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激酶静脉溶栓应用于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2020-04-27兰鸿艳
兰鸿艳
(东莞常安医院,广东 东莞 523570)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是指流经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阻断,从而导致视网膜发生缺血坏死,致使患者的视力水平降低[1]。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的临床表征主要为黄斑区樱桃红点、视力突然丧失、后极部视网膜乳白色混浊,包括不完全阻塞与完全阻塞两种类型。有研究指出[2],静脉溶栓治疗有利于实现视网膜血液循环的早期恢复,有利于患者获得良好预后。本次研究将着重讨论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我院实施诊治处理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21例作为研究样本,将全部入选患者通过数字随机表划分为两组。观察组病例共计11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5例,年龄中位数为(54.28±2.5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7.53±2.28)小时,其中共计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3例患者合并高血脂,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参照组病例共计10例,其中男性患者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中位数为(53.29±2.56)岁,发病至就诊时间平均为(7.21±2.32)小时,其中共计2例患者合并糖尿病,4例患者合并高血脂,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入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被确诊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均为单眼发病患者,且不存在严重的重要脏器器官功能障碍、凝血功能障碍等情形,排除由恶性肿瘤或白内障导致的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病例、视网膜中央动脉畸形或内膜炎病例。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诊治措施,即予以患者扩血管药物、降眼压药物等。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模式基础上增加应用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将3000 U/kg尿激酶与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混合制成混合液,随后静脉滴注混合液,并于半小时内滴注完成,每天实施两次滴注治疗,两次滴注治疗的时间间隔为8-10小时。7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1.3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治疗结果:显效:患者经治疗后,视网膜水肿症状彻底消退,病变基本上完全消退,视力基本上恢复至正常状态;有效:患者经治疗后,病变程度明显削减,视网膜水肿症状呈现明显的缓解趋势,视力水平明显好转;无效:患者经治疗后,病变程度及视网膜水肿症状均无明显的改善迹象,视力水平也无好转迹象。
(2)对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视力水平分级:<0.1、0.1-0.5、0.5-1.0、≥1.0。
(3)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4)对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不良反应:头痛、食欲减退、皮疹。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分析软件选用 SPSS 20.0,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s;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数据的表现形式为率。P<0.05认定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比
参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分别为82.50%、95.00%。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进行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显著提升(P<0.05)。如表1所示。
2.2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情况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对比,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视力水平的改善幅度更大(P<0.05)。如表2所示。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均表现为明显的改善趋势,且两组组间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均表现为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如表3所示。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对照 [n(%)]
表2 两组患者视力水平的改善情况对比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11例例患者中,共计3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头痛症状的病例共计1例,发生率为9.09%,伴随食欲减退症状的病例共计1例,发生率为10.00%,伴随皮疹症状的病例共计1例,发生率为10.00%,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27.27%(3/11)。参照组10例患者中,共计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其中头痛症状的病例共计2例,发生率为20.00%,伴随食欲减退症状的病例共计1例,发生率为10.00%,伴随皮疹症状的病例共计1例,发生率为10.00%,即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为40.00%(4/10)。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表现为明显的降低趋势(P<0.05)。
3 讨 论
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的致病机制主要为血管阻塞,多表现为肿瘤栓子、血小板纤维蛋白栓子、胆固醇等阻塞血管,同时与血管外部压迫、血管壁改变、血管痉挛等因素具有一定相关性。血栓的主要组分为不溶性纤维蛋白,故而临床上通常给予患者溶栓药物,并使其与血栓中的不溶性纤维蛋白发生反应,进而实现疏通血管的目的。尿激酶是一种存在于健康人体肾组织及尿液中的蛋白酶,对内源性纤维蛋白的溶解过程具有直接的刺激性作用,进而实现溶栓的功效。静脉溶栓属于临床上使用较为频繁的溶栓手段,其操作流程相对简便。相关研究证实,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可作用于血管的闭塞部位,能够迅速改善血管的阻塞状况,对血管供氧、供血功能的快速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本次研究发现,与参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性显著提升,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表现为明显的降低趋势;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视力水平的改善幅度更大;观察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视野缺损情况较之参照组表现为明显的降低趋势。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法在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较为理想,有利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提升临床治疗效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水平,且治疗安全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