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量化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04-20刘璇张苗李燕妮王杰

全国流通经济 2020年3期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对策

刘璇 张苗 李燕妮 王杰

摘要:山东作为国家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如何稳妥推进新旧动能迭代更替成为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核心问题。目前山东省需求端疲软,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发展的驱动能力后劲不足;全要素生产率持续降低,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以转变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由此把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态势,总结可复制的政策建议,为完善新旧动能转换规划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3-0104-03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成为经济提质增效的关键。在中央促改革、促发展的政策推动下,2018年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立,山东充分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加快探索新旧动能转换的实现路径,全力推进由大到强的战略性转变。通过剖析山东在新旧动能迭代更替中所面临的困境,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可为全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经验借鉴。

二、相关研究综述

“新旧动能转换”最早于2015年提出,其要义是逐步摆脱对大规模要素粗放投入的传统动能的依赖,更多依靠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新动能来推动经济发展变革。在学术界,杨蕙馨、焦勇提出,新旧动能转换并非技术、生产方式等的量变,而是生产技术更新、理念重塑的质变过程[1]。吴德进、张旭华通过分析新动能和旧动能的关系提出,二者并不是先进和落后的关系,而是相对的、动态发展的关系[2]。这表明,新旧动能转换是供给响应需求的变化而不断优化的过程[3],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和实体经济升级的重要途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4]。

另外,有学者针对特定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研究。在农业方面,我国从依赖资源消耗来增加产量的粗放式经营模式转到注重生态经济并重以提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模式[5];在制造业方面,产业优化升级成效初显,制造强国建设成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引擎[6];在服务业方面,要针对性的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的区域协调发展[7]。由此可见,各个行业围绕新旧动能转换的探索不断深入,经济转型升级强力推进。

综上,我国学者大多局限于对新旧动能转换单一维度进行定性评述,鲜有文献基于省域视角,将多元经济指标纳入到供需两个维度进行定量测算,结论的客观性受到限制。基于此,本文以山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供需两个维度对1991年~2016年山东经济发展情况进行定量研究,综合评价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的局势与现存弊端,并据此提出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政策建议。

三、实证分析

1.需求视角下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需求是经济发展的原生动力。图中反映了1993年~2016年内山东省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流出的动态变化,详细分析如下。

从投资角度来看,1990年~1992年国际环境动荡,经济市场转趋低迷,山东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刺激经济增长,促使1993年全省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到达顶峰,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2001年,受美国“9·11事件”等的影响,经济普遍衰退,山东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来活跃资本市场,截止到2004年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持续上升。2008年,为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在国家“四万亿计划”的大背景下,山东省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推进经济复苏,资本对经济的拉动力达到新一轮高潮,此后呈现坡度式下降。近年来,随着资本对经济拉动力持续降低,山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依赖程度逐渐减弱,新旧动能转换效应初显,但与此同时,2016年每提升1元增加值需投资13.08元,与前几年相比,投资的边际收益递减。

在外部冲击和内部转型叠加期,扩大消费需求是经济提质增速的重要途径。然而山东省在投资对经济拉动力持续减弱的情况下,最终消费并没有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由图中来看,2005年~2016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成下降趋势,作为人口大省,其潜在购买力亟待激发。

作为沿海省份,山东重视推动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但货物和服务净流出仍是拉動全省经济增长的短板部分。图中所示,1993年~2016年,山东货物和服务净流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百分点始终低于1.5%,经济开放度明显不足。其中,2001年,随着我国正式加入WTO,作为沿海省份,山东抓住自由贸易带来的发展机遇,净出口规模明显扩大,为山东经济增长增添动力;2009年~2013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货物与服务的净流出对经济增长拉动百分点为负,净出口连年减少;2015年,山东省外贸总值下降12.8%,出现1985年以来最大降幅,且2016年再次降低3.1%,形势严峻。在“一带一路”、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等多项利好条件下,山东省作为沿海地区的比较优势正逐步下降。

2.供给视角下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

从供给侧角度来看,在过去的几十年,山东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红利和人口红利,随着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增速放缓以及低效高耗、环境污染等弊端的暴露,这种发展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亟待调整要素结构,向重视技术资本的积累转变。

技术创新,作为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推力,是经济发展各时期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核心动力[8],挖掘创新红利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法测度山东省全要素生产率变化情况,其基本原理可表示为:

12(1)

其中,(xt+1,yt+1)和(xt,yt)分别表示t+1时期和t时期的投入产出向量;Dt0表示t时期的距离函数。选取山东省年底就业人员数作为劳动投入;选取永续盘存法计算各地区的实际资本存量,参照张军等[9]计算思路,获得1991年~2016年山东省的实际资本存量(基期为1978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公布的山东省当年价GDP和GDP指数来衡量以1978年为基期的实际GDP作为产出变量。将上式进一步分解为:

= effch×techch(2)

即技术效率变化(effch)和技术进步(techch)的乘积。在规模报酬改变时,effch又可分解为pech(纯技术效率变化)和sech(规模效率变化)的乘积,即:

M0(xt+1,yt+1,xt,yt)=techch×pech×sech(3)

运用DEAP2.1对数据进行包络分析,得到1991年~2016年山东tfpch,即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的变化情况(见表)。

由表可知,1991年~1994年,山东国有企业改革日趋深化,非公有制经济活力逐步释放,促使山东tfpch>1,全要素生产率处于稳步增长状态,在拉动经济增长、加强自主创新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995年~2000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波及,山东tfpch波动起伏,呈整体放缓趋势;2001年~2007年,山东作为沿海开放地区,充分把握中国加入WTO的历史机遇,发挥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tfpch虽有小幅波动但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增长状态;2008年,山东省出台经济刺激政策,依靠资本积累拉动经济增长,但过量投资随之带来的问题是产能过剩、经济结构扭曲,全要素生产率增速出现明显降幅。近年来山东省tfpch<1的局面没有好转,全要素生产率呈现衰退趋势,其主要原因在于山东省在这一时期effch<1,自身技术效率降低,与最优者的相对位置进一步拉大。并且从2015年开始,山东省techch<1,表明全行业技术退步或技术创新的程度有衰退的趋势。技术效率低导致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缓慢,产业结构长期偏重,能耗、污染问题凸显。

四、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1.研究结论

目前,山东省主要存在新动能的发展规模难以弥补传统动能萎缩导致的经济衰退缺口、产业结构不协调、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山东需求侧动能逐步发生内在结构性变动,但外需不振、内需不足的压力仍然存在;二是从供给侧角度来看,金融危机以来,山东tfpch<1的局面始终没有好转,全要素生产率持续降低,生产要素的粗放式投入对经济的驱动力弱,亟待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进步以转变低质量的经济增长模式。

2.对策建议

第一,需求侧必须保持投资与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协调拉动。在投资方面,要加强政企合作,积极破除民间资本进入壁垒,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建设与运营。在消费方面,要转变雷同化、排浪式的产品供给理念,通过提升供给体系的质效、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来激活和拓展新需求。在进出口方面,要抓住山东省作为沿海地区的先天便利条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积极承办国际进出口贸易交流会,拓宽对外开放通道;不断优化贸易商品结构,增加出口产品附加值,提高对外贸易的质效。

第二,必须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各类资源优化配置。要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动能优化升级,依法依规迫使落后产能加快淘汰;扶植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增强经济可持续增长动力。

第三,要健全创新创业制度,强化企业主体地位。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要保证充足的研发资金投入作为物质保障,完善人才激励和绩效评价制度,以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引领提高创新成果产出效率,依靠不断优化的硬技术和一流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最终建立人才培养、技术进步、成果转化、企业发展有效互动的创新体系,为山东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引擎。

参考文献:

[1]杨蕙馨,焦勇.新旧动能转换的理论探索与实践研判[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39(7):16~28.

[2]吴德进,张旭华.加快福建经济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研究——辩证关系、总体思路与对策建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6):157~163.

[3]刘尚希,苏京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动能与供求新平衡[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8,22(2):110~118.

[4]黃汉权.推进产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成效、问题与对策[J].经济纵横,2018,(8):32~40+2.

[5]樊祥成,徐晓梅.关于我国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的思考[J].农村金融研究,2018,(5):50~54.

[6]辛国斌.推进制造强国建设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J].行政管理改革,2017,(6):20~23.

[7]陈景华,王素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地区差异与影响因素——以山东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8,(8):153~158.

[8]张文,张念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下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路径选择[J].东岳论丛,2017,38(12):93~101.

[9]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10):35~44.

[注]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特色小镇建设对当地农民福利影响研究”(编号:201810445138);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空间异质性视角下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与调控路径研究”(编号:18YJCZH241);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经济生态双重约束下城市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效率测度与调控机制研究——以新旧动能转换先行区济青烟为例”(编号:ZR2019BG00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1.刘璇,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

2.张苗(通讯作者),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利用与管理。

3.李燕妮,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

4.王杰,山东师范大学商学院学生。

猜你喜欢

新旧动能转换全要素生产率发展对策
西部地区新旧动能转换——挑战与应对
新旧动能转换下证券业发展研究
聚焦新旧动能转换 打造优质法治环境
淄博市优化营商环境助推新旧动能转换的实践与思考
湖北省十二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比较分析
中国人口红利的国际比较与测算
福建省森林旅游市场现状与发展对策
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河北省经济增长方式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