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与传承:散文教学要有文化味

2020-04-26胡晓安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认同理解

【摘 要】散文作为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样式,取材广泛,形式多样,诗意与理性兼具,扮演着诠释文化、润泽灵魂的重要角色,是指向文化认同的语文教学的不二之选。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沉浸于文本,推敲感悟,斟字酌句,融情读写,用“语文”的手段引领学生认知文化,理解文化,进而让学生认同与传承文化。

【关键词】散文教学;文化;理解;认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9-0019-04

【作者简介】胡晓安,江苏省无锡市凤翔实验学校(江苏无锡,214000)副校长,一级教师。

统编语文教材(以下简称“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文质兼美的经典散文,这些散文蕴含着浓厚的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人文文化……充满了作者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和百花齐放的多元文化的智慧思考,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一核心素养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文本。在初中阶段,如何和学生一起阅读这些散文并初步感知文化?如何在学生的内心引起共鸣,使学生理解文化,进而传承作品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文化因子?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文化是促进学生成长的精神力量,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感应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

一、亲近文本,感受与认知文化

文化可能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观念形态,抑或是一种知识成果,对初中生来讲,显得较为抽象高深。然而,概念上的纠结并不影响学生对散文作品所呈现的多样文化的感受与认知。学生只要拿起书,亲近文本,定会感知其中的文化味。举隅如下:

1.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

教材中选取的散文文本给学生呈现了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从烟雨江南到塞北岭南,从大漠草原到天涯海角,从扬子江头到九曲黄河,为学生展示了祖国辽阔的疆土、美丽的山河,以及在這美丽的土地上孕育出的美好人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江南小院里的一草一木,承载着鲁迅先生童年的美梦;《济南的冬天》里温柔的小山和冒着热气的泉水,让老舍先生难以割舍;《白杨礼赞》中高原上挺拔向上的白杨树,有着茅盾先生对高原的敬畏和对生长于斯的人民的赞颂;《一滴水经过丽江》中的阿来以一颗一尘不染的心,化身小小的水滴,映照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丽江;《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作者沉醉于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并在圣洁冰雪中完成人格精神的自我提升;《壶口瀑布》里黄河奔腾,博大宽厚;《安塞腰鼓》则鼓声隆隆,黄土飞扬……

2.寓意美好的民俗文化。

民风民俗是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文化共识,并在此引领下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民风民俗里寄寓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教材中收藏了诸多中国传统风俗画卷。《春酒》里家家新年迎神拜佛,家家供品堆得“满满一大缸”,家家轮流邀喝春酒,家家“扶得醉人归”,若是村子里有人需钱急用,要起个会……琦君笔下善良的母亲、淳朴的村民,这样的氛围,教人如何不思量?《庆祝旧历元旦》一文中林语堂诙谐幽默,娓娓道来——一个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极端摩登的人”,一个满怀“科学骄傲”,轻看旧历新年的人,最终“不自觉的感觉到很愉快”,大快朵颐年夜饭。

3.求同存异的中西文化。

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道德标准上存在着明显差异。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则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教材中,编者遴选了不少优秀的中西方散文,尽管文化差异较大,但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共同追求,可以给学生很好的引领。《居里夫人传》和《邓稼先》完美地诠释科学家们对于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和忘我努力;《动物笑谈》中康拉德为了研究动物行为的专业研究与痴迷追求,以及一种真诚的自嘲精神;《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战胜困难,勇于迈步的心路历程……都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而冰心先生则用散文诗般的语言在《谈生命》中抒发了跟以上几篇文章如出一辙的情怀——生命的意义在于不断奋斗与进取。

4.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史的沧桑巨变使其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传统美德文化因子引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成长。《土地的誓言》《白杨礼赞》《昆明的雨》向我们展现了深沉的家国情怀;《秋天的怀念》《背影》《散步》围绕“家”和“亲情”两个核心词,为我们诠释了含蓄而无私的父爱与母爱,以及晚辈对于父母的“后知后觉”的爱,传统美德中“孝老爱亲”“知恩感恩”的重要文化要素在其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窃读记》中一个素不相识的店员对于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的“暗中相助”,温暖了林海音的一生;《昆明的雨》中寡妇房东送给每一位房客的缅桂花,朱德熙在汪曾祺情绪低落时无声的陪伴……都是传统道德文化中“仁爱”的完美诠释。

二、斟字酌句,理解与感悟文化

散文中动人的文化因子往往不在文字表面,而在文本深部的细微之处。为了能够让学生理解与感悟文中的文化,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沉浸文本,斟字酌句。

1.玩味字词内在的文化含义。

汪曾祺的文字不急不缓,如话家常,字里行间流淌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味道——闲适平淡。他返璞归真,恬淡自由,始终怀着一颗温暖的心去触碰和观照这世间的一切“真、善、美”。《昆明的雨》中有一段关于女房东和她的缅桂花的文字,它蕴含着汪曾祺先生对昆明风土人情以及昆明城市“向善求美”人文文化的深切感受。其中的一些字词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教学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仔细玩味。

如“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这句话中的“乱”字。学生仔细咀嚼后就可以体会到,若没有这个“乱”字,这句话的意思就变成房东怕房客摘花,她不让别人摘花,花是她的私有物品,那她送花的目的似乎就有了“宣示主权”之嫌,房东的气量和格局也就似乎小了一点,想要给她点赞,就勉为其难了。而一个“乱”字,表情达意上可就大不一样了:她并不是怕房客摘花,她允许别人摘花,但要好好摘,守规矩地摘,满怀爱意地摘,不要亵玩和损毁了其中的任何一朵。如此一来,房东对美的呵护之心也就显而易见了,而且这种情况下送花,除了能体现出她作为地主的热心、友善的格局和气量。同时,也能读出她的审美态度:美不仅需要呵护,也需要和人分享。另外,这种以“送花”求取“护花”的交际手段,也实在再高明不过了。教师带着学生做比较阅读,一个字一个字斟酌的过程,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房东的审美态度和人格魅力,也能让学生品味到房东精妙的处世哲学文化。

2.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世界。

文化是一处丰富的矿藏,教师要带着学生挖掘文字背后的世界。《昆明的雨》送花一段中有一个括号内的内容:“(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如果不注意,很容易会忽略括号里的文字,就只能读出这个房东养花、摘花、卖花和送花这些行为,充其量能粗浅地感受到房东是一个爱花且大方的中年女人。可是,仔细品读“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这句话,学生就会生成一个疑问:为何要用括号补充出这样一个近乎隐私的特质?一个失去丈夫的中年女子,独自带着一个养女过活,需要特别地标明吗?人之常情里的判断,生活的磨难大概率会让这样的女子失去对生活中美好细节的感受能力,在她们的眼中和心里,生活通常是沉重的,是灰色的。可是,这个房东却能够那样用心和仔细地去养花、摘花、卖花和送花,如果她没有一颗坚忍而强大的心,如果不是对生活爱得深沉,怎能将自己的生活过得如此井然有序,精致动人。汪老对此应该是有很深的感触。试想,当年偌大一个昆明城,汪曾祺先生接触的人物可谓多矣,为何选取这样一个小人物来展现一座城的人情美?“因为一个人,爱上一座城。”大概就可以很好地诠释这个疑问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尚且如此,那么昆明城里成千上万的人们又在演绎着多少动人的故事呢?由此可见,有没有这个括号里的话,表情达意是完全不一样的。看似不经意的闲笔,却有着无限深意。教学时,让学生品读思考原文语句和去掉括号内容的语句的不同,引领着学生走近这个房东,自然就读懂了汪老流淌在文字背后的情感了。从这个层面上来讲,昆明这座“花城”、昆明人这种“向善求美”的人文文化也就成了汪曾祺先生记忆里挥之不去的亮点了。

沉浸在文本深处,哪怕是對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括号的仔细推敲,都能领悟到文字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进而思考发掘支撑人物形象产生相应行为的精神内涵——烙印在人物内心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因此,和学生一起跟文本“较劲”,不管是文字深部细节里昆明人“向善求美”的文化,还是文字表达上汪老先生“闲适平淡”的文化,学生都易于理解和感悟。

三、读写实践——认同与传承文化

1.沉浸式诵读。

散文是作者个人独特的情感体验,本真而感性,文本细微至深处往往散发着挥之不去的文化味道。在斟字酌句的基础上用心沉浸诵读这些文本,走进文本情境中去,由读者视角变化为作者视角,“入境”之后,认同和传承文化也就水到渠成了。教师指导学生诵读时读出感情,辅以技巧,比如语速的快慢停连,音量的轻重高低等,让学生能够沉浸到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之中,进而认知和传承。

如史铁生在《秋天的怀念》里这样写道:

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作者用这样的文字悼念逝去的母亲,抒写他对生命的理解。这其中感情错综复杂,痛悔、怀念、感恩中又夹杂着几分崇高与壮美。感情细腻而真挚,不事雕琢,字字句句直抵心灵。诵读这样的语句需要形象贴切,由衷而发,如同作者亲历一般。诵读时教师应指导学生体会:北海各种颜色的花仿佛就在眼前,母亲当年推着轮椅陪“我”到北海看花的情景也仿似历历在目,“淡雅、高洁、热烈、深沉”的各色花儿,既是眼前所见,也是对母亲的纪念;既是对花朵的描绘,也是对生命的赞颂,“要好好儿活”,就是对自己的勉励,也是对母亲的告慰……这种“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孝道”文化味道也就通过诵读,流淌进了每名学生的心里。

2.体验式写作。

优秀散文的学习其实也是一种间接的生活体验,学生随着散文家的笔端亲历其中。学生写作是生活的展现,就是对文化最好的认同与传承。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将体悟到的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并适时地通过写作将自己的文化体验表达出来。而引领学生以“优秀文化传承者”的身份去写作,无疑也会激发学生对于文化传承的自觉意识。

有一名学生在阅读了散文《庆祝旧历元旦》之后,写下了《胭脂香味》一文,其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戏曲,年轻人很少有喜欢看的。古典舞,书法,古诗文等等民族的、传统的符号离我们渐行渐远。传统文化就像一本藏书,在年岁的流转中封存数年,些许泛黄的纸张尽是令人捉摸不透的奥秘。越读不透,便越想悉心品读;若不能懂便无法释怀,奉若珍宝。世界的许多文化文明的衰亡不是轰然而逝,而是在悲鸣中不知不觉消失的,传统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人们更不该丢弃从出生起便烙印在灵魂中的本心。皮囊的浮华终是虚无,高深的文明才会永垂不朽。

学生以传统文化“古典舞、书法、古诗文”作为自己的思考对象,写出了自己对于文化传承的认识。从文字中流淌出来的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思考,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执着坚守。

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当下,优秀文化是“中国梦”的根与本,具有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教师可以在平常的写作训练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将生活中含有“优秀文化”因子的素材积累起来并适时运用。

散文教学诚然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语文知识的“技术”层面,但也不能仅仅将文化认同置于教学目标中,随后“照本宣科”,抑或“单方宣布”。缺了根植于文本的“源头活水”,失去了“语文”这个根基和立足点,散文教学中真善美的文化因子便如何也不能走进学生内心与灵魂。教师应该和学生一起沉浸于文本深处,推敲感悟,斟酌字句,用心诵读,体验写作,用“语文”的手段感悟优秀文化,方能让学生感同身受。散文文本挖得越深越细,诵读越投入,写作越真切,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就会越强烈。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认同理解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认同的崩溃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谈科学故事促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尹雪艳,永远的上海梦
偏远地区高三英语学习方法探究
跨性别者认同矛盾研究
从社会认同浅谈萧峰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