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分析
2020-03-24邹琳
邹琳
(泰州市人民医院,江苏 泰州 225300)
0 引言
周围性面瘫又称Bell 麻痹或面神经炎,为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肌瘫痪。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无法完成蹙眉、闭眼、鼓腮等动作。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女发病率相近,绝大多数为一侧面部。病因为受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目前该病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主要包括西药治疗,中药热敷,针刺,TDP 以及中频脉冲电治疗[1]。本研究为论证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的效果是否优于单一针刺治疗,比较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月收治的38 例单一针刺治疗患者与38 例针刺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相同治疗时间的预后,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 年3 月至2019 年3 月收治的7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均为7 至10 天,均已结束西药治疗,转入我科行针灸理疗。按照治疗方式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单一针刺治疗)与实验组(针刺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各38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对照组:男28 例,女10 例,年龄在33-51 岁,平均(45.12±1.12)岁,病程在7-10 天,平均(8.76±1.04)天。病变部位在左侧20 例,右侧18 例。实验组38 例患者一般资料如下:男25 例,女13 例,年龄在33-56 岁,平均(45.11±1.14)岁,病程在7-10 天,平均(8.75±1.06)天。病变部位在左侧22 例,右侧1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经统计学验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病例选择标准
本次研究参考我国《神经病学》中周围性面瘫的相关内容,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均有一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无法完成闭气、鼓腮、吹口哨等活动。患者均符合周围性面瘫临床诊断标准。①排除病程超过1 个月的患者。②排除外伤、肿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其他因素继发面瘫患者。③排除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
1.3 方法
(1)对照组患者行单一针刺治疗,选取阳白、太阳、四白、颧髎、颊车、地仓、承浆、合谷这些穴位行针刺治疗。患者取仰卧位,针刺前对局部针刺穴位进行消毒,进针后采取平补平泻的行针手法,针刺得气后带电针,留针半小时。10 天为一个疗程。3 个疗程为30 天。
(2)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频脉冲电治疗。针刺选取与对照组相同的穴位。在每天针刺结束后,行中频脉冲电治疗。患者取仰卧位,将一次性理疗电极片置于阳白、太阳、地仓和颊车这四个穴位上。治疗过程中电流强度为6-15 mA,根据患者耐受能力调整刺激强度,以引起局部肌肉收缩为宜,每次治疗时间为20 min。10 天为一个疗程。3 个疗程为30 天。
1.4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3 个疗程后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参考H-B 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判断患者预后。痊愈:患者H-B 面神经功能为I 级,面部各区域正常。显效:患者H-B 面神经功能为II 级,面部各区域静止时较为对称,仔细观察可发现面部肌群轻度连带运动。有效:患者H-B 面神经功能为III 级,面部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可观察到不严重的连带运动,面肌功能减弱。无效:患者H-B 面神经功能为IV 级至VI 级。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不能完全闭合。总有效率等于痊愈率与显效率、有效率的和。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3 个疗程后的面部残疾情况。本次研究参考面部残疾FDI 指数判断患者面部残疾情况,FDI 指数包括社会功能评分(FDIs)以及躯体功能评分(FDIp)两项,其中FDIs 反映社会生活能力,分值越高代表面瘫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越明显;FDIp 反映躯体残疾,分值越高代表患者躯体功能情况越好。
1.5 统计学处理
结果中各项数据均使用SPSS 21.0 软件系统处理,(%)表示的数据用χ2检验,()表示的数据用t检验,标准差以及百分比检验后所得P值,若低于0.05 表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超过0.05 表示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预后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单位时间的预后情况,具体情况(见表1),实验组无效患者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单位时间预后情况[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 指数变化情况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 指数评分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实验组患者治疗3 个月后FDIs 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FDIp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3 个月后两组FDIs、FDIp 评分对比差异明显(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 指数变化情况(±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FDI 指数变化情况(±s)
3 讨论
周围性面瘫主要特征为面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口眼歪斜,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社交。周围性面瘫的发病机理一般认为是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造成。面神经在风寒邪气的影响下,致使局部组织缺血、水肿,面神经受压从而常出现非化脓性炎症改变[2]。中医学认为该病与营卫失调,脉络空虚,外邪侵袭阳明、少阳经络,造成经络堵塞,肌肉瘫痪[3]。针灸是中医学古老的疗法之一,具有活血散结,疏通经络,温阳散寒的功效。可促进疏通面部经络,促进面部组织水肿症状的改善,从而改善面神经受压状态。针刺面瘫时以少针轻手法为宜。热敷患处可促使面肌深层组织扩张,血流加快,从而改善患者组织血液循环,促使面部局部组织水肿吸收[4]。中频脉冲电治疗可直接对机体深层组织产生一定轻度的刺激,从而加快血液循环以及淋巴回流,进一步促进炎症吸收[5-6]。并提高神经的兴奋性,改善神经抑制状态,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患者单位时间预后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针刺结合中频脉冲电治疗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