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新时代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思考
2020-03-14张纯森
张纯森
摘 要:本课题遵循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的辩证法则,立足沙县本土,探索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文化人才资源;整合;民间文艺团体;经费投入
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的两辆马车,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早已是民众耳熟能详的基本常识。在精神文明建设的系统工程中,文化建设是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以来,我国新农村建设成为热门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作为全国文明城市,沙县在整合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推进乡村文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很多经验值得总结。
一、具体做法与成效
1.硬件很“硬”
文化建设的“硬件”是指文化建设的基础性设施,这些设施既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保障,也是进行文化人才资源整合、使其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必要条件。2011年以来,沙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积极推进“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深度打造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广播村村响、电视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完成了10个乡镇文化站、2个街道文化站、8个社区文化活动室、137个行政村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沙县青州镇的涌溪、澄江楼等水电站库区移民村还建造了现代化的综合性文化楼。全县乡镇(街道)文化站达标率100%,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覆盖率100%,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全覆盖。
2.队伍很“旺”
沙县拥有一支数量庞大、朝气蓬勃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
(1)配上“火车头”
截至2018年,沙县各乡镇(街道)均配备3名以上文化专干,1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在岗服务人员共36人,村文化协管员171人,每村(社区)1名文化管理员(政府补助)。乡镇文化专干和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的建立,如同替火车配上车头,确保“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这列火车能够在轨道上顺利运行。
(2)建好“资源库”
调研得知,沙县12个乡镇(街道)文化站都建有人才资源库,将当地文化人才的个人信息登记造册,存入电脑,大大加强了对人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例如,沙县湖源乡在乡文化站登记的本地文化能人就达18人,人才类型包括戏曲、乐器、山歌、织染等9个行当。郑湖乡6000多人口,人才比率0.3%。
(3)广募“志愿兵”
长期以来,文化志愿者一直是公共文化活动中的生力军,沙县的文化志愿者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涌现出周建波、罗维桂、徐彩娟、万莉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优秀文化志愿者,为沙县的公共文化建设做出了贡献。由此可见,乡镇(街道)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已经成为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的重要途径。
(4)扶植文艺团体
民间文艺团体是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的又一个重要载体,具有较大的凝聚力。目前,沙县的民间文艺团体200多个,广场舞队、腰鼓队、合唱团、柔力球队……遍布乡镇(街道),成为乡村文化人才最佳的栖息地。沙县各级政府历来重视民间文艺团体的建设,不仅政策上鼓励,而且在艺术指导、培训等方面大力支持,有效促进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5)培训文艺骨干
①2015年,沙县出台《沙县“送、种、养”文化惠民工程实施方案》,在全县乡村开展“送、种、养”文化惠民活动。经过三年的实践,沙县的农村文化建设焕然一新。12个乡镇街道不仅涌现出一大批乡村文化人才,还打造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送、种、养”文化惠民工程在帮助乡镇(街道)培训文艺骨干方面颇为独特,具体做法是:建立文化辅导员制度,择优选聘文化辅导员,定期包片对乡镇(街道)文艺骨干进行中国百姓健康舞、民乐演奏、合唱指挥、民间剪纸、越剧等培训;建立村级文化管理员与文化志愿者相结合制度,鼓励和引导大专院校学生、离退休文化工作者以及其他热心文化公益事业人士作为文化管理员或文化志愿者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沙县文化馆、沙县老体协为基地,全方位培训乡村文艺骨干。仅2016年一年,“送、种、養”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文艺培训500次以上,培训乡村文艺骨干1000多名。
②鼓励文化志愿者下乡办班,帮助乡镇(街道)培训文艺骨干。2015年10月——2016年4月,著名剪纸艺术家、国家级优秀文化志愿者周建波老师前往大洛镇办培训班,免费为当地文艺骨干传授刺绣和剪纸技艺,受到大洛镇群众的欢迎。
(6)建立特殊文化人才管理机制,对特殊文化人才进行特殊照顾。在这一制度的指导下,沙县富口镇盖竹村小腔戏传承人邓建华、沙县夏茂镇玉石传统雕刻技艺传承人张述章夫妇、沙县夏茂镇红边茶制作技艺传承人林忠平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当地政府的重视与扶持。
3.平台“很多”
整合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的终极目标就是引导和组织乡村化人才参加乡村文化活动,用自己的才能服务新农村建设。因此,为乡村文化人才搭建展示平台就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之一。沙县文化主管部门和乡镇(街道)在这方面大胆探索,为乡村文化人才打造了形式多样的展示平台,成效有目共睹。
(1)“半台戏”下乡
“半台戏”农村文艺巡演肇始于2014年,在沙县影响很大。“半台戏”下乡是沙县乡村文化建设勇于创新的硕果,其特点是一台节目由县文化部门和乡镇(街道)各承担一半,坚持用老百姓身边的素材创作接地气的文艺节目,同时邀请县共建单位参与,每年确定一个主题。四年多来,“半台戏”农村文艺巡演共举办90多场,创作节目70多个,参加演出人员4000多人次,数万名村民受益。
(2)一年一度的沙县农村文艺汇演和民俗展演踩街是沙县乡村文化人才展示才艺的又一个重要平台。这些活动的举办,集中展示了乡村文化的成果与魅力,同时也使乡村文化人才得到了较好的锻炼,为乡村文化人才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4. 经费投入情况
沙县12个乡镇(街道)在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与利用方面都有一定数量的经费投入,经费来源包括政府财政拨款、民间集资、企业赞助等多种途径。
文化活动经费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的进行,使乡村文化建设驶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存在问题
1.公共文化建设体制仍然存在制约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更为高效进行的瓶颈。比如,基层文化单位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改革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文化投资融资体系建设不够完善,文化激励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不够到位,参加活动人员的误工补贴(含授课费)不好发放等。
2 .基层高端文化人才缺乏,文化人才队伍总体水平不高。
具体说来,乡村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严重,专业人员较少,乡镇(街道)文化站存在“专职不专用、专用不专业”的现象,青年文艺队伍建立困难。同时受小吃业的影响,常年留在本地的乡村文化人才较少,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受到一定的限制。
3.基层文化投入明显不足,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机制不完善,经费来源渠道不多。
三、对策建议
1.加大文化活动经费投入力度,完善文化活动经费投入机制,拓宽文化活动经费的来源,多渠道多层次地解决文化活动经费问题,确保乡村文化人才的有效整合。
2.优化人员队伍结构,按照常住人口总量和服务功能定位,重新核定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编制,按文化站的编制招人,改变乡镇(街道)文化站人员“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尴尬局面。切实保证乡镇(街道)文化站的人员编制,确保专人专职专用,严禁随意占用文化站编制和挪用文化站人员。提高文化服务人员的待遇,为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整合打造一支强大的领导队伍。
3.制定乡村人才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乡村文化骨干到艺术院校、文化团体参观学习。建立村校共建机制,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培养乡村文艺人才。进一步做好文化志愿者的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文化志愿者活动,健全文化指导员制度,全方位的整合乡村文化人才資源。
参考文献:
[1]廖泉文.《人力资源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刘鹏.《大学生村官的自主学习和培养》.河北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