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业财融合问题
2020-04-20韩方然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生事物不断涌现,传统的财务核算工作已不能满足企业参与竞争的需要,业财融合的出现给企业管理指明了发展方向。本文在分析业财融合含义的基础上,探讨了目前企业在实施业财融合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分析财务部门及财务人员自身缺陷、与业务部门间的不利关系及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的基础上,给出了相应的解决途径和对策建议,以期帮助财务人员更好地适应新形势、顺利实现职业转型;帮助企业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价值。
关键词:大数据;业财融合;经营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
2096-3157(2020)03-0052-02
一、企业业财融合概述
随着社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不断运用到各行各业,在财务工作上也出現了财务外包、财务共享中心、财务机器人等,这些新生事物的出现,给传统的财务核算部门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也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压力和动力。作为单纯的财务核算人员,职业转型势在必行。社会营商环境在不断的改善,行业生产经营分工日趋精细,业财融合作为一种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成为现代企业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所谓业财融合,就是企业的业务层面与财务层面,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有机融合,实现各类数据信息的及时共享、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的高效结合。业财融合的出现,给财务人员指明了新的职业发展之路,有于利提升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保障。
二、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
1.财务管理现状
传统的企业财务核算模式下,财务人员的精力主要用于事后的会计核算、报表编制上,其提供的数据信息也是相对滞后的,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可能导致企业错失最佳决策时机,财务会计的预测、决策、风险防控以及价值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财务部门在企业中没有话语权。
2.财务部门传统的工作方式对企业的贡献不明显
财务部门依照传统的工作方式,被动地接收业务部门报送的事后数据,整理提供的信息与业务所需要的信息口径不一,且主要集中在发映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成果,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规划、重大事项决策预策、以及企业价值创造等的贡献不明显,企业管理层不能充分重视财务部门。
3.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固化了其职业发展
传统的会计行业,财务人员多注重专业知识的提升,对企业的发展规划、经营业务等不太关注,不能很好地提出建议或介入业务活动;财务工作的职业特点让大多数财务人员养成了“内秀”的性格特点,不善于交流沟通;财务工作又具较强的原则性、政策性,导致财务人员展示出来的是冰冷、死板的特点。
4.财务部门无法提供业务部门所需的专业支持
企业内部的财务分析,多是从财务结果的角度去发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并提出管理建议,相对具有滞后性,对业务过程的指导意义不大;实际工作中财务和业务的脱离以及财务部门本身的能力和职责范围限制等问题,财务部门只能发现财务数据上的问题,无从知道引起财务数据问题的真正业务原因,因而无法给业务部门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或是提出的建议无法说服业务部门来执行改进,财务部门的工作不能得到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
5.企业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
在大数据环境中,企业都能意识到信息系统建设的重要性,各部门基本都建有独立的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的专业性相对落后,且财务部门的信息系统与其他业务、管理部门的信息系统没有集成,财务信息、业务信息未得到系统化、全方位的整合,数据的整体性和完整性无法有效保证,从而影响了财务部门得到及时完整的业务信息,难以做出相对全面、准确、专业的判断。
三、大数据背景下实现企业业财融合的途径及对策建议
1.财务人员要转变观念,实现职业转型
业财融合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财务工作方式方法,拓宽了财务部门的职责范围,也对财务人员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业财融合,不仅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求财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业务知识、一定的信息处理技能、一定的交流与沟通等管理软技能。大数据时代的财务人员,不仅是“管家型”,更是“战略型”的。财务人员要辨明形势,不断学习,努力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还要打破固有思维,学会运用业务语言代替会计专业术语,将财务数字转化为业务建议;财务人员积极推进业财融合,还要注意自身定位,即财务部门为业务部门提供服务与支持,尊重业务部门,只进行建议,不指手画脚或替他们做决定。一方面,企业要为财务部门招纳具备这种条件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引导财务人员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对已有的财务人员通过内部培训、部门交流等方式增加业务知识、增强沟通技能。
2.财务部重新定位部门形象,提升部门价值
信息化时代,财务部门不能仅做数据搬运工,更要做数据海洋里的淘金者,捕捉有价值的数据及时转化为商业信息。财务部门要转变观念,摒弃传统的“管理”、“控制”旧思维,重新定位为“服务、咨询、参谋”的部门新形象,从而实现从被动的单一核算型部门职能向积极主动的管理型转变。财务会计的基本职能,要从简单的记账、编制报表的“记录型”,不断向“管理型”、“战略型”转变,财务部门要通过更深、更广地挖掘和分析数据,为业务制定方案、作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会计的监督职能,也要由事后监督,转变为全过程监控;财务工作的范围从资金保障向资金筹集、投资、资本运营、风险管理等方面拓展。有为才有位,财务部门通过自身的重塑,完成了部门职能向辅助决策、价值管理和价值制造的转变,为公司创造实实在在的价值,从而在业财融合中获得部门话语权与部门权威性。
3.企业管理层应认清财务管理价值,积极推动业财融合
在大数据背景下,提升业务管理的精确性与及时性是企业竞争的必然趋势,单位管理层要认识到财务部门是企业重要的决策数据的来源,财务部门不应只定位在传统的“会计核算”层面,要积极引导财务人员深入业务、服务业务,发挥财务会计信息对公司的业务预测、决策、风险防控以及价值管理等方面的战略作用,激发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能力。在推进业财融合的进程中,企业管理者需要转变企业原有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保障业财融合在科学的思维和方式中进行。为此,企业管理者需要关注:(1)在企业内营造业财融合的文化氛围,普及业财融合理念。企业管理者通过人员培训、部门互动等交流沟通活动,将业财融合的核心思想深入传递到企业组织内部,推动业财融合理念形成前行的驱动力。(2)完善业财融合的各项机制。企业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和把握本单位的业财融合方案,注重各类信息反馈,促使企业全员充分认同“业财融合方案”,最终稳固确立业财融合理念。
4.业务部门的活动要争取财务的专业指导与合理化建议
信息时代的市场竞争一再证明,粗放型的业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业务部门开展各项业务活动,需要财务部门提供财务数据作为支撑。在业财融合中,业务部门应主动开放其业务流程,在业务流程中嵌入财务控制关键点,使得业务活动能够得到财务管控的体系化约束,同时业务人员应了解并学习财务管控的逻辑和需求,以增强自身的财务管控意识,最终增强企业财务管控的有效性。业务部门接受财务部门提供的合理化建议,以确保业务运作能够得到专业性的财务知识引导,使其业务运作流程及模式更规范,从而为财务管理提供完整的、合规的、即时性强的业务数据,最终为业务部门的决策和风险控制提供有力保证。
5.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业财流程重塑,全面提升管控水平
信息技术是现代企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资源,信息化的数据是支撑企业财务管理的基础性保障。业财融合的着眼点是业务流程和财务流程,二者的流程重塑是实现业财融合的关键点。企业应在梳理现有制度及流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来进行业财融合的制度及流程设计。业财融合流程重塑,是利用信息技术,打通业务、财务流程,将财务系统与各部门信息系统进行连接,统一业务处理流程,明确数据统计口径,明确财务取数规划,实现业务与财务的有机结合;在重塑后的业财流程中,财务管控手段及组织架构落实到业务流程中,利用财务流程控制和规范业务流程,实现财务服务于业务,业务规范化运作;同时在业务流程中设置风险控制点,以便于在业务运营过程中发现风险,识别风险,完成对风险的前瞻性预测和规避。高效的信息技术,能够帮助企业在体量庞杂的数字海洋中挖掘有价值的数据信息,经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分析等信息化手段,对业财数据进行深度分析和处理,及时发现运营管理中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服务。业财融合再造的生产运营体系以及风险管理体系,推动了企业生产流程更规范、财务控制更合理,从而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效地保障着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实现。
三、结语
业财融合,归根结底就是业务、财务协同工作,通过对企业有限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经济业务进行价值分析与管理控制,确保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要结合自身情况,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业财融合途径及改进办法,努力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经济利益,确保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财务人员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的必然性,抓住机会积极融入并推进业财融合,同时在主动融合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财务制度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堅持价值观和独立性。
参考文献:
[1]郭永清.中国企业业财融合问题研究[J]. 会计之友,2017,(15):47~55.
[2]汤谷良,夏怡斐.企业“业财融合”的理论框架与实操要领[J]. 财务研究,2018,(2):3~9.
[3]孙庆亮.“业财融合”在企业的实现途径分析[J]. 中国商论,2019.(17):114~115.
[4]刘庆.企业财务管理中业财融合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纳税,2019,(25):62~63.
[5]贾明远,王哲.大变革时代下企业业财融合的实现路径[J].财务与金融,2018,(2):59~61.
作者简介:
韩方然,供职于南京仙林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