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2020-04-28许莹莹

世界教育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摘   要: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一流”建设的关键内容。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双创的深度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改革的主战场。浙江省坚持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积极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改革,大力拓宽创新创业骨干人才培养途径,实现了全省高校创业学院建设和在校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全覆盖。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获评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的34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对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培养模式、特色体系进行分析,并依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提出五大路径,助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十九大報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就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1]。高校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大学生就业创业事关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因此在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以及提升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需求。

2017年11月以来,浙江省教育厅组织进行了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评选工作,经过学校申报、入围评审、实地考察、综合会审、社会公示等评选环节,于2018年5月评选出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34所普通高校,获评“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称号[2]。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选取获评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的34所高校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各高校创业工作网站、公开新闻报道和相关资料,对相关高校就业创业部门工作人员进行访谈,对各高校创新创业工作机制、培养模式、特色体系进行分析,提出五大路径,打造升级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分析

从34所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管理机制来看,各高校均设立了专门的工作机构,配置了专职工作人员,且设立专项资金,为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及创新创业活动提供相应的保障。

(一)设立专职部门,强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组织管理

浙江省教育厅于2015年8月出台《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提出在全省高校普遍建立创业学院,以此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3]。创新创业教育专职部门是开展双创工作的重要载体,调研发现,浙江省所有高校均成立了以书记或校长为组长的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并由副书记、副校长等担任副组长,创业学院、教务处、学工部、研工部、人事处、科技处、团委等多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统筹全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个别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放在学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例如,宁波大学实行校长、书记共同负责的“双组长制”,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的“十年大计”。

(二)设立专项资金,保障创新创业教育经费

充足的经费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有序开展的前提。34所高校均设有创新创业教育专项资金以及用于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创业基金、校友基金等各类经费,保障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有序开展。浙江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宁波大红鹰学院的创新创业工作经费每年超过1000万元,其中浙江大学以年均2500万元位列榜首,经费除了学校拨款外,还有来自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上海丰瑞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和余杭区人民政府的捐赠与扶持。34所高校的年均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费为516万元。

(三)内外联动,打造双创导师团队

2016年,浙江省教育厅启动“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建设省、校两级平台,开展创业导师培训工作。计划到2020年在全省培育5000名高校创业导师,创建一批创业导师工作室和导师团队,在全面开展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创业导师和大学生培训结对等活动,培育2万名大学生创业者。

调研发现,各高校均鼓励在职教师参加“创业导师培育工程”在内的各类创业培训,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明确相关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责任。34所高校除了配备校内专职教师,还聘请来自企事业单位、投资领域的校外导师,宁波大学、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等4所高校校内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人数超过100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万里学院等9所高校的校外导师人数超过100人(见图1)。

总体而言,浙江省各高校在双创教育工作机制建设方面较为完善,领导高度重视、顶层设计科学、工作队伍整齐、专项经费支持,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各高校间双创教育经费差距较大、个别高校校内专职教师与校外导师人数不足、参加创新创业指导培训教师人数较少等。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一)构建创业课程体系,实现普及化教育

创业课程是目前高校开展双创教育的基础工具和重要抓手。34所高校全部开设创业基础课程,创业相关课程数达2275门,平均一所学校达67门,其中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245门位列榜首(见图2)。一些高校在理论课程设计上,建立了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类选修课等课程体系。例如,浙江海洋大学构建了由“爱海”-海洋通识教育实践、“懂海”-专业实践和“用海”-创新创业实践组成的特色海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此外,多所高校综合利用慕课(MOOC)、在线学习、面授指导等多种教学方式,积极推进创业理论学习和创业实践学习的融合,强化学生的创业实践实训体验。

(二)优化众创空间配置,实现自由化成长

众创空间是适应大众创新、协同创新趋势而构建的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创业公共服务平台。2017年,全省高校拥有598个校内创业基地或孵化场所。截至2020年3月,已有7家依托于浙江省高校的众创空间被备案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据统计,34所高校的校级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践活动场地平均为13248平方米(见图3),除了提供创业场地,各高校普遍提供免费的水电、物业服务、先进教学技术服务,提供创业咖啡吧、路演厅等开放共享式场所,提供一站式的企业运营专业化服务。34所高校总计有4240支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入驻各类创业基地。此外,各高校都积极推进专业院系和学科建立开放式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践基地等,以此建立院级创客空间,培育优秀专业创业项目。

(三)鼓励参加创业类大赛,实现精英化培养

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是提升和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能力的一大途径,可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带练的目的。34所高校除了通过举办双创讲座、论坛、沙龙等鼓励学生参与双创教育,还积极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活动或比赛,并且积极参与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创业比赛。调研发现,宁波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温州大学这7所高校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大赛奖励次数超过1000人次。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特色体系

(一)建立创业学院,打造浙江样板

截至目前,浙江省已有102所高校成立了创业学院。创业学院负责统筹全校的创业教學、创业实践和创业研究工作,整合原本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职能,更系统地培养优秀双创人才,同时统筹推进创新创业教学改革、创新创业实践训练、创新创业项目培育孵化、创新创业特色人才培养等工作。由此可见,创业学院的建立对于推动高校双创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创业学院的建立也是浙江省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二)产教融合构建双创教育新体系

近年来,各高校结合鲜明的学科专业特色,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无缝衔接、有机融合,探索出一条分层、分类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路径。例如,浙江师范大学积极挖掘教育培训创业商机,整合教师和校友资源,围绕“创新创业课程+孵化项目”,积极组建和培育学生团队,对学生创业注册落地和创业支持提供一条龙服务,并进行社会化服务,将学生创业打包外推。培育了Mr. Maker幼儿科学、技术、工程、数学(STEM)教育等近50个与教育产业紧密融合的创业项目,孵化出浙江TCF乐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等在幼儿教育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企业。

(三)校企、校地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4所高校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例如,浙江理工大学与杭州梦航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共建面向文化创意产业的“汇梦空间”;与上虞市政府合作共建“上虞工业技术研究院众创空间”;与浙江华鼎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菲妮迪时尚产业园大学生孵化器”,构建服装、设计产业纵向垂直型众创空间。浙江传媒大学积极参与下沙经开区“大创小镇”建设,与桐乡市政府共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进互联网+文化创意产业建设。温州大学与苍南政府共建温州大学苍南研究院,与浙南科技城共建温州大学激光与光电智能制造研究院等,强化县市联动,与温州市文广新局、市体育局等部门开展战略合作,与浙江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打通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

四、五大路径助推高校创新创业

教育质量提升

“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期,同时创新创业教育作为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和新方法,也将迎来新的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指导了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双创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一)以创新为核心,推动创业教育全面发展

对于高等教育发展来讲,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一刻也不能停顿。[4]

1.创新教育理念,实现创新创业双向互动

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推动创新”的培养理念。该培养理念既内在阐明了“创新”“创业”的科学内涵,强调了创新的应用属性和创业的引领方向,指出高层次的创业是以创新为基础,又外在明确了创业反哺创新的作用,即创业过程中产生的人、财、物等资源是推动产生高质量的创新成果的重要基础。图4为浙江工业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循环体系图,其将“创新”“创业”融为一个综合的教育系统,充分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形成与社会互动、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循环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教育体系

双创教育的开展应该基于高等教育的“选择性机制”,将自主创业同就业和升学一样看待,即都是个体选择的多样化发展方式之一。这就要求各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学习诉求,根据学生对创业教育的差异化需求,实行分层分类教学,对不同学生实行不同的培养模式,构建多维度的教育方式。分层分类的教育模式可以满足面向全体与关照个体、兼顾短期与长远的教育诉求。高校可根据双创教育的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的创业人才培养。第一层次,入门广谱式培养。将双创教育纳入全校学生培养计划,使全体学生接受创新创业基础教育。第二层次,专业实战项目培养。以学生专业课程为基础,开发“专业+创业”理论课程或网络课程供学生选修,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将双创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第三层次,孵化扶植式培养。通过孵化区、园区等提升学生的创业实务。针对已创业的在校学生实行“多对一”的专业辅导,由校内专业导师及校外创业导师共同指导帮扶。

(二)以协调为基础,推动创业教育协同发展

协调发展主要是要求处理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协调发展理念的提出,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各高校应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校院协同管理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有三种管理方式:以教学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以学生管理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以高校各部门综合协调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方式。三种模式各有特点,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表现出了不错的效果,但是各部门综合协调的创新创业管理模式在高校中采用的较少。采用各部门综合协调机制有利于形成通力合作、全员参与的良好局面。学校责任领导和部门切实负起责任,确保各项工作的落实。各院系根据目标任务研究制定相关配套文件、制定实施细则和工作安排,把任务安排与日常工作、阶段工作相结合,稳步推进实施。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协调,搞好配合,确保重点任务取得明显实效。引导全校师生共同参与,激发自上而下的创新创业活力、营造自上而下的改革发展氛围,形成人人参与、各具优势的工作局面。同时,各部门及时报送相关情况,形成良好的反馈机制。

例如,嘉兴学院建立了教务、团学、科研、社会合作处等多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合作的工作机制,构建了分别由党委副书记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组成的两条落实通道,确保双创工作扎实推进。双创教育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被纳入职能部门的年度考核,学校进一步加大对人才方案的修订,将创新创业教育更好地融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体系中,逐步形成“两级多层”和“一院一策”的创业教育运行格局。

(三)以绿色为导向,推动创业教育可持续发展

绿色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重点考虑的发展理念,它担负着改变人民生活的重要使命。将绿色发展理念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结合在一起,在高校实行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共建绿色实践基地,构建绿色教育体系,培养着眼现在、面向未来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高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定的差异,它是在传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方式中演变出来的,它以绿色发展为基础,坚持可持续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

1.注重将绿色理念融入双创教育全过程

创新创业教育需融入低碳环保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循环高效利用理念等,秉持绿色心灵与绿色创新创业行动并重的建设思路,建构生态经济伦理与创新创业教育新观念,引导学生着眼于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和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2.建立绿色创业保障机制

对于绿色、环保、公益性质的创业组织加大资金扶持和项目投入,以帮助创业学生更好地将项目落地,同时高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绿色生态资源,使其有机融入学校绿色创业组织。高校应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强化与政府的合作,为绿色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样化政策扶持、教育培训、实训实践及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内容与项目研发资源,共同打造独具中国特色的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育人体系。[5]

(四)以开放为手段,推动创业教育多元化发展

开放发展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极其重要的发展支撑。以开放为手段,推动双创教育,有助于我国更快地找到创新创业教育的正确道路,提高效率,既服务社会发展,又有助于国际经济文化发展。目前,世界各国在发展中互相联系、互相协作,成为利益共同体。创新创业教育发展也应符合开放发展的内涵,创业教育者要有广阔的胸怀,既要“走出去”,又要“引进来”。

1.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

各高校应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国际合作,参与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的校际合作,积极打造全球创新创业资源共享的交流平台,积极搭建良好的国际创新创业互动平台和交流机制。探索创业硕博研究生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推进与世界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的创业硕博研究生。每年选送优秀本科生、研究生赴国外学习,进行创业实践与交流,拓展学生的创业国际视野,启发学生的创业灵感。同时加强师资培养,鼓励双创教育一线教师赴国外交流学习。

2.积极参与、承办国际性创新创业教育学术会议

各高校应积极组织教师和学生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并积极承办国际性双创教育学术研讨会。国际性学术研讨会有利于促进构建国际化、国家级、权威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把握世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新态势,引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方向,总结、交流并推广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和典型案例,促进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探寻现阶段我国高校创业教育方面的改革途径,提高我国的教育水平,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五)以共享为目的,推动双创教育合作发展

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使人民能够共同分享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也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新思路。

1.校地合作共享

地方政府推动是近年来我国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有利于新时期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升级。第一,由政府及高校联合制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科学规划,将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化、科學化[6]。第二,出台一系列保障政策:制定完整的资金支持体系;对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必要的风险补偿;制定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天使投资人对高校创业团队进行投资。第三,政府与高校联合建立教育实践基地。例如,浙江省建设了未来科技城、大创小镇、温州浙南科技城3家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协同推进高校和地方政府在学生项目选择、项目立项、项目孵化等环节的合作。

2.校企共建共享

以内联外引、共享共赢机制为原则,以推进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实质合作为重点,建立高校和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共建共享制度。搭建多种平台,共同开展研究,制定有效的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理论学习时间、企业实践等,帮助学生提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合作开展培养、评估,将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将高校人才资源转化为产业创新发展资源,开启共建共享的校企合作新机制。

3.校校联合共享

加强优质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拓展省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构建大学生创业一站式服务平台,为高校师生创业提供交流学习、项目展示和项目落地孵化的全方位服务。例如,浙江省成立了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联盟,联盟共有102所高校创业学院参与。依托一些创新创业经验丰富的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比拼等,推动高校之间的创新创业教育。完成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基础数据平台、浙江省高校创业教育网络平台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高校创业教育资源共享、协同推进。举办浙江省高校创业学院建设论坛、全国创新创业教育西湖论坛等广泛性的研究交流活动。

五、结语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保障。新发展理念作为新时期各个领域的思想先导和行动指南,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战略指导:以创新为核心,创新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增添新力量;以协调为基础,构建校院协同管理机制和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促进双创教育健康发展;以绿色为导向,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融入绿色理念,增强大学生绿色创业观念,加大绿色创业资金支持,促进双创教育可持续发展;以开放为手段,推动双创教育国际合作,建立海外创新创业实训基地,促进双创教育多元化发展;以共享为目的,建立校地、校企、校校合作制度,促进创新创业成果全民共享,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17-10-28(1).

[2]浙江省教育厅. 关于浙江省普通高校示范性创业学院评选结果的公示[EB/OL].(2018-05-14)[2020-03-10]. http://jyt.zj.gov.cn/art/2018/5/14/art_ 1532791_27119322.html.

[3]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EB/OL].(2015-08-28)[2020-03-10]. http://www.zjzwfw.gov.cn/art/2015/8/28/art_43249_8277.html.

[4]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3): 4-10.

[5]韦联桂.高校绿色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建构探析——基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视角[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7(9):142-144.

[6]梅伟惠,孟莹.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府、高校和社会的角色定位与行动策略[J].高等教育研究,2016(8):9-15.

编辑 朱婷婷   校对 王亭亭

作者单位:许莹莹,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温州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课题“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温州社会组织向社会企业转型机制研究”(编号:19jd29)

猜你喜欢

创新创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产教融合提升课程有效性的思考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探索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