互评的过程中针对预习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交流;小组长向老师反馈本组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并推荐完成情况较好的预习作业。

(三)公布展览

让班干部每天把学生的语文课前预习情况在教室的学习园地公布,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以及全班同学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以示激励;并定期把优秀的预习作业张贴在学习园地以供全班同学欣赏、交流。

(四)定期评奖

组织班干部定期对学生的预习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比(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每次评出优秀预习作业10篇,张贴在学习园地让全班同学欣赏、学习,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作业的学生奖励一个练习本……

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课前预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与他人的良好心态,这对发展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极为有益。

教学实践证明:凡是课前预习效果较好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气氛格外活跃,学生主动发言的频率增多,对一些焦点问题的探究讨论也更深入热烈;教师的教学变得轻松顺利,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良好预习习惯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与语文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海燕.提高小学语文课前预习有效性策略探究[J].陕西教育(教学),2013(5).

[2]黄艳珍.指导学生提高语文预习的有效性探究[J].基础教育论坛,2017(1).

猜你喜欢

指导策略小学语文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