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语言视角下诗歌的隐喻翻译技巧研究

2020-04-21胡彩霞

新教育时代·学生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

胡彩霞

摘 要:近年来,各种在翻译方面的理论大量的出现,其中包括认知语言學的出现给翻译带来了新的研究发展。在此之前,少有人会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去研究隐喻,更不用说会研究诗歌中的隐喻现象。本文以大量的诗歌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了诗歌中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诗歌 隐喻 翻译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研究者们对于隐喻翻译技巧从修辞方面转向认知方面,该趋向的标志是由知名的认知语言学家Lakoff和Johnson著作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两位大家提出隐喻的核心是从一类事物中经历和了解另一类事物。也就是以此述彼。以认知方面的知识来讲,隐喻和诗歌就是同质的东西。诗歌体现的就是诗人通过对另一件事物的叙述自己想法来掩盖自己真正的内心之情。

一、概论

隐喻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就存在了,通过人类对于认知领域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之前对于隐喻的理解是其为一种修饰语言的现象,是一种修辞手法。然而,如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学者却认为,隐喻不单纯是一种单纯修饰语言的现象,而是人类认知的范畴。为什么从事翻译的工作者都觉得翻译很难?翻译文学、诗歌更是难度加大?正是因为隐喻属于思想和行动的基本模式,是人类在创建概念结构所必不可少的认知方式,是基于具体的鲜明的客观物体和熟知的概念来理解和懂得不具体的、不熟悉的物体和概念的步骤。著名的美国诗歌家罗伯特说过诗,换言之,是在翻译过程中失去的事物,从而可以得知诗歌翻译的难度之大。而 Newmark 指出,“隐喻翻译成为翻译中最复杂的问题”。因此,我们认为译界长期以来存在的关于“诗歌可译或不可译,诗歌翻译是文学还是艺术”之争,主要是因为诗歌的主题——隐喻这一表达方式在“作祟”。那么,诗歌隐喻是否具有可译性?尤金·奈达认为,只要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清楚的都可以用其他语言来表达清楚。跨语言、跨文化交际可以通过寻找翻译对等物,对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适当的重组来实现。认知表达功能通常被认为是可译的。由于事物存在于一种民族语言,人类的共同感情,另一种民族语言必须有其相应的对等物,直接的和完全的对等物,部分的对等物或间接地对等物。“隐喻翻译是所有语言翻译的缩影,因为隐喻翻译为译者提供了多种选择:或传达其意义,或重塑其现象,或修改其现象,或完善其现象的结合。”(Newmark Peter,2001:112- 113)本文将以大量的诗歌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诗歌中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

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代表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阐述了关于隐喻认知研究的观点:不论是语言上还是思想和行动上还是思想和行动中日常生活中日常生活中隐喻无所不在,我们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就是以隐喻为基础。F.Ungerer& H.J. Schmid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F.Ungerer & H.J. Schmid)。认知语言学认为,传统翻译理论之于隐喻的翻译没有关注到隐喻之本质特征,隐喻是人类认知的结果;而且传统译论对翻译的实质更是缺乏正确的认识。从认知语言学来看,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客观事物只有被大脑感知才能获得意义。认知语言学视角下,人通过认知与客观世界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概念结构是与语言符号相一致的。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实质即意义的传递,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其翻译也不例外。隐喻翻译的译文必须为读者所感知,才能获得意义。

隐喻是什么?Lakoff和Johnson基于认知语言的角度从两个方面解释了隐喻的概念:功能以及结构。从功能方面,隐喻的核心是从另一种事物来体验和了解一种事物。隐喻是人类用来感知和构建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必不可少的思维方式。而这一方式是由旧知识转新知识的过程,由已知的变为未知的扩宽,由不熟知的和熟知的转变为向创新的呈递进式上升的进程。由此之外,隐喻映射的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结构。Lakoff看来,理解包括两个认知域:源域和目的域。隐喻的本质是基于对于一个事物的熟悉程度和体验方式去理解、体验另一个事物。

由于人类的生理结构以及心理基础都是类似的,所有任何不同的民族在很大程度上面对的是同一个客观世界经历也是千篇一律的。这就会出现不同的民族在进行表达和交流时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的认知对等的隐喻表达。例如,castle in the air就有完全等价的汉语成语, 即空中楼阁。然而因为人类的经验来自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社会文化也成为影响语言的重要因素。因为社会环境、历史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不同民族之间在交往中所获得的经验自然也有许多差异。这种社会文化的差异也体现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包括隐喻。同样,由于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译者在翻译诗歌时也会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如:

1.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乐府诗精华·冉冉孤生竹》)

译文:Im nearly wed to you, a man so fine,

Like dodder clinging to a creeping vine.

“Frail, frail a bamboo from Gems of Yuefu ballads”(汪榕培译)

《乐府诗集》中的田诗描绘了一个姑娘在表达对新婚的思念的丈夫。在这句话中,她表达了对丈夫深深的爱意。她对他的爱是深沉而强烈的,就像菟丝子攀附在蔓藤上。虽然像“我爱你”这样表达爱意的句子并没有出现在这首诗中,但这是一种中国风格的含蓄含蓄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我们仍然可以看出这个女孩一定非常珍惜她对丈夫的爱。译者只是逐字逐句地翻译这首诗,并没有改变或试图改写这句充满爱的美丽句子,因为隐喻“菟丝子攀附在蔓藤上”所进行的映射,对源读者和目标读者都有相同的感知。无论如何,爱是一种世界性的语言,谁能说目标读者不会被这种表达爱或情感的方式感动落泪呢?

2.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譯文:“At dawn shed afraid to see mirrored hair gray,

At night she would feel cold while I croon by moonlight.”

Li Shangyin “Poem without A Title”(孙大雨译)

摘要《无题诗》是李商隐的名作之一,其创作的主题具有指导意义是人们激烈争论的话题。有人说,这是一首诗表达了他不屈不挠的决心,以维护他的道德完整。另一些人则认为,这首诗是为了纪念已故的前丞相李德裕而创作的,李德裕深受诗人的尊敬。然而,更多的人倾向于相信这首诗被认为是抒情的。我们采用另一种观点,认为这首诗是为了表现恋人之间的离别之痛和思念之情,是不可避免的,是悲悯的,是悲悯的。引用线描绘最生动对爱人的渴望离开后的应用隐喻“云鬓”。它挑战了译者在翻译这个词的伟大的中国传统和负载的中国文化。有权衡利弊后的“意义”和“味道”,译者选择更加重视前者,反过来削弱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为了确保读者能理解这首诗诗人想表达的意思。最终的翻译可以被认为是用词恰当,当然似乎更容易理解,然而,就像例子一样,它也有一个共同的不足:翻译似乎缺乏一些“味道”的享受相比于原文本的版本。无论如何,没有比遵循跨隐喻概念域的映射抽象规则更好的方法来摆脱这种困境了。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直接呈现隐喻的内涵是揭示源语言基本内涵不可缺少的阶段。尤其当无法找到两种语言文化的对等系统时,译者可能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协,遵循跨隐喻概念域映射的抽象规则可能是更好的出路。然而,我们应该知道,这种方法在保持目标语言的原汁原味方面有明显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倾向于使用陈述句和解释性语句,这很可能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能从再现的角度丰富译文的表现手法,译者无疑会得到更好的翻译。而且,除了前一点,所有这些当然都应该建立在明确原意的基础上。

三、翻译技巧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组织客观世界经验的结果,而“人类经验来源于人与自然(生理和生理)、人与人(社会和文化)的相互作用”。(赵艳芳)不同的民族、不同的语言社会,对形象的选择和隐喻的表达,都必须打上自己的文化和历史烙印。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自然环境、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英汉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认知不平等的隐喻表达。当源诗的隐喻意象或语言表达在目标语中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认知意象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当原语与目的语中喻体相同但包涵喻义不同时,为保留原语语言风格,同时避免目的语读者误解,可以使用该策略。例如:

1.The cuckoo then, on every tree,

Mocks married men; for thus sings he,

“Cuckoo;

Cuckoo, cuckoo”: Oh word of fear,

Unpleasing to a married ear! (Spring)

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

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

咯咕!

咯咕!咯咕!啊,可怕的声音!

害得做丈夫的肉跳心惊。(朱生豪译)

读过译文,给人留下不知所云的印象。在汉文化里,杜鹃又称布谷,其鸣声恰似“布谷”,是劝耕之鸟,中国民间有“布谷催春”的说法。而莎翁笔下的布谷为何会使做丈夫的肉跳心惊呢?这是因为这种鸟多数把卵产在别的鸟巢里,英语里便有另外一词“cuckold”,意为 “淫妇之夫”。“Cuckoo”也同样用来指代“戴绿帽子的人”。译入语读者因为有这一文化盲点,因此不可能实现对源语形象完整的认知,也就无法欣赏莎翁的幽默诙谐了。在翻译此诗时,我们可以采用加注法,在译文后加上尾注:“Cuckoo”用来指代“戴绿帽子的人”。

2.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乐府诗精华·驱车上东门行》)

译文:The seasons always change and start anew,

While human life fades like the morning dew.

As human life is but a short-term loan,

It never lasts as long as metal or stone.

I drive my carriage from Gems of Yuefu ballads(汪榕培译)

这是一首关于生命和时间的古诗。诗人在这首诗中反映了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每个人一生中悲伤和不可改变的问题,我们的生命是短暂的,我们都会死的一天。来说明我们的生命真的很短暂,诗人用了比喻“朝露”“忽如寄”和“金石”,翻译就翻译这首诗没有任何细微的变化,“生与死”的问题非常熟悉西方人,当然他们会理解中包含的图像隐喻“朝露”“短期贷款”或“金属和石头”。

由于每一种语言自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因而在表达同一概念时会使用不同的比喻形象。在这种情况下翻译,必须改换喻体,采用译入语读者所熟悉的、能表达同一喻义的近似形象,以利于译文语言的表达,避免读者引起误解。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句子中的“三千丈”可以译为“long and longish”.这与字面意思的“三千丈”完全不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干山”和“万径”译为“from hill to hill”和“from path to path”以及“烟花三月”译为“when March is in gorgeous spring bower”。

有些隐喻意义在目的语文化中找不到相应的喻体和喻义。原诗形象的某些成分因为语言或文化的障碍而难以移植,源语言概念域的映射在目的语文化中不能实现认知对等,而且也无法找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隐喻,在翻译时只能舍弃源语形象,只译出其喻义。如:

3.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

Your balmy,cloudy curls the misty air bedews;

Your fair,smooth arms are chilled in silver hues.

DuFu “The Moonlit Night”

这两行诗是杜甫的《月夜》,体现了诗人对妻子的想念。因为诗人在诗当中采用隐喻和修正语法结构。诗如果呈现根据原来的顺序,这肯定会引起误解因此,译者需要明智的方法解释内涵意义没有比喻,让我们完全沉溺在作者的意境当中并且成功达到“雅”的层面。却仍然是一些我们研究和讨论的空间。

结语

对于隐喻的翻译,从古典的角度来看,学者们倾向于把隐喻作为一种翻译工具。翻译研究属于修辞学范畴,隐喻翻译属于修辞学范畴中介语的转换。译者只是对隐喻进行了一些修辞分析在原语篇中表达,然后努力寻找对等的隐喻表达或再现原语的隐喻意义,从而达到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际转换。由此看来,翻译只不过是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的一种转换。然而,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隐喻翻译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忽视了隐喻的认知本质,误解了真正翻译的本质。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们对外界认知的结果没有人的感知,客观事物是没有意义的。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前者与人的认知与物质相互作用下的概念是一致的。因此,认知语言学认为,翻译的本质是意义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隐喻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也不例外。译文只有被目标读者所理解,才能被认为是成功的。概念隐喻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对隐喻进行了非常科学的研究,即隐喻所表达的内涵、意义或含义具有认知基础,是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的心理机制的结果。因此,隐喻翻译不能仅仅是语言符号的修辞转换。译者必须通过隐喻的工作机制,努力寻找隐喻的心理基础,确定特定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大量的诗歌为媒介,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基础,讨论研究了诗歌中隐喻翻译的不同方法,從而能在认知语言视角下对于诗歌的隐喻翻译方面提供一些启发。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112-113.

[2]Ungerer F,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

[3]曹丽英李娟.认知视角下诗歌隐喻的翻译研究[J].作家(下半月),2009,(12).

[4]刘远芳.从认知视角论诗歌隐喻的翻译[D].河北师范大学,2011.

[5]秦欢欢.概念隐喻理论视角下中国古代诗词的隐喻翻译[D].中北大学,2011.

[6]孙大雨. 英译唐诗选[M].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认知语言学隐喻翻译
爱的隐喻
论隐喻理论构建的参照维度及连续统
概念隐喻新类型中的认知机制探讨:共现性还是相似性
基于隐喻相似性研究[血]的惯用句
基于图形一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
基于认知语言学“事态把握”的视角分析日语学习者授受表达的使用
认知语言学在日语惯用语教学中的应用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