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教学中涵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实践探索

2020-04-26夏熔亮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

【摘 要】当前散文教学中往往存在忽视对学生开展审美教育的现象,基于散文文体特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提高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要求,有必要在散文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审美教育。从感受意象之美、风俗之美、人物之美的角度开展“感美”教育,通过知人论世、美读课文、群文阅读三种途径开展“立美”教育,用设置情境、驱遣想象、“二次开发”三种方法开展“创美”教育。这三个阶段,循序渐进而又可以融合推进。

【关键词】散文教学;审美;感美;立美;创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0)19-0015-04

【作者简介】夏熔亮,江苏省兴化市楚水初级中学(江苏兴化,225700)教科室副主任,高级教师,泰州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特级教师。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审美体验、评价等活动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并在此过程中逐步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张玉能教授把美育分为“感美—立美—创美”三个阶段,认为“各个时期感美、立美、创美的美育应该相互结合,目的指向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2]优秀的散文教学,在审美熏陶方面,其实也可以遵循这三个阶段。

一、散文教学中的“感美”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逻辑性思维渐渐占据优势,但这种逻辑性思维往往还需要感性经验做支撑。在散文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各种形象之美,初步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

1.感受意象之美。

意象是诗文中浸染了作者主观感情的景、物等艺术形象。优秀的散文往往通过描写各种意象来增强画面感,并借此抒发感情、生发哲理。如《爱莲说》中高洁的莲花,《记承天寺夜游》中的皎皎月色,《湖心亭看雪》中的茫茫白雪;《紫藤萝瀑布》中繁茂的紫藤萝花,《一棵小桃树》中瘦弱的小桃树,《白杨礼赞》中在黄土高原傲然生长的白杨树……教师可以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含有这些意象的段落,调动多重感官,由形到神,去感受意象的形象美、精神美。

2.感受风俗之美。

一些优美的散文,描写了各地不同时期的民风民俗,不仅让读者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而且也能感受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风俗之美。如《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除夕从长辈处得到压岁钱,寄寓着长辈祝福晚辈平安幸福的殷殷之情;《昆明的雨》中旧日昆明人家门头上画着八卦的小镜子,倒挂的仙人掌等,都寄托着当地百姓消灾辟邪、祈求平安幸福的美好愿望;《燈笼》中“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挂红灯有着行好的意思;元宵节张灯结彩,表现了人们欢庆元宵、祈祷风调雨顺、获得好收成的良好心愿。

3.感受人物之美。

一些回忆性叙事散文,塑造了血肉丰满、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秋天的怀念》中那个病入膏肓却隐瞒病情、一心要帮助儿子走出自卑阴影的母亲;《藤野先生》中热情诚恳、认真负责、毫无民族偏见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学生严而不厉、“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再塑生命的人》中给予海伦·凯勒知识、希望、快乐的安妮·莎莉文老师;《一棵小桃树》中激发孩子希望、呵护小桃树的慈爱的奶奶……可以说,善良、正直、热情成了作者笔下人物共同的名字。教师在教学这些散文时应该带着学生赏析这些跃然纸上的鲜活的人物形象,亲近这些高尚的灵魂,与他们对话,进而感受人性的优点,潜移默化中受到各种美德的熏陶。

二、散文教学中的“立美”教育

中学生因年龄、心理、阅历等因素,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正式形成。基于“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3]和当前多元文化冲撞的复杂背景,在散文教学中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适逢其时,大有必要。

1.在知人论世中树立正确价值观。

要深入了解一位作家或者其散文作品中某一人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法之一便是“知人论世”。个人的出身、性格、经历、修养及特定的大背景、小环境,都会影响一位作家或文中人物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教过自己的众多先生中,鲁迅先生最感激藤野先生。仅仅因为他曾经为“我”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吗?显然不是!藤野先生在《谨忆周树人君》中写道:“周君来日本的时候正好是日清战争以后。尽管日清战争已过去多年,不幸的是那时社会上还有日本人把中国人骂为‘梳辫子和尚,说中国人坏话的风气。所以在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也有这么一伙人以白眼看待周君,把他当成异己。少年时代我向福井藩校毕业的野坂先生学习过汉文,所以我很尊敬中国人的先贤,同时也感到要爱惜来自这个国家的人们。”华东师范大学王晓明教授在《无法直面的人生——鲁迅传》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教学时,教师可以呈现上述史料,让学生了解到鲁迅留学日本时的大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小环境——仙台学校的日本人普遍歧视中国人。在这种恶劣风气下,藤野先生,一个尊敬中国先贤、中国文化的日本医学教授,就像射进冰窖的一束阳光,给鲁迅带来了尊重、关怀、鼓励。通过知人论世,学生不但感受到鲁迅先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而且也了解到藤野先生毫无民族偏见的宽广胸怀,这对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是大有裨益的。

此外,教学《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让学生了解欧阳修、范仲淹被贬外地,政治失意,却能积极为官,心怀天下,与民同乐;教学《秋天的怀念》,了解史铁生遭受几十年的病痛,却能超越苦难,成为杰出的作家……这些有利于学生感受人性的光辉,增添学生直面磨难的勇气。

2.在美读课文中获得美的熏陶。

叶圣陶先生说过:“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4]如何美读得法,首先要讲究“情美”,还要注意外部技巧,如停连、重音、语气和节奏等,这样才能享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常见朗读符号有:“.”表示重音;“∨”表示停顿;“|”表示小停顿;“⌒”表示连接;“~~”表示悠扬重读。以《紫藤萝瀑布》中的一段文字为例: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

∨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样指导美读课文,学生一方面通过想象把优美的语言文字变成了形象可感的画面,藤萝花的色彩美、形态美、情趣美如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另一方面,在声情并茂的美读中,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了作者目睹繁盛的藤萝花油然而生的惊喜之情。再与后文藤萝被毁进行比较,自会领悟生命的真谛:生命长河流淌不息,面对人生挫折,当砥砺奋进,让人生绽放精彩。

余映潮老师说,朗读教学,既是语感的,技能的,也是审美的。教师在教学中经常性地指导学生美读散文,渐渐形成语感和能力,学生更容易感受到散文中蕴藏的各种美感。

3.在群文阅读中深入理解美的内涵。

“群文阅读”一般指围绕某个专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既可以在阅读方法上指导学生,又可以极大地丰富教材内容,让读者了解得更全面、更深入。例如学习萧红的散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教师可以围绕鲁迅先生这个人物,采用群文阅读法,让学生阅读《回忆鲁迅先生》全文,以及他人纪念鲁迅先生的散文,如郁达夫的《怀鲁迅》、巴金的《怀念鲁迅先生》、阿累的《一面》。这四篇文章,分别从学生知己、文坛密友、青年作家、素不相识的青年工人四个角度,回忆了鲁迅先生的历历往事,多角度展现了鲁迅先生作为父亲、丈夫、精神导师、斗士的伟大形象。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他是一个生活化的、富有人情味和斗争精神的伟人,仿佛经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激发起对“鲁迅精神”、鲁迅先生本人的欣赏甚至崇拜之情,有助于今后树立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散文教学中的“创美”教育

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发下,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审美教育,而应更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通过不同形式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使得散文教学绽放更多的审美之花。

1.设置情境,感受美。

在散文课堂教学伊始,教师通过视频、实物、音乐、图片、表演等方法设置情境,可以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动机。这些事情可以由师生共同来完成。

例如,教师在执教《秋天的怀念》前,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配樂朗诵课文,你选择哪一首歌曲?学生分组讨论后选出了《烛光里的妈妈》《鲁冰花》《懂你》《听妈妈的话》四首歌。教师让学生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首最符合课文情境。经过讨论,大家一致选满文军的《懂你》。原因有三:一是“你静静地离去,一步一步孤独的背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等感人至深的歌词契合母亲的身份、境况和心愿;二是这首歌旋律优美,表达出儿子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容易引起听者情感共鸣;三是男歌手演唱,符合作者青年男子的身份。

学生初次选择、相互讨论、再次选择的过程,就是鉴赏音乐、考虑音乐与课文关联度、创造独特艺术氛围的过程,也是感受文中母子形象、体悟母子真情的过程。

2.驱遣想象,鉴赏美。

散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感受散文的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思想之美,往往要透过语言文字,驱遣想象力,用还原法或补白的手法,达成对散文意蕴之美的深度把握。

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写的一篇隽永精致的山水小品,描写自己泛舟富春江所见的两岸独绝的山光水色。教学时师生如果只关注奇山、异水的具体描写,感受作者对山川美景的热爱之情,无异于“涉浅水者得鱼虾”。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想象两幅画面:一是作者在富春江上“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怡然自得;二是极力追求名利的人和整日忙于政务的人,置身于奇山异水的胜境中,流连忘返。两相对比,作者高雅的审美情趣自然流露出来:渴望避世退隐,亲近自然,鄙弃功名利禄,厌倦官场俗务。这样,师生在想象中学会了鉴赏美。

3.“二次开发”,创造美。

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进一步体会散文之美。改编课文、讲述经历、编课本剧、自编习题等是学生参与开发的常用方法。

例如,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借小桃树在无人关心的情况下独自生长、开花的艰难过程,表现自己虽然卑微却不甘平庸,执着追求人生理想的心路历程。学完课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改写成现代诗,重塑小桃树的形象。教师可以给出如“描写意象,语言简洁,有画面感,尽可能押韵”等创作要点的提示。这样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二次开发”中,一首首略显稚嫩却不失隽永的小诗写了出来。如:

一棵/纤弱的/暗淡的/长得委屈的/小桃树//肥硕的猪拱你/爱花的爷爷漠视你/急促的风雨抽打你//你慌乱/你颤抖/你被无情地撕伤/你被残酷地欺侮//但有一只花苞/倔强地孕育/执着成桃花灼灼的红/坚定成梦想香香的艳……

学生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再次细读文本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感受小桃树精神之美的过程,也是涵泳、揣摩、斟酌优美语言的过程。

在散文教学中机动灵活地进行“感美—立美—创美”的教育,践行了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是践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要求。只有学生的审美趣味得到熏陶,才能形成良好个性,才能培养健全人格,才会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5.

[2]张玉能.美学教程[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31.

[3]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

[4]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25.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审美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浅谈羌族舞蹈“莎朗”的风格特征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职业中学美术鉴赏课教学探微
现代陶艺教学特点研究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