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
2020-04-06李良
李良
摘要:“快乐体育”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并且以快乐体验为导向积极创新、改革体育教学工作具体形式与方法的体育教育活动。对于高中篮球教学而言,教师应坚持快乐体育的教学体验,使学生感受到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篮球运动的锻炼。
关键词:高中;篮球;体育;快乐体育
篮球教学是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篮球教学中,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凸显体育运动的健康价值则是高中教师教学重点所在。众所周知,高中是学生学习生涯的关键时期,因面对沉重的升学压力以及繁重的学习任务,高中生往往无法全身心地投入体育运动,难以体会到体育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体验。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则可以在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通过营造欢乐、愉悦、轻松的篮球运动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助推高中篮球教学发展。
开展趣味性教学
开展篮球趣味性教学能够有效地体现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教师可以在具体的教学中融入相应的比赛游戏,在学生完成热身后,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篮球比赛游戏。例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实施“迎面传球”比赛,由最左边排头的学生将篮球传给对面站立的排头的学生,传球完毕后再跑到对面的隊伍末尾,传球过程中篮球掉落次数最少,传球最快的小组则获胜。开展这样富有趣味的游戏,可以调动体育课堂气氛,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够达到传球练习的效果。不过为了有效确保学生训练到位,教师可及时对学生传球、接球动作进行指导。例如,在传球时,应当将两手的手指自然分开,拇指之间则相对形成“八”字形,以手指指根以上的部位持球,手心空出,两臂自然地屈于体侧。传球时应当将球置于胸腹部之间,后脚蹬地,并且在身体重心往前移的同时前臂迅速向传球方向伸出。当教师做完训练指导之后,也可以预留一定的时间,使学生能够自主训练,自主思考。
动态与静态教学相结合
任何学科的教学,教师如果习惯于且长期重复采用相同的教学方式,那么学生很容易出现倦怠情绪。在高中篮球教学中,若教师不间断地要求学生进行篮球技巧训练,那么学生机体疲劳状态也会更持久,在固化的学习模式下,不仅难以感受到体育运动的乐趣,还会丧失对篮球运动的乐趣。故而在快乐教学理念中,提倡篮球教学的动态与静态相结合。以“三步上篮”为例,教师可以将教室内的技巧讲解静态教学与操场上的训练动态教学结合起来。在为学生讲解三步上篮的技术动作时,教师可先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教学视频,通过慢放、重复放等形式,帮助学生更为准确了解三步上篮的动作技巧。而当学生对实际训练、练习、展示跃跃欲试后,再组织学生进入篮球训练场练习。在动态练习时,若教师发现学生在实践训练中总是达不到标准的技术规范,那么可以将学生带回室内,再次播放篮球赛片段。通过这样的动静结合教学模式,学生们对于篮球运动要领的掌握也会更加全面、深刻,在动态与静态中,学生可以很好地进行自我总结与回顾,在后续的篮球练习中,则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己的能力水平,最终收获篮球运动带来的成就与快乐体验。
落实因材施教思想
不同的学生在篮球运动中也会展现出不同的运动能力,这是由于学生本身就存在着身体素质、体型、运动条件等多方面的客观差异。若教师采取“一刀切”的统一教学模式,那么就很难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也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为了进一步落实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教师则应当基于因材施教差异思想,针对性地进行身体素质训练。例如,在进行“运球”项目训练之前,教师可以先对学生的原地运球、跑动运球、投篮等篮球运动能力进行简单的测验,对学生个体的篮球运动水平进行分类。之后,针对篮球运动能力相对较差或者不懂篮球的学生,教师可以注重急停、急起、换手运球等基础运球技巧的教授;对于具有一定篮球运动能力的学生,教师则可以为其讲解胯下运球、背后运球、假动作等更为复杂的运球技巧。在差异化教学模式下,不同能力水平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学生也更容易看到自身的不足、发现自身能力水平上的进步。这样照顾到全体学生不足和特点的篮球教学,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理念的人性化教学,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都能得到进步,都能收获各自的喜悦,将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整体提升。
融入快乐体育教学理念的高中篮球教学,充分体现了体育教学工作的趣味性、科学性以及人性化,使得体育训练变得不再枯燥乏味,既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锻炼的兴趣,也有助于学生深入领悟篮球运动的魅力,从而促进学生篮球运动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明明.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神州,2020(17).
[2]罗海珍.快乐体育理念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的融合分析[J].新智慧,2020(14).
[3]王承晟.如何在高中体育篮球教学中渗透“快乐体育”理念[J].当代体育科技,2020(13).
[4]魏日友.在快乐体育理念下研究高中篮球教学改革[J].当代体育科技,2020(11).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玉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