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三重境界”初探

2020-04-10李根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方法指导语文学习

李根

[摘要]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用什么方法指导?怎样指导?确实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积极调动学生的元认知,促使学生由“不会”到“学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由“学会”到“会学”,唤醒学生的内驱力,由“会学”到“乐学”,这“三重境界”的方法让我在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中收获了较好的效果,不断指向着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和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语文学习 方法指导 “三重境界” 能力生长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确实,送给别人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但是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要永远有鱼吃,不如传授捕鱼的方法。语文学习亦是此理。纯粹的知识传授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更具价值。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这种指向方法习得和能力生长的语文教学正是直抵语文学习的内核,凸显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统一的关键。可见,学习方法指导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意义重大。由此,教师探索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三重境界”,寻找有效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策略,具有深远意义。

一、第一重境界:调动元认知,由“不会”到“学会”

学习必然遵循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学生知识的习得和能力的培养将经历一个由“不会”到“学会”的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定位为方法指导的第一重境界,即以教师为主导,侧重于知识的传授,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授之以鱼”阶段。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学为例,无论是导入新课中的资料补充:“李时珍,我国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与张仲景一起被称为‘医林二圣。他倾毕生精力与心血,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并以严谨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完成《本草纲目》这部巨著”,还是初读课文中的难读词语检查:“饥餐渴饮、晓行夜宿、断垣残壁、长年累月、生嚼涎滑、山风呼啸”,亦或是精读课文中的对李时珍吃苦的拓展延伸:“为了将《本草》编得更好,李时珍不仅深入民间,向有实际经验的农民、渔民、樵夫、药农、民间医生请教,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每当遇到一些药物解释不了,读书和向当地人请教也不能解决时,他就把这种药物的生产季节计算好,赶到出产的地方亲自调查。为查访一棵药草,跑上几十里上百里的路,是经常的事”。针对教学中涉及到的这两段资料补充,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对学生而言是陌生的,学生的元认知中并不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针对教学中涉及到的这些难读词语,部分字音对学生而言一定是陌生的,如“垣”“嚼”“涎”,这些字并不是课文中的一、二类字,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也很少有机会接触。所以,对于这些学生元认知中所不熟悉甚至是不会的教学内容,此时任何精妙的方法指导都显得苍白无力,开门见山地告诉学生这两段资料和纠正字音,反而更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记忆,加深学生对李时珍的了解,深化对课文的理解,这倒是最有效率、最具价值的方法。

现代教学倡导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积极彰显学生的课堂主人翁地位,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但是,在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导。尤其在进行简单的通识性知识教学时,既要立足学情,充分调动学生的元认知,更要大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使学生由“不会”慢慢转变为“学会”,促进学生语文知识的积淀和学习能力的生长。这种“授之以鱼”的方法指导,是必要的,其实也更显教学价值。

二、第二重境界:激发能动性,由“学会”到“会学”

经历了由“不会”到“学会”的过渡,学生在语文学习的道路上越行越远,语文知识和能力也越来越得到充实和强化。与此同时,对语文学习的进一步追求也促使着学生一步步由浅层语文学习慢慢进入到深度语文学习中来。这种由知识层面“学会”转变为技能层面“会学”的过程正指向着教师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第二重境界,即由“学会”到“会学”的认知建构,对新知识获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转变,也可以简单理解为“授之以渔”阶段。

以《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的教学为例,基于学生读准字音,理解字词,理清脉络,初步了解主要内容,整体感知人物形象的学情,即在引导学生“学会”了课文语言文字层面的各种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怎样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内在,品析人物形象。此时,教师指导学生“会学”的方法就显得极富意义了。就本节课教学而言,可以指导学生从身体层面以“苦”为主线,紧扣“苦”字挖掘文本,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李时珍生活“苦”的語句加以品析和感悟,再将“苦”细分为“行之苦”“住之苦”“吃之苦”,层层分解,化大为小,不断将宏观层面的“苦”聚焦到微观层面,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品析中感受到李时珍不怕吃苦,为民造福的崇高品质。也可以指导学生从精神层面以“不苦”为主线,围绕“不苦”这条教学线索另辟蹊径,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能够体现李时珍觉得“不苦”的语句加以品析和感悟。值得注意的是,课文主要都是在写“苦”,如何指导学生体会“不苦”呢?其实,这里就潜移默化地给学生渗透了课文的重要表现手法——反衬,作者描写李时珍在“行、住、吃”三方面的“苦”实际是为了反衬出李时珍精神上的“不苦”,进而升华人物形象,凸显人物精神。这既是教师解析课文的两种教学思路,也是指导学生赏析课文的两种有效方法。在教师一步步引领下,学生逐渐进入文本深处,丢掉拐杖,独立行走,咀嚼着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最终直抵文本核心。这种注重方法引领,讲究教学实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借助教材,在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教学生“会学”,关注学生带得走的能力培养和语文素养提升,不断指向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的生长。

语文课堂,既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学生收获能力的地方。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授之以鱼”的同时,更注重“授之以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才是真正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第三重境界:唤醒内驱力,由“会学”到“乐学”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学习的过程中,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孔子说的这句话既富有前瞻性,又充满了浓浓的教育智慧,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现在学生面对学习存在的问题:有能力学但是不愿意学。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其实,解决之道正是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的第三重境界,即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以语文课外推荐书目的阅读和教学为例,借助课内教材的学习,学生基本能够掌握独立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初步做到了“会学”。可是,“会学”以后是否就能够保证学生会依照方法自主阅读推荐书目呢?事实让人大跌眼镜。一部分学生能够紧扣“会学”的本领来“学会”课外推荐书目,习得课内外语文知识,开拓语文视野。但是,仍然存在不少学生视这一“法宝”于无物,弃之一旁,令人惋惜。就拿《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一文来说,这是一篇紧扣课外阅读书目《鲁滨逊漂流记》来写的类似于读后感类型的课文。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的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同时也初步习得了赏析课文的方法,对课文揭示的人生道理更是了然于胸。有了这些“会学”的基础以后,此时顺势拓展,引导学生阅读《鲁滨逊漂流记》。可是,一个月后的课外阅读交流课上,从学生的交流和汇报中,让我感觉到课上带给学生的热情和“会学”的方法终究还是抵挡不住学生内心深处对学习的那种“倦怠”。所以,纵使教给学生再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不从心人手,转变他们对待学习的心态,让他们发自内心地“乐学”,终究还是于事无补。换言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和渗透,而且还要做好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心态的调节,学习内驱力的激发,这同样是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指导,更是直抵学习本质的更高境界。

学习方法的指导,表面上看得见、用得着的方法要指导,深层次看不见、摸不着的方法更要指导。兼顾内外,融通表里,真正让学生实现由“会学”到“乐学”的转变,才是真正意义上学习的开始,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立足语文课程的特点,紧扣语文课堂学习,依托语文学习方法指导的“三重境界”,不断调动学生的元认知,由“不会”转变到“学会”,激发学生的能动性,由“学會”转变到“会学”,唤醒学生的内驱力,由“会学”转变到“乐学”,最终达到促进学生语文实际运用能力生长和综合素养提升的学习新高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外国语小学)

猜你喜欢

方法指导语文学习
论学校工作中顶层设计的重要性
如何指导小学生学好文言文
如何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思辨能力
浅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写书面表达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浅谈少数民族地区英语有效教学策略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当前影响中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及建议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精心引导,实现学生语言积累多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