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格局视野下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2020-03-14安菲亚 郭林如
安菲亚 郭林如
摘 要: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已逐渐成为培养和输出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而高等职业教育也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高职英语教育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使命。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通过多个会议再三强调思政工作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一门必修文化课,在思政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和传统思想政治课相辅相成,互相配合,共同进行思政教育,文章就思政教育融入英语课所遇到的难题进行分析,并就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进行探索、阐述。
关键词:课程思政;高职英语;教育教学;实施路径;文化创新
课程思政,顾名思义,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中,使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注课程思政不是对思政课程简单的补充,而是对思政课程的进一步深化,是让显性的思政课程内容在其他课程中得到隐性的贯彻和落实。各学科教师们与思政课程教师一道,密切协作,同向同行,共同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国家提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思政课在思想引领,教学育人方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这门课程是从正面显性灌输,显性育人,再加之纯理论知识点较多,稍显枯燥,不易使学生接受。而高职公共英语课不仅是一门语言课,还是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公共英语的知识性和人文性,使其具备了思政教育的职能,可被赋予和思政课相辅相成,协同配合,隐性育人,润物无声的新角色。然而,在国家高度重视,大力推进的当下,许多高校的“课程思政”项目遇到了许多难题,亟待解决。
一、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课程思政” 推进中所遇的难题及原因
1.教育教学取向存在功利性因素
当下,受到社会上浮躁、物质、功利等风气的影响,高校学子在英语科目的学习中也夹杂着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学习英语的动机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为了专升本、考研等升学所需,二是工作所需,三是出国考雅思、托福等过语言关所需。学生们把英语学科更多地当成工具, 注重的只是考试成绩和听力、口语等实用技巧,而对文化等领域并不关心,对语言学习中的“思政” 元素更觉得可有可无,认为所谓的“课程思政”导入是本末倒置,浪费时间。学生功利心太强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推进的困难之一。
2.教学的关注重点有所偏颇
由于当前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更多地关注分数,关注成绩,关注学生满意度,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唯成绩论,唯大纲论,唯教材论,把更多地时间用于提高学生的知识点掌握上,在导入等环节的设计上更多地是单纯关注是否能够迎合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习英语的兴趣等,未能关注到大学英语的“人文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教师教学的关注点有所偏颇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未能落实的主要原因之一。
3.英语教师缺乏将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实践和方法
过去很多英语教师认为英语课,除了英语理论知识的教授之外,只需要灌输西方文化即可,不需要加入中国元素,加入中国思政元素会影响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今, 英语教师的思想观念有所改变,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思政教学策略比较老套陈旧,缺乏吸引学生的教学方法和实践经验。
4.教材编写忽视思政、忽视中国元素
教材是教学和学习的源头和根本,也是教育教学的导向,在进行教材编写时我们要注重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重视中国元素,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中去,以中西方文化、制度对比的方式,结合知识点和知识面,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想引领的元素,做好价值导向,做到知识与教育相统一,切不可顾此失彼,也不能本末倒置。
二、探析高职院校英语课程思政实施的有效路径
1.做好顶层设计,重视高职英语教材的编写
对英语教材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将英语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机结合,部分英语教学的内容应当寻找与思政教育素材的契合点,并进行对比发酵,如在编撰英语文化的过程中,可有意识地将西方文化与中方文化进行对比,不仅可以使学生们掌握欧美国家的风俗人情,还可通过本段的学习,使学生们更深刻的了解五千年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名胜古迹、奥运会、跨海大桥、载人航天、通讯科技、扶贫民生等方面进行设计,从而能够通过中西方之间的对比,使学生们了解到中国近年来的成就和制度优越性,增强学生们的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根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而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内容来编撰英语教材,从而在英语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将立德树人等理念融入每个学生的心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地三观,达到课程思政的目标。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趣味性
适当地改进课程思政在英语课堂中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思政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结合英语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对教学方法进行有效创新,通过线上、线下,教学软件,多媒体,PPT,观看课外视频、图片,设计互动、游戏、抢答、积分兑奖、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们在英语课堂上的积极性,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从而顺利完成课堂思政的教学任务。例如,教师在讲解奥运会话题的相关课程时,可以通过先组织学生们观看各国申奥宣传片,之后讲解申奥时出现的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单词、句型,随后把班内学生分为参与竞选奥运会举办权的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代表一个候选国,利用超星学习通软件的抢答功能,通过使用所讲单词和句子竞选奥运会举办权的方法,激发同学们的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参与度。随后,教师把此课引申到2008北京奥运会的申办--准备--成功举办--取得辉煌成绩上,不仅使同学们掌握到了相关的英语知识和西方举办奥运会的人文历史,还最终通过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达到了较好的思政育人效果。
3.优化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评价是指导性的,英语课程评价既要注重结果评价,也要注重过程评价。结果评价是指通过检验、考核,以客观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评价方法。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回答问题等与课程有关的教学活动形式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的、定量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评价,我们应该综合这两个结果,给出一个合理地、系统的、全面的评价。此外,将公共英语课程教学评价、学习效果评价从单一维度向人文素质、职业胜任力、社会责任感等多维度延伸,特别是要在课程评价体系、教师课堂竞赛的评分标准中设置人文内涵评价指标,系统地引导英语教师挖掘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点,同时也将细化对英语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和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测量。
4.加强高职英语教师思政能力培训
大多数英语教师虽然具备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与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却对中西方不同的人文素养缺乏深入了解,且由于在求学阶段国家对英语课的课程思政没有过多地涉及,故自身思维模式偏“西化”。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通过多种渠道提高英语老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增强英语教师推进课程思政的意识,指导实施课程思政的方法,把英语课程思政通过教师层面做优、落实,让英语教师切实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
结语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思政实践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断丰富和扩展该课程的思想政治实践策略,形成系统性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模式,真正实现铸魂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会议上的讲话》 《 人民日报 》( 2016年12月09日 01 版)
[2]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
[3]李锦媛.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探析[J].才智,20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