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三元协同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研究
2020-03-24丁成忠彭鹏
丁成忠 彭鹏
[摘 要] 高校是保障和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主体,构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实现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和提升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行政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督导系统、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系统三元协同的内部教学质量系统的研究与实践是对这一系统的综合研究和有益探索。
[关 键 词] 民办高校;三元协同;质量监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22-0106-02
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质量时代”,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生一极,历经初级的规模发展到如今的规范发展,也必然面临未来的特色发展及质量立校。建立民办高校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持续保证和提升教学质量,既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也是民办教育的生存之道、立校之本。
一、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构建的必要性
(一)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民办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民办高校整体上在生源质量、师资队伍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条件等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寻求突破、持续发展,必须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让人民满意的人才,唯有如此,民办高校自身才能生存和发展。如何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有效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就成为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不二选择。
(二)高校转型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产业不断升级,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关系发生巨大变化。社会急需适合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高等教育同质化倾向严重,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结构性矛盾突出。于是,国家出台各项政策推进高校转型,各地高校(包含绝大部分民办高校)纷纷向应用型大学转型。高等学校在转型过程中要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形势,不断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不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培养社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高校的转型是一个需要不断实践探索、不断深化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科学地构建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以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才能为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需要
我国已经构建了全世界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目前正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是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构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教育部明确要求:高校进一步确立质量主体意识,建立健全校内质量保障体系,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主动向社会公布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在新时期开展自我评估对于明确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主体地位,调动高等学校在质量保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内部保障体系,加快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构建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也是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的需要。
二、民办高校内部教学質量监控系统构建原则
(一)学生为中心原则
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要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改革中要推动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学校在进行教学活动中要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教的效果为主的教学质量评价方式,从确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方案、实施教学过程等环节中要始终把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放在首位。学生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采取多种方法和途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全员参与原则
构建健全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需要全校多个部门相互协同、分级负责、全员参与。首先促使全校师生树立质量意识,在全校营造质量氛围,培育质量文化,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和主动性。学校的教务、学工、督导、评估、二级学院等部门都应该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质量监控中来,从校领导到普通教学管理人员,从教师到学生都是教学质量监控的主体,建立由各方共同参与、全校联动的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促进全员参与、保障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三)持续改进原则
构建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在运行过程中持续改进是保障这一系统有效施行、不断完善的重要举措。持续改进原则通过实施多元化的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持续改进教学过程、运行管理,持续改进教学条件,持续改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通过分析评价现状,确定改进目标,寻找改进方法,确保人才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2]。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广泛深入地采集教育信息,发挥数据的预测预警功能,建立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问题的有效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三、构建三元协同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
构建三元协同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就是要使学校不同层面和不同岗位上教职员工充分发挥教学质量监控的职能,确保学校的教学工作按计划进行,并达成教学质量目标的过程。
(一)教学质量行政管理系统
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由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职能部门及校、院、系三级机构组成相互打通的教学质量行政管理系统。学校党委会、校长办公会、学术委员会、专业建设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根据行业发展及社会需求,结合学校实际,研究确定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目标、发展规划、重大改革方案等,同时对学校重大教学工作事项进行审议和决策[3]。教学管理部门根据学院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规划学科专业发展目标,建立专业建设标准、课程建设方案、主要教学环节标准、教学管理制度、师资队伍建设方案等。相关职能部门参与到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各环节,以教学为中心开展相关工作,为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职能部门、各学院要积极落实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及时解决教学质量监控中发现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校、院、系三级教学机构既相互区别又互为补充,多层面保证教学工作有序开展。学校教学工作实施的管理主体是教务处等行政部门,统筹管理全校整体教学工作;学校教学工作实施的组织主体是学院,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工作;学校教学工作实施的责任主体是系或教研室,落实和执行教学任务。
(二)教学质量督导系统
构建多视角、全方位、全过程的校、院、系三级教学質量督导系统。多视角是指依据督导工作条例,以制度为保障,对教与学开展多形式、全领域的督导,构建以听、看、查、访、谈、议及荐为核心的督导方式,通过建立校、院、系三层次督导队伍,从多视角层面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全方位是指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和教学管理实施全面的督导,对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结果及教学管理过程进行综合评价,形成督学、督教、督管的持续改进完善的质量监督保障体系;全过程是指不仅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作业,还对教学准备、教学资料、教材选用、考试、试卷等各个环节实施全过程督导。
校、院、系三级督导,具有不同学科专业背景、教学和管理经历经验,其中有多年从事一线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有积累了丰富管理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也有正在一线课堂实施教学的优秀教师。他们具备通过不同视角和层面,关注不同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采用不同的督导工作方式、分析方法,通过定向督导、点面结合和专题督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与不定期督导信息交流与反馈,深入了解不同学院、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的教学特点,及时把控学校教学的整体状况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建言献策的提案,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提质增效,充分发挥督导的导向功能。
(三)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系统
确立高校评估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高校在评估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与健全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系统。就是在建立健全日常教学检查、课堂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教与信息反馈等制度的同时,还要构建学校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系统,并将其工作程序常态化。构建内部评估系统,应该建立教学本科教学质量监测数据统计与公布制度、学科专业预警制度、学年本科专业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学年教学档案归档制度、学年教学研讨制度、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内部专业评估制度、课程评估制度、校院评估制度、专项评估等多项内部评估制度。以提高效率与实效为目的,发挥评估的正面导向功能,抑制负面效应,实施内部教学质量评估,形成长效机制。
(四)三元协同,持续改进
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就是要不断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与不足,及时整改,涉及量大面广的共性问题,正确决策指导;发现好的教学典型,及时总结推广。教学质量行政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督导系统和教学质量内部评估系统相互协调合作,一方面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应及时将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学督导、教学评估部门;另一方面教学督导、教学评估部门也应将教学质量监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通过简报、报告或者口头等方式及时向相关职能部门及领导反馈,为行政部门及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和参考。同时,督导和评估工作既要有所区别也要有机结合。教学督导员也可以是学校评估工作小组成员,参与学校各项评估工作。评估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是下一步督导工作的重点,督导工作的成果是评估工作的重要依据。构建三元协同的教学质量内部监控系统,通过三方不断的信息交流与反馈,解决旧问题,发现新问题,促进持续改进,形成良性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战军.以自我评估为抓手完善校内质量保障体系[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5(1).
[2]傅宇,赵高丽,谭凤玲.基于OBE理念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9(8).
[3]黄和飞,王斌,段利华.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内部保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论坛,2019(10).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