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回顾与思考*

2020-03-15陈哲夫陈端吕彭保发

高等理科教育 2020年5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主体

陈哲夫 陈端吕 彭保发

(湖南文理学院 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激增,而地方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呈现困难加剧的势态,化解应用型技术人才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成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关键。2014年4月25日,“产教融合发展战略国际论坛”2014年春季论坛在河南省驻马店市隆重开幕,论坛以地方院校的转型发展为议题,共同发布了《驻马店共识》,正式开始全方位的转型发展。近年来,诸多地方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推进深度转型。在转型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务院将“产教融合”上升为教育改革和人才开发的整体制度安排,引领地方高校专业内涵建设的转型发展,为地方高校专业建设聚集优质创新要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对推进地方高校在产教融合中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与产教融合研究回顾

产教融合是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并形成产教协同与集成转化的系统,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重点,为应用技术型大学人才培养奠定制度保障[1]。关于“产教融合”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与探索。

(一)产教融合内涵与转型发展理念

内涵发展新变化,理念转变需先行。产教融合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融入到融合的过程[2]8,也使地方高校经历了转型发展的不同层级。目前,有关高校的产教融合内涵,一是国内外大量分析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各个模式的理论研究;二是大多学者的产教融合概念等同于校企合作;三是对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扮演有很多研究,尤其是美、日、澳大利亚三国政府的职能尤为突出;四是对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政府推动企业与学校两个主体结合的政策研究颇多。在理论研究层面,大多对产教融合的提法不一,有“产教合作”“校企合作”“政校企合作”“产城融合”等多种提法。针对产教融合理论研究自2013年起才算正式开始,近两年逐渐增多,大多都集中在对其内涵、制约因素、特征的归纳,结合实例研究的较少。

(二)产教融合模式与转型发展路径

就产教融合发展模式的层次来说,较多的专家[3-5]进行了相应研究。当前发达国家产教融合的发展模式大约以企业为主导、以学校为主导、企业与学校并重三种发展模式。我国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起步晚,主要有产教融合研发模式、产教融合共建模式、项目牵引模式、人才培养与交流模式[6]。正是在不断探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与学校实际的战略发展路径中,产教融合已成为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产教融合机制与转型发展保障

产教融合的生产与教育一体化[7]133,做到规划协同、供需对接、利益共享、发展同步,迫切需要配套的机制和制度作保证。我国诸多学者对产教融合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究,提出了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协调机制、组织保障机制、人才激励机制、供求调控机制和质量评价机制[8-9]。首先,在产教融合管理制度、运行方式及评价与监控体系等方面[10],从实践中探索和完善制度创新,通过完善相关规章制度,明确产教融合合作主体间权利与义务关系,提出优化高职教育产教融合运行机制的对策措施[11],推动产教融合有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从提高产教融合组织机构的专业化着手,强化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四)产教融合实施与转型发展实践

产教融合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及教育部等多部门颁文指出,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推动各地开展转型发展试点,引导高校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促进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政策以来,地方本科院校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积极探索转型发展,开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寻求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整体而言,不论是产教融合的实践探索,还是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制度设计,地方院校仍处于较低层次的“校企合作”发展阶段。

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内涵认识

地方高校转型是基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适应区域发展需求特点与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的初衷,实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与中职、高职及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共同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地方高校向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办学体制、专业建设、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管理服务模式等多方面,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与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因此,产教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教融合包括产业与教育融合及生产与教学融合两个层次。在目标定位上,教育改革瞄准区域产业升级的前沿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在具体实施中,做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有机结合,专业教学和具体的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真正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特色发展和产业进步,顺应办学定位与区域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对接、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对接、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的需要,真正符合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助推经济、满足就业的办学宗旨[12]。

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不同。校企合作只是通过在校学生与企业的具体实践,保证校企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难以真正形成主体协同机制,无法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而产教融合是一项产教双向发力与整合的人才培养战略和主导模式,企业和高校都是发力的主体,是教育与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更紧密的结合[7]133-138。因此,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实现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必须协同行业企业,实现与区域发展良性互动,把产教融合贯穿于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三、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理念思考

地方高校全面推动转型发展,必须转变发展理念,明晰发展路径。人才培养理念的变革,为产教融合指明了方向,以共享发展的发展共同体、共赢利益的利益共同体、共同实践的实践共同体理念引领地方院校转型发展。

(一)专业与产业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发展共同体

产教融合是重构教育链与重组产业链的国家重要制度设计,贯通了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资源,是推动地方高校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机制。应突破学校封闭性的实施模式,把人才培养置于社会大系统的视野中,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布局桎梏,关注学科的最新成果和发展动态,让创新要素和资源都参与到协同创新之中,集成多主体优势资源,促进转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地方高校作为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场所,以区域产业的人才需求为依据,将产教融合推进到新高度,实施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需求对接,彰显了十分重要的区位优势,成为地方科技生产力和人才资源的重要结合点。因此,产教融合的专业与产业对接是地方高校转型专业人才培养的协同发展方向,以满足区域社会经济的人才需求。

(二)多主体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体

人才培养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存在不同的资源供需、存在不同的利益诉求,地方高校只有通过多主体的协同,向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借力”,形成合力,优势互补,才能有效地促进创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是从单主体到多主体、从利益博弈到利益共享、从普通合作到精准对接等的革命性转变,注重挖掘多主体利益诉求,寻找利益共同点,通过项目与政策引导体制机制创新,构建多主体间创新平台,增强创新意识、协同意识,为提升人才、学科和社会服务水平和能力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因此,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对接是打造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利益共同点,以提升创新能力。

(三)教学与生产对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实践共同体

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就业需求是否符合创新人才的成长规律,是人才培养的本质诉求。人才培养必须实施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适应社会需求,合理定位,突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深入生产一线,在生产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通过人才培养过程共进、基地共建、任务共担、师资共事、成果共享的范式,逐步实现运行模式、课程体系、资源集成良性互动的机制创新,可在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互动中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产教融合的教学与生产对接是地方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最佳实践路径,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问题困惑

(一)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转型对接问题

现阶段地方高校还是处于转型发展的初期阶段,关于转型专业产教融合的研究较少,富有地域性的研究不足,产教融合模式相对比较单一,合作内容不够深入、系统[13],对转型发展的内涵理解不到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院校在主动与行业、企业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改革、学生实习实训、师资交流与培训等方面合作不足[14],合作主体没有静心坐下来研究讨论、反复论证,单方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论证不彻底,出现专业定位不准确、特色缺乏、课程体系灵活性差及教学内容脱离岗位能力需求等状况。教师能力素质与时代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还远没有起到培养实用型人才、服务产业发展的作用。

(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协同机制问题

在合作机制、管理机制、反馈评价机制等产教融合机制方面还不健全或有这样那样的缺失,这些运行机制的缺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产教融合的工作效率与稳定性,尤其是对于地方高校的研究远远少于对高职院校的研究。虽然已经意识到机制不健全成为阻碍产教深层次融合的主要原因,但是地方高校在这方面的研究与实施仍然不足,还是缺乏理论的基础以及实践的经验[15-17],针对转型专业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在研究当中的实践性研究往往脱离了地方产业的需要和实际情况,没有从机制创新上与体制保障上实现产教深度融合的长效性[2]8-13。

(三)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主体利益问题

产教融合是一个双向发力、双向整合的过程,而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产教融合的多主体协同也存在实施主体的利益相关。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方高校的转型处于发展初期,产教融合起步较晚,为企业提供利益的能力有限[2]8-13,无法解决产教“两张皮”问题,所谓融合也是“虚融合”和“浅融合”而非深度融合[18],致使参与主体动力不足,仍停留在为了完成联合培养任务而寻求形式上的校企合作,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连贯[2]8-13,企业出于自身的原因对合作缺乏动力与热情,是产教融合无法深入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五、地方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中产教融合的路径思考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要素优化

产教深度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当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针对产教融合的内涵与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从教学理念、培养模式、师资建设、综合评估体系、政府保障体系、社会参与等影响要素进行分析。根据人才培养模式系统要素关系与结构特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产教融合主体参与度与融合模式以及转型专业的产教融合主体的协同要素对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影响程度,解决在专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思想观念问题、路径选择问题和资源配置问题,真正实现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实践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

(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

一个成熟、完善的“产教融合”体系,在相关组织机构健全的同时,还必须配套完善的“产教融合”机制。只有解决好产教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问题,才能保证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适应性。围绕人才培养核心,针对机制体制改革关键,分析产教融合机制与效应,注重发挥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各方积极性,将产教融合机制导入人才培养与教学改革过程中。行业企业层面,完善运行机制,加强政策协同,鼓励多主体协同产教融合。地方政府层面,开展产教融合试点,完善评价引导,进行政策引导与监督。

(三)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模式构建

根据“产教融合”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将参与主体的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培养人才的优势,研究“产教融合”影响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与特点,融合科研创新与学科交叉,调整课程体系,优化培养方案,注重本校转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之相适应的实施方案,达到模式构成匹配与整体优化,实现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大格局。只有在“产教融合”框架内,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解决发展模式问题,才能提高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转型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多主体协同与综合改革,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的催化剂。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主体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