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020-04-17赛勇任洪晏明鹏

健康大视野 2020年5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

赛勇 任洪 晏明鹏

【摘 要】  目的: 分析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疗效。 方法: 对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应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1年。分析术后即刻结果和随访结果,包括栓塞有效率、预后效果、复发情况。 结果: 术后即刻检查动脉瘤栓塞有效率为92.68%,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无动脉瘤复发,支架形态均正常。 结论: LVIS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高效,可降低颅内宽颈动脉瘤复发,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利于预后。

【关键词】  颅内宽颈动脉瘤;LVIS支架;介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20)05-083-01

颅内宽颈动脉瘤主要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造成的,若动脉瘤破裂,可引发大量出血,引起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颅内宽颈动脉瘤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治疗,夹闭瘤蒂或栓塞动脉瘤,有效改善神经症状,但传统的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疗效不理想,栓塞致密不完全、弹簧圈固定不牢,并发症较高,因而术中采取有效的介入手段具有重要意义 [1] 。本研究旨在分析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我院2018年8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应用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4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全脑血管造影(3D-DSA)确诊,其中男23例,女25例;年龄42-71岁,平均年龄(51.09±3.57)岁;动脉瘤破裂者9例,动脉瘤未破裂者39例;Hunt-Hess 分级:0级7例,Ⅰ级9例,Ⅱ级27例,Ⅲ级5例;后交通动脉瘤51枚,颈内动脉床突段和眼动脉动脉瘤13枚,基底动脉4枚。

1.2 方法 术前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及便常规、心电图、胸部X片、乙肝五项等检查。动脉瘤未破裂者,术前3d需口服阿司匹林(四川德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60304,规格:50mg),100mg/d,与氢氯吡格雷(惠州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1)75mg/d;动脉瘤破裂者,术前6h口服阿司匹林,300mg加氢氯吡格雷300mg,术中释放支架前,使用5mL替盐酸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西安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83306)静脉注射,取平卧位,进行全麻,穿刺成功后置入6F 动脉导管鞘,静脉注射3000U肝素,根据3D-DSA造影确定动脉瘤位置、形态与大小,确定载瘤动脉轴线位与瘤颈切线位,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及载瘤动脉直径,选择合适的LVIS支架,支架采用后释放或半释放技术,弹簧圈需将动脉瘤致密栓塞,然后释放支架并拔出导管,缝合股动脈。术后口服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 100mg/d+氢氯吡格雷75mg/d)。

1.3 评价指标 (1)术后即刻结果: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术后即刻根据Raymond分级标准评价栓塞结果评判栓塞有效率,分为完全栓塞、近全栓塞、部分栓塞。栓塞有效率=完全栓塞+近全栓塞。(2)预后及随访结果:术后3个月,采用MRS评分,评定预后结果,优,0-1分;良,2-3分;差4-5分;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LVIS支架形态与颅内宽颈动脉瘤复发情况。

2 结果

2.1 术后即刻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 LVIS 支架均植入成功,成功率为100%。根据3D-DSA分析结果,脉瘤完全栓塞(Ⅰ级)48个(70.59%)、近全栓塞(Ⅱ级)15个(22.06%)、部分栓塞(Ⅲ级)5例( 7.35% ) ,栓塞有效率为92.68%。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术后出现1例偏瘫,给予氧自由基治疗,持续治疗3个月,症状明显改善。1例LVIS 支架打开不良,为栓塞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导致,无并发症发生,造影显示无异常,未进行特殊处理。

2.2 预后及随访结果 术后3个月,MRS评分显示:优为43例(89.58%),良为4例(8.33%),差为1例(2.08%)。3D-DSA显示LVIS 支架形态正常,均无颅内宽颈动脉瘤复发,1例偏瘫者半年后复查已恢复正常。

3 讨论

颅内动脉瘤主要由于颅内动脉血管壁损伤造成的,血流动力学出现异常,先天性较为常见,占85%左右,发病机制尚不清楚,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管壁缺损、过度劳累等因素均可诱发疾病。临床治疗颅内动脉瘤一般采用手术治疗,窄颈动脉瘤90%都可完全栓塞,但宽颈动脉瘤完全栓塞(瘤颈直径>4mm或瘤体与瘤颈比值<2)只有15%左右 [2] 。因此,对颅内宽颈动脉瘤采取高效的治疗至关重要。

颅内宽颈动脉瘤由于自身解剖学特点,进行栓塞手术时,弹簧圈无法牢固于动脉瘤腔内,弹簧圈易脱出进入瘤动脉,栓塞载瘤动脉,LVIS 支架作为瘤颈部支撑物,可有效固定弹簧圈,致密栓塞动脉瘤,支架释放后,可减少瘤壁损伤,改变瘤动脉血流动力学,同时促进血管内皮生长,从而促使血管内膜增生覆盖瘤颈,达到治愈的目的 [3-4]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即刻检查动脉瘤栓塞有效率为92.68%,预后良好,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个月-1年,无动脉瘤复发,支架形态均正常,表明LVIS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可提高栓塞有效率,安全高效,利于预后,降低颅内宽颈动脉瘤复发,从而提高治愈效果。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回顾性分析具有不连续性,且随访时间较短,研究结果可能存在偏差,需进一步进行实验评估及观察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LVIS支架介入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性高效,预后良好,提高治愈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少。

参考文献

[1]  谢正德,李松年,刘桂彪,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分析[J].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2017,30(01):31-34,42.

[2] 方力,张晓冬,郭宗铎,等. LVIS支架在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分析[J].医学信息,2018,31(03):81-84.

[3] 许岗勤,李天晓,王子亮,等.LVIS支架在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16,33(07):1853-1855.

[4] 魏恒.LVIS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8,21(04):369-372.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
血管造影诊断与介入治疗在消化道出血中的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
急性消化道出血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