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西部高等教育*
2020-03-15蒋凯
蒋 凯
(北京大学 教育学院,北京 100871)
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进程中,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西部高等教育再次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中国成立以来,西部高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西部高校在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助力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方面承担了新的重要职责。新时期再度聚焦西部高等教育,支持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对西部建设和国家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西部高等教育在我国西部大地百炼成钢,淬炼了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一批著名高校,其人才培养能力、教学科研实力和学科竞争力十分突出。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兰州大学校友荣膺两院院士、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者数量在国内高校名列前茅。兰州大学于2017年入选我国首批“双一流”建设高校,其中化学、大气科学、生态学、草学四个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并拥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和16个国家级特色专业。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以来,西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发展,教学科研质量不断提升,办学水平不断提高,为我国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随着西部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求日益迫切以及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需要,西部地区振兴高等教育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与规划布局的加持下,西部高等教育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然而,我国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首先,历史遗留问题尚未解决。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在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我国区域发展不均衡现象加剧,目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尚与东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具体到区域高等教育发展上,体现为西部高校资源较少,教师待遇偏低,教学科研条件欠佳,吸引和留用人才能力较弱。以上种种,不利于西部高校可持续发展,西部高校也难以发挥创新优势和反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造成恶性循环,阻碍了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其次,时代造成的现实挑战日益凸显。随着经济社会转型,高等教育日益为各地政府所重视,在省部共建重点高校政策措施的推进下,由于地方政府教育资源投入能力的差别,我国重点高校竞争力区域分布不均衡态势加剧,反过来又造成区域间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不平等。对西部地区来说,加大区域内高等教育的发展力度,增强自身高等教育供给能力,已经迫在眉睫。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战略高地,是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高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知识和技术支持的主力军,是满足区域内民众接受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力量,影响着地区乃至国家经济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纵观工业化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都采取了一定的区域高等教育均衡政策,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边远地区重点高校建设,以促进区域之间高等教育均衡发展。1971年起,日本政府调整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控高校发展速度和规模,通过立法和政策调整,在中等城市扩充、整备并新设国立大学,同时抑制大都市高校的扩充新设。
面对“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需要,以及高等教育发展“东高西低”的现实,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当更多地关注和支持西部高等教育。一方面,政府应当加大对西部高等教育的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力度,通过拨款扶持、转移支付等方式提高西部高校教师薪酬待遇水平,增强西部高校吸引和留用人才的能力,改善西部高校教学科研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等政策提升西部高校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西部高校教学科研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发挥西部重点高校的引领作用,推动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改革创新和率先发展。与此同时,通过省部共建方式支持西部地区“双一流”高校和其他重点高校的发展,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在师资队伍建设、学科建设、科研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必要时倾斜对待,发挥它们作为西部高校排头兵的作用,推动区域内其他高校的发展。西部省级政府应当因地制宜,引导本地高校科学定位,实现特色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双一流”高校加快发展建设,同时充分考虑 “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结合高校自身优势资源,培植特色学科,增设优质项目,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政策和资源优势,助力自身发展。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高等教育、激发多元主体参与和支持办学的背景下,还应当引导本地和外地企业、科研院所、基金会和其他机构关注和支持西部高等教育,积极贡献力量,支持西部高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