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边塞话英雄,诗里品豪情

2020-05-06何夏寿周一贯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发现比较文本

何夏寿 周一贯

何夏寿,浙江省正高级特级教师,教育部师德教育专家,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全国“儿童文学金近奖”评委会常务副秘书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著有《记着》《爱满教育》《一个小学老师的童话情愫》《民间文学大课堂》《中华戏曲语文读本》等,曾获全国文学课堂赛课特等奖、浙江省首批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等荣誉。

【摘要】邊塞诗,无论就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远离学生现实生活,容易造成学生对学习这类诗的恐惧。通过把相同类型的诗整合,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比较、放大。在比较中理解诗意,在比较中落实语文要素,在比较中发现边塞诗的特点。

【关键词】文本 比较 发现

教学目标:

1.用比较的方法学习同一类型古诗,发现边塞诗在题材、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2.了解诗歌大意,根据注释,能说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和“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时回”的意思,并能体会其感情。

3.认识“塞”等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

一、情景引入,了解课题

师:我们就这样愉快地见面了,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喜欢,我决定给你们唱首歌!

(生鼓掌)

师:蛮懂礼貌哦,先鼓掌再欣赏。好,我唱了,过会你得告诉我唱了什么歌。(戏曲曲调演唱《出塞》)

(学生掌声热烈)

师:别鼓掌,别鼓掌,我知道我是歌王,但掌声可以不要。(全场大笑)知道今天学的是什么吗?

生(大声说):知道,学古诗。

师:没错。这节课我们学两首唐诗,一首是我刚刚唱过的王昌龄的《出塞》。《出塞》的“塞”是什么意思?

生:边疆。

师:没错,唐朝时我们国家最北的边疆在哪里呢?(出示唐朝地图)

师:这首诗的作者王昌龄曾经去过边关,诗里写的是他的所见所思。谁来读读课题。

生:出塞!

师:真好,有点守卫边疆的豪迈。

师:这节课学习的另一首诗,是老师刚刚没唱过的——(出示课题)

生:《凉州词》。

师:作者是唐朝的——

生:王翰。

师:关于这首诗的意思,课文给了介绍,自己读读注释,告诉我。

生:我知道这是一首曲名,凉州在今天的甘肃武威。

师:曲名就是曲子的名字,就像广场舞是舞蹈的名字一样。因为曲子诞生在凉州这个地方,所以叫凉州词。如果诞生在西安,那么这首曲子叫——

生:西安词。

师:诞生在我们的家乡江南,叫——

生:江南词。

二、学习字词,熟读古诗

师:大家预习过课文了吧,会读这两首诗吗?

生(充满信心):会!

师:好嘞,一起读吧——

(齐读两首诗)

师:哇,第一次,就读得那么好,真了不起!本来我还准备了一些生字、新词,想考考大家,看来我有眼不识泰山了!

生:是!

师:一点不谦虚啊!你看看后边听课的老师有掌声吗?

生:没有。

师:那说明他们有点小怀疑。我们还是低调点,读一读吧。

生:好!

师:就这样,一个生字读两遍,如果你觉得这个生字同时也是个新词,那就连起来当作一个词读两遍,有点考验大家,开始吧。

(生齐读“秦、征、还、琵琶”等五个生字)

师:知道琵琶是什么吗?

生:乐器。

师:跟二胡、笛子一样,是中国乐器。“还huan”这个字穿着绿衣服,这是为什么?

生:多音字。

师:说说这个“还”还有一个什么读音?

生:hai还,还有。

师:这里的还指什么意思,我们可以联系前面的“人未”两字来理解。

生:人没有回来。

师:平常,你放晚学回家,你爸爸妈妈在家吗?在家叫人已还;如果不在家,叫人未还。

三、比较阅读,感知诗意

师:现在,我们把生字和多音字放进古诗里,再读一遍。这次,我想把全班同学分成男生、女生两个组,我们比赛一下,看哪个组不光会读,而且读得好听。

生(响亮地回答):好!

师:男生优先,读第一首《出塞》,起——

(男生齐读)

师:真棒!太了不起了,读得坚定自信、威威武武、雄雄壮壮。问个小问题,你们在边关干什么啊?

生:我们在站岗。

师:好,哥们,有你们在,我们小老百姓就放心了。(笑)怎么样,女生有压力吗?

生(站起来):没有!

师:哦,一群花木兰!知道花木兰吗?

生:知道的,一个女英雄。

师:没错,和杨门女将里的穆桂英一样,是我们国家古代赫赫有名的女将军!

师:女将军 ,你们上!

(女生读《凉州词》)

师:咱们班有多少个女生?

生:25个。

师:告诉别的班,从今天开始,咱们班有25位花木兰!(生笑)

师:你们是几年级啊?

生:四年级。

师:其实,对于四年级的同学们来说,光会读诗还不是太厉害。

生:要会背。

师:像你们那么高级的头脑,背也是小儿科。我们来玩更厉害的,猜诗。谁能够根据老师说的话,猜一猜,这是哪句诗。还玩不玩?

生:玩!

师(出示沙画):谁知道这是今天学的哪句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真好,一起读。

(生读)

师:我想问问你,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生:画着明月,还有边关,还有万里长城。

师:看来看图猜诗难不倒你们。再来难一点的,请你听话猜诗。什么叫听话猜诗呢?就是根据我的话,猜猜是哪句诗。请听好,葡萄酒倒好了,夜光杯拿上了,刚想喝,就听到从马上传来琵琶声,原来是催我們出发打仗了。

生: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师:大家有意见吗?没意见就一起读。

(生读)

师:读得还真像上前线打仗一样,要打胜仗哦。看起来,咱们班确实优秀,既然那么优秀,那我们来挑战更难的,让我们的优秀大家都看见!

生(兴致高昂):好!

师:我的问题是:这两句诗里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你可以将课题和作者联系起来理解。问题有点难,有没有吓倒?

生:没有。

师:不急,你可以想一想,可以翻开书本,允许同桌或者四人小组讨论。先请你们读一读,再想一想,比一比,发现了什么地方相同的,有一处说一处,谁先来——

生:都是唐朝的诗。

生:都是战争的。

生:都是讲守卫边关的。

生:都是讲热爱国家的。

师:真好。请根据写的是哪个朝代,故事发生在哪个地点,讲了什么事情,表现了战士的什么感情等几个方面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

(生连起来说了四个方面)

师:说得一套一套的,太有才了。你们看,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原来这两首诗里有这么多相同的地方。我们再好好地读一读这两首诗。

(生齐读)

四、结合注释,说说诗句

师:其实这两首诗还有一个相同点,我相信只要我说出前面,你们一定会说后面的。这两首诗的前两句全部写看到的,你看,秦时明月啦,葡萄美酒啦,是不是看到的?那么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都是写——

生:想到的。

师:没错,你们真是我的知音。我们来看看这两句诗。

(板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学到这里,我们放松一下,我们来玩一个时间大穿越。怎么玩呢?我手上有几张小词卡(出示词语卡)。我们的游戏是,穿越时间隧道,帮帮这些小词卡,找找1000多年前它们的名字。

(生将这个张贴到诗句对应处)

师:我们来检查一下,“只要”1000多年前的大名叫——

生:但使。

师:“不使”叫——

生:不教。

师:“侵略汉人的外族骑兵”,原来叫——

生:胡马。

师:现在谁能看着这些,用今天的话来说说唐代时这两句诗的意思。

生:只要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在,不会使侵略汉人的外族骑兵度过内蒙古的阴山。

师:说得很好。刚才,我们是怎么来说这句诗意的?

生:替词卡找主人,再联起来说。

师:请大家学着这个样,说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我醉倒在战场上请您不要笑话我,自古以来打仗的人没有多少是活着回来的。

师:看看,这两句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第一处,战士立志守卫边关;第二处,做好战死沙场的准备,其实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谁守边,为谁战死?

生:为国家。

师:那表达了什么呢?

生:立志报国,视死如归。

师:你姓啥?

生:我姓王。

师:在古代的话,有才有德的要称“子”。他姓王,我们要称他——

生:王子。

师:我们就和王子同学带着这种悲壮和豪迈,再读读这两首诗。

(生读)

五、创设情景,背诵古诗

师:今天我给你们上课,你们的爸爸妈妈知道吗?

生:知道的。

师:原来你们宣传过我啊,我太开心了。一开心,我就决定送大家一份礼物。送之前,我要问问,要是你爸爸妈妈问起你们那个外地老师都教了你什么,你会说吗?

生:教了我们两首古诗。

师:那你会背吗?

生:会背的。

师:你背一首给我听听,就背《出塞》吧!

(生背诵《出塞》)

师:背得不错,万里长征人未还。这些战士也真没良心,一到边疆,就忘了家里,忘了父母孩子。

生:冤枉了。

师:冤枉什么了,不是说人未还吗?

生:因为他们不能回家。

师:为什么?

生:他们一走,那个边疆就没人守了,敌人就要打进来了。

师:哦,这么说来,他们是为谁不回家的?

生:为国家呢!

师: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谢谢你,说得真好!下面谁来背第二首?

生:我来背!

师:我挑个花木兰,就你了。

(生背诵《凉州词》)

师:你会嘲笑这批酒鬼吗?

生:不会的。

师:他们都醉倒了,为什么不嘲笑?

生:他也许是最后一次喝了,因为马上就要去打仗了,他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师:这么说来,你不但不会嘲笑,还很想给他敬酒,是不是?

生:是的。

师:干了吧,勇士!干了这杯酒,战场拼杀无敌手啊;干了这杯酒,战死沙场不流泪啊!我们再一起豪迈地读读这首诗。

(诵读《凉州词》)

师:弱弱地问一句,礼物还要吗?

生:要!

师:原来你们都没忘啊!好,我送了,请接收!

(演唱《凉州词》,结课。)

猜你喜欢

发现比较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同曲异调共流芳
张爱玲的《金锁记》与居斯塔夫?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比较研究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