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应用核磁诊断的可行性分析
2020-03-24吕永东
吕永东
(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人民医院 放射线科,辽宁 大连 116599)
0 引言
脑静脉窦血栓是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较高的类型,由于患者发病初期的临床症状不明显,临床中诊断难度比较大,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情况[1]。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核磁共振检查技术水平也越拉越高,其在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为其临床诊断准确率的提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2]。将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随机抽取的40 例作为研究对象,探究核磁共振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8 年2 月至2019 年2 月收治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中随机抽取的40 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两组,对照组20 例,男12 例,女8 例;年龄21-65 岁,平均(43.6±2.1)岁;患病时间7 天至4 个月,平均(1.9±0.5)个月;急性期患者6 例,亚急性期9 例,慢性期5 例;研究组20 例,男13 例,女7 例;年龄22-64 岁,平均(43.5±2.3)岁;患病时间8 天至4 个月,平均(1.8±0.7)个月;急性期患者6 例,亚急性期9 例,慢性期5 例;患者病理学检查均符合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标准;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体虚乏力、记忆力降低以及视力下降等临床症状,部分患者存在意识功能障碍等情况;患者均无其他系统功能疾病;患者及家属均自愿签署研究知情书;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符合对比要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CT 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检查过程中层厚设置为7 毫米,层距为7 毫米;研究组使用核磁共振进行影像学检查,患者检查过程中层距设置为0.6 毫米,层厚为6 毫米,扫描序列为T1W1以及T2W1,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检查时矩阵设置为192×512,层厚设置为1.5 毫米,TR 设置为35ms,FOV 设置为20 厘米×20 厘米,TE 设置为3.9ms,翻转角设置为80 度,扫描位置从前额部开始,直至后枕位置,在扫描块下方位置进行动脉影响检查。
1.3 观察指标
详细统计两组患者检查诊断结果,分组计算各组诊断准确率后进行组间对比;另统计两组患者影像学检查表现及特点。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 21.0 软件对本次研究中所有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百分比为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差异使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检查准确率
研究组患者检查结果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检查准确率对比[n(%)]
2.2 对比不同检查方式的影像学表现
核磁共振检查中19 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影像学表现可见急性期患者6 例,亚急性期患者9 例,慢性期患者4 例。亚急性期患者影响学检查中血栓T1W1 以及T2W1 信号均较高,急性期患者T2W1 信号相对较低,T1W1 为等信号;慢性期患者影响学检查中血栓各信号均有所降低,MEV 检查可知,血栓静脉窦血流信号显示不佳,甚至出现消失情况,患者血栓周围存在水肿情况,或者出现静脉性梗死情况,部分出血患者各信号出现混杂情况。
CT 检查中14 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影像学表现可见急性期患者5 例,亚急性期患者7 例,慢性期患者2 例。患者静脉窦呈高密度情况,患者皮层或者深部静脉均存在高密度带征,经过增强扫描之后可见静脉窦及脑静脉存在充盈不足情况。急性期患者的影像学特点主要是索代征、三角征以及空三角征,患者实施CT 横切面扫描中可见其密度较高,另有不同程度的脑肿胀情况,多静脉存在不同程度扩张情况,静脉性梗死患者灰质出现明显强化情况,发展为多种侧支循环情况,天幕也会出现强化情况。
3 讨论
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临床表现不够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是颅内压升高,恶心呕吐、体虚乏力、记忆力降低以及视力下降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肢体瘫痪等严重情况,如未能及时确诊治疗,会造成患者死亡[3]。CT 检查是各类脑血栓疾病诊断中常用的诊断方式,但是CT 诊断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主要是对患者血液密度进行观察,但是对于脑实质的观察度较低,急性期患者密度有明显升高情况,由于诊断的判断依据具有一定局限性,很容易出现漏诊或者误诊情况[4]。脑血管造影是脑静脉窦血栓诊断中的金标准,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对受累病灶的充盈情况进行显示[5],对于窦壁状态、侧枝村换状态、血管扩张程度、血液瘀滞程度等均有效果,但是显影的时间相对较长,且在检查中需要对患者造成一定创伤,对于后期压迫致病以及先天性致病的分辨能力也较差,很难发现伴发性病变[6]。核磁共振是脑血管疾病诊断中一种全新的诊断方式,其在临床诊断应用中的优势主要是对软组的分辨率更高,成像参数及方位更加多元化,其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疾病的分期程度进行更加精细的分辨,能够通过对脑静脉中血流信号的变化情况分辨血栓的急性期和慢性期。核磁共振对于血流的敏感性比较强,不同时期的血流信号也有所不同,患者血栓的形成程度以及血栓血红蛋白分解情况均会对患者静脉中血流信号造成影响,且能够对继发性变化进行全面显示,在检查中不会读患者造成任何创伤。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影像学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核磁共振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传统CT 检查,其操作方式更加简单,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脑静脉状态,能够对患者继发性进行更加清晰的显示,核磁共振检查中磁共振静脉血管造影在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无创,操作简单方面且成像速度比较快,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脑静脉的结果状态,能够缓解常规SE 检查中存在的图像局限性的缺点,提升诊断的明确性和可靠性。患者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后需要及时采取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在核磁共振检查指导下进行溶栓治疗,手术完成后需要通过抗凝药物进行辅助治疗,完成后需要全面监测患者出血程度,以了解患者血栓再次形成几率,监察手术治疗效果。患者手术治疗之后需要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根据患者的手术及康复效果为其制定相应的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以及术后康复训练,同时做好各类并发症的预防工作。通过相应的健康教育提升患者及家属对药物使用以及护理干预的依从性,确保患者手术后营养的正常供应,降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手术效果的提升。
综上可知,核磁共振在脑静脉窦血栓患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传统CT 检查,能够清晰显示患者静脉状况,为临床诊断提供参照标准,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