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注“新鲜感”夯实语文要素

2020-05-06徐莉莉

小学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阅读体验新鲜感语文要素

徐莉莉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单元教学的重要部分,指导方法的学习与运用。要教好语文要素“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这样的词句用什么方法体会,教学时又需要注意些什么。“新鲜感的词句”指向学生阅读时的个性体验,教师要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同时也需要适时引导点拨。

【关键词】语文要素 新鲜感 阅读体验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安排语文要素,它是整个单元的教学重点。三年级开课单元的语文要素之一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激发学生理解这些词句的主动性,养成乐于交流阅读感受和主动积累词句的习惯。

一、什么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新鲜感”是学生阅读的个性体验,同一篇课文,不同学生读,产生的新鲜感词句一定不尽相同。那么,什么样的词句是有“新鲜感”的呢?

1.陌生的词语

儿童对陌生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1)陌生的名字。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少数民族的名字。(2)陌生的事物。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坪坝”“绒球花”“凤尾竹”等;《不懂就要问》中“私塾”“戒尺”等。(3)陌生的声音。如《花的学校》中“簌簌地响”;《不懂就要问》中“咿咿呀呀”……这些对于学生来说陌生的名字、事物、声音等,因为不知道、不熟悉、不了解,极易引发学生浓厚的新鲜感,想一探究竟。

2.特别的语句

有些句子因为与众不同的表达也让学生产生新鲜感。(1)特别的句式。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从……从……从……”“向……向……向……”等反复句式,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2)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词句。如《花的学校》中很多句子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笛;花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这些句子因为有了人的气息而“活”了起来。(3)充满奇特想象的词句。如《花的学校》中“花朵关了门做功课,雨来了花儿放假”……这些独特的想象也会让学生倍感新鲜。

3.精妙的语言

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耐人寻味,需要细细揣摩体会。(1)有深層含义的。如《花的学校》中“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自己的妈妈一样”,表达的就是孩子和母亲之间质朴而强烈的情感。(2)说明道理的。如《不懂就要问》中孙中山说的话“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语句通俗易懂,但道理深刻。(3)与常理不符的。如《不懂就要问》中孙中山说“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孙中山不同寻常的想法也会激发学生的新鲜感。

4.动人的情节

课文动人的情节往往最能吸引学生。(1)生动有趣的。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动物们像学生一样专心听课,画面静谧温馨又充满生趣。(2)烂漫美好的。如《花的学校》,树枝、绿叶、雷云和花孩子们在雨中快乐玩耍,字里行间洋溢着欢乐幸福。(3)扣人心弦的。如《不懂就要问》中孙中山提问后,霎时鸦雀无声,紧张的气氛从文字中蔓延到读者的心扉,紧紧牵扯着读者的情绪……这些情节在学生内心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或快乐或紧张,或幸福或向往,新鲜感自然而发。

“新鲜感”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笔者提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对学生新鲜感的掌握,还需要依靠教师与学生多接触以此增加了解。

二、怎么体会“有新鲜感的词句”

教材对“新鲜感”这一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运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体会:

1.分类诵读

教师可以将有新鲜感的词语进行梳理分类,指导学生诵读积累。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教师可以分组出示词语。

有民族名称的,有表示事物的,有表示动作的,还有形容事物或人物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自读、小组读、男女生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词语系统,使零散的词语有一个完整的体系。

2.借助插图

观察插图是学生理解词句的有效途径之一。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插图描绘了绒球花、太阳花、凤尾竹等景物,可以通过观察进行理解;图中屋顶上的小鸟,停在花上的蝴蝶,草地上的猴子,可以借助插图想象动物们听同学上课的画面;再如,图中教室里坐着身着不同民族衣裳的学生,不仅对应课文内容,而且可以结合第4页的资料袋图片,加深理解。

3.师生介绍

有些词句仅仅依靠观察插图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加以补充。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少数民族,可以搜集相关资料,用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和方式进行补充介绍。再如《不懂就要问》中“私塾”“戒尺”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可以适当介绍中国旧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甚至可以对比现在的学习环境,体会当下生活的幸福。

4.想象画面

阅读体会离不开学生的思考,更离不开想象。如《花的学校》中有大量把事物当成人来写的词句,理解体会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想象东风走过荒野、吹着口哨,想象一群一群的花突然跑出来跳舞狂欢,想象树枝碰触、绿叶簌簌响、雷云拍着大手……通过想象体会词句的形象生动、趣味盎然,也就更能感受到花孩子对自由的追求、对自然的向往。

5.联系生活

学生的理解体会往往基于生活,因此教师引导时要与生活紧密联系。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同学们上学和上下课的情景,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再如《花的学校》中,体会花孩子关了门做功课、放假的心情时,可以引导学生想想自己做功课时的经历、想法,想想自己放假时会做些什么、心情怎样,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三、教学“有新鲜感的词句”要注意什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因此,教师教学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尊重个性体验

“新鲜感”是学生个性的阅读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不能以教师的理解代替学生的体会。如《大青树下的小学》中的“山狸”,在教师看来,這只是一种动物的名字,不妨碍对课文的理解。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他们会对没听说过的动物感到新鲜。再如“摔跤”一词,有的学生不知道这里的“摔跤”指的是一种体育活动,会与“不小心摔了一跤”的“摔跤”混淆,从而觉得新鲜。教学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耐心倾听学生的感受。

2.引导关注价值

尊重学生的体验,并非对学生的主观感受听之任之。三年级学生年龄尚小,可能关注不到一些有价值的词句,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如《大青树下的小学》最后,祖国各族人民的孩子在五星红旗下共同生活,团结友爱;《花的学校》中两个疑问句,表达了花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洋溢着真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中孙中山最后说的话,富含哲理,体现了孙中山宁愿挨打也要弄清道理的可贵品质……这些是三年级学生很难一下子读出来的,需要教师组织学生深入讨论、辨析咀嚼,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

3.指导适度多样

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新鲜感”的词句会比较多,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把握好度,指导要适当,不能把课文教成支离破碎的词句分析,也不能对学生共性的有“新鲜感”的词句置之不理。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文本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如词语教学,可以分类诵读,集中交流,也可以随文理解;句子教学,一定是基于反复诵读之上,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或展开想象,或创设情境,以此引导学生理解体会。

4.结合单元板块

除了在课文中落实语文要素,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对语文要素进行了总结深化。如本单元“交流平台”建议学生采用摘抄等方式主动积累词句。口语交际《我的暑假生活》要求学生讲讲“经历了哪些新鲜事”,并要求学生“选择别人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讲”,这是引导学生将语文要素运用于实践中。整个单元无不渗透着“新鲜感”的教学,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文、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之间的联系,落实好语文要素。

总之,教学“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紧紧关注“新鲜感”,聚焦学习方法,夯实语文要素。

猜你喜欢

阅读体验新鲜感语文要素
浅谈一年级学生阅读能力培养
基于语文要素优化教学路径策略的研究
正确解读课后习题 有效落实语文要素
在“双线并进”中落实“双线组元”思想
KINGSWOMAN
如何提高复习课的新鲜感
传统出版突围:构建出版核心竞争力
如果不曾有过,你希望自己的人生能重启一次吗?
个性化定制环境下的自动排版研究
让个性化阅读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