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搭建文本理解的桥梁

2020-04-10缪云

阅读(教学研究) 2020年2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

缪云

[摘要]解读文本是上好语文课的第一步。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媒介,通过一些方式、方法来帮助学生主动唤起形象,使单一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笔者通过多次语文教学实践,认识到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绘图、表演以及创造情境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直观、生动的理解“桥梁”,既符合语文的学科性质,也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优化文本学习、理解的目的。

[关键词]文本理解 信息技术 画图法 演绎课文 情境模拟

孙双金老师指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所以,要想上好一堂语文课,最关键的就是引领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多次提到文本解读是“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教师应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传授者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以及提高学习效果的合作者。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利用信息技术、画图法、演绎法和情境模拟法,将课堂交给学生,自己则扮演“工程师”,多角度、多方法地替学生搭建“桥梁”,带领学生顺利跨过“阅读障碍”,充分理解文本。

一、运用信息技术——搭建理解平台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笔者也经常运用信息技术,来帮助学生解读、理解文本。

笔者会选择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视频、图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画面,比如《黄山奇松》这一课中提到了闻名于世的“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并着重描写了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们观看了“黄山四绝”的图片,学生们叹为观止,对课文中描述的句子也有了形象上的理解,甚至在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更加流利顺畅了。

学习无处不在,如果只是靠教师拿着语文课本教学生学习,是远远不够的。比如在学习《莫高窟》这一课时,如果只是学习课文,便无法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文化、艺术的灿烂与辉煌。所以,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利用媒体资源搜集图片,用丰富多彩的图片资料激起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再让他们自己上网去学习、了解;最后学生们把收集的资料内容整理好,在班级里分享成果——他们有的在课堂上进行知识介绍、有的做了漂亮的墙报……同学们在学习中不但学到了大量书本以外的知识、了解了我国举世闻名的艺术瑰宝、拓展了视野,而且也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赞叹不已,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学习《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这一课时,笔者还通过媒体资料链接,补充说明:明末清初著名文学家钱谦益修订明史时,已经成稿250卷,但他的藏书楼遭遇火灾,书稿全部烧毁。他的精神彻底崩溃,于是皈依佛门。之后,笔者将钱谦益与谈迁作比较,突出谈迁的意志坚定,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谈迁不被厄运打垮的信念。

《中国教育报》报道过: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谁占领了这个山头,谁就在新世纪处于有利地位。因此,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为学生搭建一个快捷的文本理解平台。

二、化身“神笔马良”——将文字变成图画

数学课上,数学老师常常会通过各种图形来帮助学生把抽象问题具体化、直观化,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并分析数量关系,搜寻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那么语文课呢?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呢?

在教《泉城》这一课时,学生读到“泉池正中有三股比吊桶还粗的清泉,‘咕嘟咕嘟地从泉底往上冒,如同三堆白雪。”这一句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比喻成三堆白雪呢?有学生说从颜色上看,泉水清澈,就像白雪一样。紧接着又有学生反驳:“白色的东西很多啊,为什么此处就选择了白雪呢?”顿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大家陷入了沉思中。笔者看他们迟迟没有思路,突然想到了一个方法——笔者问他们:“泉池中三股清泉,往上冒,是什么样子?誰能在黑板上画出来?”教室里顿时又热闹了起来,大家都自告奋勇地要去黑板上画画。笔者喊了一个学生上了讲台,他不一会儿就画好了。刚落笔,就有学生喊道:“真的像是一堆白雪啊。”笔者赶紧追问他为什么?他说,是从形状上看的,外形就像是一个小山丘,再一想泉水清澈,白花花的水花,可不就是像堆着的小雪堆么。笔者赶紧让学生总结一下:我们通过画图的方法知道,作者将往上冒的泉水比作雪堆,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泉水往上冒的样子,突出了泉水的清澈。

“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的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并能自己想方设法解决问题。画图,虽然是数学中常用的解题方法,但只要使用得当,语文上也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将文字变成生动的图画,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三、成为“百变星君”——在文本中“舞蹈”

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的故事情节比较生动形象,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课文内容是根据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表现自己的特点来编写的,便于学生表演,也符合小学阶段学生天性活泼、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的特点。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教师不妨将文本阅读与学生们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缺少自编自导的能力,但他们天真活泼,有一定的模仿能力,就可以让他们照图表演,哪怕是做几个动作也行。而中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所以教师们可以放手,将课文一部分内容让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编成课本剧、小话剧、小品、顺口溜等。把课堂放手给学生,将讲台变作舞台,能让学生自主地去揣摩人物性格特点,在课堂上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并在角色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于是,学生们在课堂上成为了“百变星君”:有戴着小眼镜,围着围巾激情演讲的“陶校长”;有骑着“毛驴”,一边摇头晃脑地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动作的“小贾岛”;有新闻发布会的小记者和小主持人……学生身上有着无穷的潜能、精力与热情,只要教师给予他们一点指引,就能点燃他们学习的激情,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熠熠生辉。

四、模拟相似情境——构建身临其境之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还指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创造适当的教学环境,以此来使学生产生一种认知上的冲突,从而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常常模拟与文本相似的情境,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真切感受,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体验情感、放飞心灵。

比如在学习《黄果树瀑布》这一课时,读到这样一句话:“刚进入黄果树风景区,便听到‘哗哗的声音从远处飘来。”有学生问笔者,此处为什么用“飘”这个字,而不用“传”呢?笔者让他们想一想:在其他什么情境下才会用“飘”这个字。学生们脱口而出:“下雪的时候,雪花飘啊飘;羽毛在空中飘;五星红旗在空中飘……”笔者紧接着又追问:“那雪花、羽毛、五星红旗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特点呢?”“它们都很轻盈,摸起来是柔软的。”笔者微笑着点点头,说:“大家说得都非常好,那再想一想,轻盈且摸起来柔软的东西才用‘飘这个字,所以文中用‘飘,就说明——”学生们七嘴八舌抢着说道:“声音轻,声音柔软。”“声音怎么能用柔软呢?搭配不当,想想应该换成什么词才对。”有一个女生立刻答道:“柔和!”最后笔者让另一个学生把答案总结了一下,他很容易地就说出来了。所以当学生遇到阅读理解障碍时,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给他们设置一个自己熟悉的情境,这样在思考问题时,只要注意抓住相似点,不断地追问自己,答案就慢慢出来了。

后来在学习《诺贝尔》这一课时,文中讲到诺贝尔在做炸药实验时,失去了自己的弟弟,还坚持下去没有放弃。笔者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再次通过问题创设了一个相似情境。班上外地学生比较多,很多学生常常要面临着和自己的父母或其他亲人分别的场景。笔者问他们:“和自己的亲人分别时,你当时是什么感受?”学生们说得都特别真实感人。于是笔者再追问他们:“你们只是和亲人分别,都尚且如此,那诺贝尔却是和自己的弟弟永久地再见了,那又是多大的悲痛呢?”很多同学都好像感同身受了一般,有的甚至悄悄地抹起了眼泪。笔者知道刚刚创设的情境已经在他们的心里搭起了一座桥,通过这座桥,他们已经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甚至是诺贝尔的心里,去体验了文本中人物的情感。

通过几次实践,笔者发现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造符合他们生活实际的情境特别重要,这样的教学情境容易引起學生的注意,起着提示形象、渲染气氛的作用,在学生的心理和情绪上,也可以引起共鸣,从而使学生摆脱传统教学活动中的被动的倾听者的角色,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于是,这样的课堂成为了一个能与文本对话的课堂,一个自我探究、感悟的课堂。

语文这门学科充满了人文性。在小学课本中,大部分的课文都是记叙文,它们以生动鲜明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感染着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主要是具体形象思维。所以,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都应以具体生动的形象为媒介。于是,在阅读文本教学中,学习者能否建立“形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一些方式、方法帮助学生主动唤起形象,使固有的、单一的语言文字变得鲜活可感。通过几次的语文教学实践,笔者认识到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绘图、表演以及创造情境等,搭建直观、生动的理解桥梁,既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性质,也顺应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从而达到优化文本学习、理解的目的。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姜灶小学)

猜你喜欢

信息技术
浙江天正思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美术理解与表现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思考
巧学信息技术课程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项目式学习教改实践
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深度融合初探
图们市开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全员培训
巧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基于素养提升的信息技术与美术欣赏活动的整合运用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