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从肝调治慢性泄泻

2020-03-04何大雪

广西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肝木风药运化

何大雪

(安阳市中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泄泻是中医内科常见病之一,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质稀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的病症。久泻乃泄泻之久者,习称慢性泄泻。久泻以病程长、难痊愈、易复发为特点,其病因病机较复杂,受情志等因素影响较大,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很大不便,相对难治。慢性泄泻在临床上多从脾肾两脏的病机论治,肝气失调导致的慢性泄泻为数不少,但常易被忽略。然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治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

1 慢性泄泻与肝的关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春伤于风,夏生飧泄。”[1]13推其致病之因,为风邪致泄(泻)。论其发病之由,则由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条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泄泻。《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1]8因春季感受风邪,春气不生,风木之邪留连既久,木气克土,至夏季则夏气不长,则水谷不化而为洞泄。此即伏气之为病也。《素问·气交变大论篇》云:“岁木太过,风气流行,脾土受邪。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1]188当岁木之气太过时,就会风气流行,脾土受到侵害,患者多出现飧泄,饮食减少,肢体沉重,烦闷,肠鸣,腹胀满等症状,这是由于木气太过的原因。以上论述都说明肝风可导致泄泻的发生。

肝主疏泄,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则为肝失疏泄。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多因情志抑郁,郁怒伤肝而致;二为肝气亢逆,疏泄太过,多因暴怒伤肝或气郁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但无论是哪种原因所致的肝失疏泄,最终都会导致肝旺。

脾气以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胃的运化功能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若忧思恼怒,使肝失疏泄,木郁不达,肝气横逆乘脾,脾胃受制,运化失常,而成泄泻;或忧思伤脾,而致土虚木贼亦可致泄,或素有脾虚湿胜,或逢怒时进食,更易成泄。如《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盖以肝木克土,脾气受伤而然。”[2]也说明肝主疏泄的功能失调,则情志失调,肝郁乘脾,发为泄泻。

此外儿科的慢性泄泻也与肝有着紧密的联系。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情志的自调性不及成人,即使是婴幼儿,少有情志失调,肝的正常功能状态也常常受到体内环境因素的影响,郁怒伤肝,往往易使肝脏功能失调而产生病理变化。诸多致病因素引起脏腑生克制化动态平衡的失常,其表现在肝与脾功能失调方面尤易多见。若肝失疏泄就会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出现泄泻等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且泄泻日久,就会耗伤津液,导致肝阴不足。

由此可见,不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从肝来论治慢性泄泻。

2 从肝调治慢性泄泻

肝失疏泄是导致慢性泄泻发生的重要因素,而肝旺是肝气失调致泻病理变化的核心所在,故调肝治泻的立法宗旨,就在于平抑肝旺以达肝脾调和的目的。临床上可以抑肝扶脾为总的治疗原则,再根据主次,病情的偏重,分而治之。如偏重于脾虚,因脾胃虚弱,肝木乘土,则可侧重健脾益气;如偏重于肝郁,因肝木太过,脾土受制,则可侧重疏肝解郁。若泄泻日久,肝阴亏虚,还可用柔肝养阴法来治疗。若肝郁日久,气滞较重,可入里化热,形成虚实夹杂的证候,此时可用疏肝清热法来治疗。

2.1 抑肝扶脾法 抑肝扶脾法是运用于脾虚肝旺、运化失调所致的慢性泄泻。《医方考》中言肝所致慢性泄泻的病机为:“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泄。”[3]故肝所致慢性泄泻以痛而欲泻,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等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多由脾胃本虚,或外感六淫、内伤饮食日久致脾虚运化失司,再加上情志失调,肝失疏泄,肝木相对旺盛导致脾胃气虚,脏腑功能紊乱,气机升降失调,引起清阳下陷,导致慢性泄泻,治疗当抑肝扶脾,且在抑肝等治法基础上酌情配用风药。《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云:“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升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泄,肠澼不一而起矣。”[4]胆附于肝而属木,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胃的气机升降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宝命全形论》指出:“土得木而达。”[1]21脾为阴土,全赖肝木的条达疏泄及升发作用,脾土方能健运生化。风药应肝性之调达,同气相求,以其升发作用启发肝的春升作用,可入肝经而助升发疏泄。故在治疗肝木有余横逆乘脾土所致的慢性泄泻时,可加入风药,方用痛泻要方加减来治疗,药用白术健脾燥湿,甘温益脾胃之阳气,苦温燥脾胃之寒湿;白芍养血柔肝,缓急止痛,肝柔脾不受乘而痛除,且能泻肝之急;防风性味辛、甘、微温,归肝入脾,且祛风祛湿,舒达肝气,升发清阳之功;陈皮理气和中。诸药合用,则相得益彰,共同达到止泻的目的。

2.1.1 偏脾虚证 症见:便溏薄,泄泻时作时止,腹痛即泻,泻后痛缓,完谷不化,食少纳呆,腹胀腹痛,神疲倦怠,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细而弱。方加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以健脾益气而止泻。

病例1患者,男,60 岁,2017 年10 月2 日初诊。主诉:少腹隐痛,大便溏泄2年。2015年6月经查确诊为“病毒性肠炎”,给予对症治疗,效差。现症见:少腹隐痛,大便溏泄,胸腹胀闷,肠中漉漉有声,面晦消瘦,神疲倦怠,里急后重,肛门有下坠感,腹痛多与肠鸣脘胀同时出现,其痛便后即减,舌质淡而根部覆白厚腻苔,脉虚滑无力。治以健脾益气、化湿止泻为法。给予补中益气汤合痛泻要方加减治疗。药用: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0 g,当归10 g,陈皮6 g,升麻6 g,柴胡12 g,白芍10 g,防风6 g,炙甘草15 g,生姜9 片,大枣6 枚。5 剂,每日1 剂,水煎分2 次服。药后诸症减轻,守方治疗。又服用4剂后,患者少腹隐痛,肛门下坠感已消失,大便基本成形。

按:患者之所以病延2 年之久,因其年高体弱,脾土本已虚衰,升举无力,又见患者面晦消瘦,神疲倦怠,肛门有下坠感,足证明脾胃虚衰。脾主化湿,主升举,今脾气虚衰,运化失职,肝木乘土,致使精微失而下渗,何能转津布液于周身,津液凝聚,不通则痛,故腹痛。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升麻、柴胡协同人参、黄芪升举清阳;防风散肝舒脾;白芍敛阴疏肝,缓急止痛;生姜温中止泻;大枣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纵观全方,一则补气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症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症自复其位;再加疏肝敛阴之品,则诸症痊愈。

2.1.2 偏肝郁证 症见:腹泻稀水,每日数次,伴肠鸣少腹胀痛,泻后觉舒,胁肋隐痛,绵绵不已,遇劳或情绪紧张而加重,女性可见经期泄泻不止,舌苔薄白,脉弦。方加用逍遥散加减治疗,以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病例2患者,女,30 岁,2011 年12 月9 日初诊。主诉:经行泄泻3 年。患者每于经前1 天开始,经止泻止,曾求诊数医,或从脾入手,或从肾论治,效皆不佳。现症见:经行2天,腹泻稀水夹少量黏液,每日三四次,伴肠鸣少腹胀痛,泻后觉舒,经色紫暗,量或多或少,行而不畅,烦躁易怒,肢倦乏力,食少,舌苔薄白,脉弦而虚。证属肝郁脾虚证。治以疏肝健脾止泻为法,给予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药用:醋柴胡10 g,白芍、茯苓、焦白术、炒防风、益母草各15 g,陈皮、香附各10 g,干姜5 g,焦三仙各20 g。5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患者服药后腹泻渐止,饮食增加。嘱下次月经前服上方7剂,连服3个月后,经期泄泻未作,经行亦畅。

按:该患者经行泄泻,辨属木郁土虚、虚中夹实之证,治疗当疏肝健脾。方用醋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泻肝;茯苓、焦白术燥湿健脾和中;炒防风散肝舒脾,升补脾土之清气而止溏泻;益母草活血调经且兼利水;陈皮、香附理气醒脾;干姜不仅辛温助阳,且是化饮之佳品;焦三仙消食和中以健脾胃。临证治疗当需注意,虽见木郁,亦不可疏肝太甚,因疏肝药多香燥,多用久服易灼伤津液。虽有脾虚,亦不可一味补气健脾,因补气之品,对疏肝有碍。治当疏而不燥,补而不腻,使其气机调达,脾健胃和,泄泻方愈。

2.2 柔肝养阴法 柔肝养阴法运用于久泻或泄泻失治致脾胃虚弱、肝阴不足所致之泄泻。临床可见大便色青黄,质稀如水,便次多,形瘦体弱,面色青黄,寐不安等症状,可用人参乌梅汤加减来治疗,以柔肝养阴、补脾培元而止泻。本证小儿多见。

病例3患儿,女,3岁2个月,2015年8月18日初诊。患儿大便溏泻已久,多方治疗无效,现症见:大便色黄或青,质稀如水,形瘦体弱,面色微青,寐不安,自诉腹痛,精神欠佳,口唇干燥。治以养阴柔肝、健脾益气为法。给予人参乌梅汤加减来治疗。药用:党参5 g,莲子(炒)4 g,炙甘草3 g,乌梅5 g,木瓜4 g,山药5 g,白芍5 g,五味子5 g,钩藤4 g,茯苓4 g,白术(炒)5 g,薏苡仁4 g。5 剂,每日1 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减轻,按原方再服3剂,泄泻自止。

按: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情志的自调性不及成人,郁怒伤肝,往往易使肝脏功能失调而产生病理变化。小儿泄泻日久,津液亏少,就会导致肝阴不足,而出现面色青等阴虚风动的症状。方用党参健脾益气生津;莲子补脾止泻,养血安神;炙甘草健脾益气,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山药益气养阴;白术健脾益气止泻;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乌梅酸甘敛阴生津,且能涩肠止泻;木瓜和胃化湿;茯苓健脾利湿宁心;薏苡仁健脾利湿;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钩藤息风止痉。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酸甘敛阴之效,则泄泻自止。

2.3 疏肝清热法 气滞泄泻,治当疏肝清热。人体排便正常与否,与体内气机的畅达关系密切,若肝失疏泄,气机不畅,常影响肾司二便和大肠传导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导致大便排泄的失常。临床症见:每于下腹痛时,大便就自行排出,一天滑脱数次,无法自禁,大便稀溏,且有黏液,烦躁易怒,胸胁胀闷,时有嗳气,或伴口干,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方用四逆散合白头翁汤加减,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

病例4患者,男,65 岁。2016 年6 月25 日初诊。主诉:大便稀溏且失禁1月余。患者每于下腹痛时,大便就自行排出,或一有便意,也随即排便,一天滑脱数次,无法自禁。大便稀溏,且有黏液。近月来曾多方求治,前医多以涩肠固脱剂未能见效。患者精神抑郁,胸胁胀闷,时有嗳气,脉弦数,舌质稍红苔白。证属肝失条达、热蕴肠道证。治以疏肝理气、清热解毒为法,方用四逆散合白头翁汤加减。药用:柴胡6 g,白芍10 g,枳壳6 g,葛根6 g,白头翁6 g,秦皮9 g,黄柏5 g,黄连5 g,木香5 g,山药15 g,甘草3 g。4 剂,每日1 剂,水煎服。

6月30日二诊:患者喜形于色,告诉前方服第1剂后大便就稍能自禁,又服3 剂后,大便已基本恢复正常,每日排便1 次,下腹部疼痛亦除。前方获显效,为巩固疗效,仍按原方再服4剂,以收全功。

按:患者出现大便溏泻失禁之证,但因其出现精神抑郁、嗳气、脉弦的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的证候特点,所以应从肝论治,治以疏理肝气,用四逆散条畅气机,因枳实破气作用强,患者年事已高,又有脾气亏虚,气虚则固涩无权,升举无力,中气下陷,从而出现大便滑脱,无法自禁的症状,故用枳壳易枳实,且用柴胡、葛根升发脾胃清阳之气;因有热蕴肠道的兼证,故佐以白头翁汤清肠道热毒;加山药补益脾肾;木香行气,宣滞止痛。因其方证对症,故服后即取效。

3 讨论与体会

3.1 肝气失调是慢性泄泻的重要病机 慢性泄泻的证候每多虚实夹杂,寒热交错。《幼幼集成·泄泻证治》指出:“夫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5]因此,脾胃失调,脾气虚弱,水谷精微运化失职,是泄泻的主因。然而影响脾胃运化功能的原因不一,或食滞内停,或外邪侵袭,湿邪内阻,或情志失调,木强乘土,或命门火衰,不能暖土。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的病机。慢性泄泻在临床上多从脾肾两脏论治,肝气失调导致的慢性泄泻为数不少,但常易被忽略。然由于脾肾与肝的关系密切,故治疗慢性泄泻时,应顾及肝木,根据病情配合使用疏肝、抑肝、敛肝等治法,常能取得较好疗效。患者临床每表现为时有胸胁胀闷,嗳气少食,每因恼怒、紧张等情绪波动而致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缓,肠鸣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等症,辨证当责之于肝脾不调。盖木失条达,横逆乘脾,则气机失调;脾失健运,清气不升,故痛泄并作。因此,慢性泄泻的辨证,重在脾虚,而勿忘肝实,凡属肝脾不协调者,治疗必须着眼于抑肝扶脾。同时,可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分别采取健脾益气、疏肝解郁、柔肝养阴及疏肝清热等法,以及再加用风药,则慢性泄泻的治疗可取得不错的效果。此法对于慢性肠炎、肠吸收功能紊乱、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肠结核等以泄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均可参照本病来辨证治疗。

成人和小儿在慢性泄泻的治疗上大同小异,但应注意小儿脏腑娇嫩,具有“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且小儿患病后发病容易,传遍迅速,因此,泄泻日久,耗伤津液,容易导致肝阴不足,而致阴虚风动。因此,在治疗此种慢性泄泻时要加用钩藤、天麻等平肝熄风的药物。

3.2 风药为治疗慢性泄泻的要药 所谓风药,一则取义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1]50的说法;二则因为此类药物味辛气薄,其性走散,可起到醒脾散滞、疏肝解郁之效。简言之,风药是指一类气味辛薄,药性升浮,具有发散、升发、向上、向外之特性的药物,如升麻、柴胡、羌活、独活、葛根、防风、藁本等药物。此类药物有扶正祛邪、升阳举陷、疏肝解郁、发散郁火、调理气机、散化内外湿邪的作用。

肝为刚脏,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冲和条达之能。肝气升发,具有向上升动和向外发散以调畅气机的生理特性,通于春气,五气属风。而“木曰曲直”,“曲”,屈也;“直”,伸也。曲直,是指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柔和、能屈能伸的特性,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6]。所以肝为风木之脏。

中医在研究事物时,常采用取象比类法,由此可见,风药和肝都同属于木,风药在五脏可归属于肝经。因此,风药具有舒发条达下焦肝肾阳气的作用。且风药多燥,燥可胜湿,故曰“风药能胜湿”,取其燥湿升清,鼓舞脾胃之气,则泄泻自止。因此从肝来论治慢性泄泻,风药是一种值得考虑的选择。

猜你喜欢

肝木风药运化
蛇年生人初之气运气养生
东垣倡风药在脾胃病中的运用溯源
鼠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蛇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狗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基于“开玄府,通络脉”理论探讨风药泄浊化瘀在痛风性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风药在中医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蠢子医》运用风药特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