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痰湿壅盛型眩晕病患者腹部腧穴闪罐疗法配合中医食疗方案践行探究

2020-04-27陈志英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20年89期
关键词:腧穴健脾腹部

陈志英

(连云港市赣榆区中医院心内科,江苏 连云港 222100)

高血压病是一组以动脉血压升高为主的临床综合征,目前为止,病因尚未完全明了。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是以症状为基础的,临床上高血压的常见症状是头晕和头痛。因此,中医对高血压的诊断大多是眩晕和头痛。其中,眩晕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两虚、肾精亏虚、痰湿壅盛、血瘀壅滞,而经临床辩证属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多见于身形肥胖痰湿体质者[1]。“天人合一”及“整体观”中医指导思想,是视患者的具体情况且于疾病的不同阶段实施中医综合治疗的理论依据,选择中医适宜技术可以大限度发挥中医治疗的整体优势而提高临床疗效,促进患者临床康复[2]。随着现代社会人们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以肥胖人群为多见的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成为高发和临床常见病,痰湿贯穿于患者整个发病过程,治疗原则当以健脾祛痰化湿为主[3]。本研究选取将痰湿壅滞型眩晕病患者在健脾化痰为主要治疗原则的中西医药物治疗基础上,采取腹部腧穴闪罐疗法配合中医食疗方案,以期提高临床疗效,现将临床践行结果给予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01月~2020年0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60例痰湿壅盛型眩晕(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1)年龄≥l8岁,BMI≥28 kg/m2;未服用药物或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血压监测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2)西医诊断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4]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痰湿壅盛型眩晕病辨证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5],临床证见头晕、视觉对象旋转、头痛等;(3)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参加。排除标准:(1)继发性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及血液系统疾病;(2)哺乳期妇女,精神障碍者,过敏体质者。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3.82±4.54)岁,平均病程(8.14±2.53)年;BMI(31.32±2.13)kg/m2;基础病:合并2型糖尿病16例,冠心病11例,脑血管意外6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64.24±5.68)岁,平均病程(7.68±2.25)年;BMI(32.18±2.21)kg/m2;基础病:合并2型糖尿病15例,冠心病12例,脑血管意外7例。两组临床资料间各指标比较无差异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接受中西医结合药物治疗方案,中药汤剂眩晕1号口服,以理气活血、化瘀通脉,西药以降压、降脂药物为主。护理人员通过严密的病情观察,及时的生命体征监测,根据病人表现的不同症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做好生活起居指导、给予用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并告知注意事项,服药后观察效果及反应。指导患者正确选择清淡饮食,营养均衡搭配,避免胆固醇摄入,少食肥甘厚腻、生冷荤腥,戒烟限酒,做好健康宣教和康复指导,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忌恼怒急躁,注意劳逸结合、适当锻炼。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中西医药物治疗基础,实施腹部腧穴闪罐疗法配合中医食疗方案,包括:(1)腹部腧穴闪罐疗法:①根据患者身形肥胖情况,肥胖为腧,辨部选穴:上腹肥胖者多取中脘、下脘、水分、建里、滑肉门;下腹肥胖者取关元、外陵、腹结、天枢、气海、水道、中极[6]。②也可调血为本,辩经取穴,循腹部任脉、脾胃、肝肾和胆经分布于腰腹部的穴位为主[7]。其中,中脘穴位于上腹部,肚脐上方4寸;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天枢穴位于腹中部,肚脐旁边2寸;功效:主疏调肠腑、理气行滞、消食。气海穴位置:下腹部,肚脐正下方1.5寸;功效:可治水肿鼓胀,脘腹胀满,大便不通。关元穴位于上腹部,肚脐正上方1.5寸处;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建里穴位于上腹部,肚脐正上方3寸处;功效:主治腹胀、水肿,可消除腹部水中肥胖。水分穴位于上腹部,肚脐正上方1寸处;功效:健脾和胃,益气行水,可治腹胀浮肿。石门穴位于下腹部,脐中下2寸;功效:可消水肿,缓解腹胀。③选取玻璃罐,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5~20 min,每周2~3次。(2)中医食疗方案:①指导患者选择清淡易消化饮食,忌煎炸、炙烤、油腻、肥厚、辛辣刺激性及酸涩、寒凉等易于留湿的食物,戒烟酒,定时进食,掌握合理搭配三餐营养配比的知识,限制每日摄入总热量,逐渐将体重控制在标准范围[8]。②指导并协助患者及家属了解食温补脾胃中医食疗方,选择清淡性温平、健脾、利湿、化瘀祛痰和降压功效食物。如健脾燥湿类粮谷类包括薏苡仁、芡实、粳米、小米、玉米、高梁;豆类包括红小豆、黄豆、赤小豆、蚕豆、豌豆、扁豆;蔬菜和菇类包括韭菜、香椿、藕、萝卜、荠菜、山药、冬瓜、藕、洋葱、南瓜、莴笋、黄豆芽等;淡水鱼类及低含糖指数水果为主,莲子、栗子、花生和白果类坚果及其它具备健脾祛湿降压的食物,如荷叶、玉米须、橘络、莲藕粉等,依据患者需要及口味和饮食习惯,多样化、交替选服以上食物,或烹调加工成粥食、汤羹、米饭、菜肴和汤类[9]。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值监测指标的变化。(2)中医证候积分记录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对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的描述,按临床症状的无、轻、中、重分别计0、2、4、6分[10]。(3)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千克)/身高(米)的平方。本研究参照亚洲人肥胖标准建议,将BMI18.5~22.9视为正常范围,BMI23~24.9为超重,BMI25~29.9为肥胖,BMI≥30为严重肥胖[11]。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22.0软件统计相关观察指标,以(±s)形式表现并接受t值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症候积分降低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但观察组血压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前后BMI值比较差异明显(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MI值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和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级BMI比较( ±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级BMI比较( ±s)

组别 例数 中医症候积分(分) t 值 P 值 BMI(kg/m2)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48.39±7.15 40.32±5.24 4.9863 <0.001 32.32±2.13 30.23±1.15 4.7291 <0.001观察组 30 49.26±6.92 30.61±4.24 -12.5868 <0.001 33.18±2.21 25.97±2.13 -12.866 <0.001 t 值 - -0.4789 -7.8901 -1.5347 -9.6393 P 值 - 0.6338 <0.001 0.1303 <0.001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 ±s)

表2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水平( ±s)

组别 例数收缩压 t 值 P 值 舒张压 t 值 P 值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0 (182.24±9.16) (148.68±5.42) 31.5644 <0.001 (124.24±6.28) (108.02±6.24) 10.0351 <0.001观察组 30 (185.12±9.58) (132.32±4.16) -27.7140 <0.001 (126.35±7.22) (84.39±5.46) -25.3891 <0.001 t 值 - -1.6073 -13.1150 -1.2077 -15.6096 P 值 - 0.1134 <0.001 0.2320 <0.001

3 讨 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其发作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具有逐渐、急性或反复的特点,目前病因尚未明确。中医认为其为独立疾病,据其多见之头晕、头痛等症状,可归属于中医学眩晕、头痛病范畴[12]。

张仲景《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提出痰浊病机论,首创痰饮导致眩晕的学说[13],朱丹溪[14]亦在此病机论基础上提出“无痰不作眩”学说。心血管内科临床收治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多伴有高血脂、高血糖、高血黏度等慢性基础病症,病程发展损及气血津液而生痰浊,故临床多见痰湿壅盛型。中医药因其简、便、廉、优的特点,用于治疗该类眩晕病也拥有悠久的历史,古籍药典多有记录。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在治疗痰湿壅盛型原发性高血压方面,从整体观出发且符合患者个体“内外兼治”的中医综合治疗模式的应用,成为有别于现代医学独特的理论思维和辨证论治方法,通过临床践行验证,深受患者欢迎,而且也更符合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15]。

本研究两组患者均接受中西医药物治疗方案,其中中药汤剂传统眩晕1号组方中成分包括燥湿化痰要药半夏,可降逆和中,治风要药天麻,具平肝潜阳功效,可熄肝风、定眩晕。脾为生痰之源,方中茯苓可健脾利湿,白术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陈皮归肺、脾经,具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降逆和胃功效。天麻、钩藤、石决明合用,共奏凉肝清热、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之效。黄芩清热,可除痰湿。诸药相合而共奏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功[16]。观察组所选腹部腧穴闪罐疗法是通过刺激任脉、肾经、胃经、脾经走行之腧穴,调整经络,加强脾肾功能,扶正祛邪,来达到调理脏腑,滋养肾阴,祛湿化痰,增强代谢,促进气血循环的作用[17]。本研究指导患者配伍健脾燥湿及降压食物,以滋补脾胃平肝、熄风、化痰、降脂,长期食用,可达保护心血管系统的治疗效果,患者易于接受及长期坚持,体现了中医食疗辅助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的优势,值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广泛推广应用[18]。

综上所述,腹部腧穴闪罐疗法配合中医食疗方案的实施,可明显改善痰湿壅盛型眩晕病患者身体质量指数,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下降,血压控制更为理想,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腧穴健脾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旅途止泻按脾腧
腧穴解剖学之教学设计
祝您健康处方(6) 上腹部饱胀、隐痛、嗳气
女子腹部健美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