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阮诗玮教授运用正邪辨证法治验拾遗

2020-03-04

广西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尿素氮肌酐尿蛋白

周 楚

(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指导 阮诗玮

阮诗玮教授为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临证三十多年,探索形成了“以病理(机)为基础、以证候为先导,根据体质之不同、时令之变化、运气之顺逆,辨病与辨证中西医结合”的肾脏病多维周期诊疗体系,临证主张“六看”:天、地、时、人、病、症,综合运用三焦、四层、六经、脏腑、正邪辨证等法,了解疾病的动态演变及病机转化的诊疗思路。阮师在临床治疗中十分重视运用正邪辨证法,今将其治疗经验整理并介绍如下。

1 正邪辨证法

正邪辨证[1],包括正气辨证和邪气辨证两方面,以了解正气的虚实、体质的寒热;分析邪气盛衰,性质归属,病情轻重,由此达到估计病性发展趋势和权衡用药的分量。

正气辨证,为辨患者正气虚实及体质强弱、寒热,如迟冷质多虚寒、倦㿠质多气虚、腻滞质多痰湿、晦涩质多血瘀、燥红质多阴虚内热;邪气辨证[2]主要辨清外感及内生病理产物,外感包括六淫乖戾邪气,内生病理产物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火郁、寒湿、湿热、浊毒、宿食内积等。张景岳在“二纲六变”辨证法中提出:“阴阳既明,则表与里对,虚与实对,寒与热对。明此六变,明此阴阳,则天下之病,固不能出此八者。”阮师发挥其思维,提出“二纲六目”,以阴阳为“纲”,表里、寒热、虚实为“目”,纲举则目张。以阴阳划分疾病的类别,用表里指出病变的部位深浅,辨寒热是明析邪气的性质,分虚实是判定邪正的盛衰消长。全程把握病因、病邪、病性、病位、病势,详细勾画出病症的具体特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辨证模式。阴阳不足是最高概括,也作为辨证的基本手段而融贯于辨证过程之始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言“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阴阳为医道之纲领,故治病首辨阴阳,“二纲”统领“六目”,也作为辨证的基本手段而融贯于辨证过程之始终。“六目”之间互相渗透,密切联系,表里之中涉及到辨寒热虚实之变化;探虚实之间也有寒热表里之不同;阴阳与“六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颇为合理且实用的辨证体系。

临床诊疗中运用四诊及现代医学相关检查,收集疾病的所有证候及体征以判别正邪气的进退之势,得出正邪俱盛,或正盛邪怯,或正虚邪退,或邪盛正虚,抑或正虚邪恋的病理状态,方能确定是七分补益三分祛邪或攻补各半,以知扶正祛邪之主次。

2 验案举隅

2.1 肾阳虚衰二仙效 患者,女,48 岁,2017 年5 月6日来诊,诉20 余年前无明显诱因体检发现尿检异常(尿蛋白:3+,隐血:2+),就诊于某省级三甲医院,行肾活检诊断为“IgA 肾病”,20 年来间断就诊于某省级中医院,予口服中药治疗(具体不详),治疗期间尿蛋白波动于微量至3+,隐血1+~3+,24 h 尿蛋白最高达1.35 g/24 h。刻下:反复腹泻2 个月余,大便日行2 次,完谷不化,尿频,疲乏,四肢及腰以下冷甚,时有潮热汗出,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2017年5月6日尿常规检查提示:蛋白质:2+,隐血:3+,红细胞:285.6 个/µl,红细胞:51.4 个/HP,24 h 尿蛋白:1 g/24 h。中医诊断:泄泻,辨为肾阳虚衰,精微不固证。方予二仙汤加减,药用:仙茅10 g,淫羊藿10 g,巴戟天6 g,当归6 g,知母6 g,黄柏6 g,补骨脂6 g,草果6 g,乌梅6 g,野麻草15 g,覆盆子15 g,甘草3 g。14 剂,每日1 剂。5 月21日二诊:诉腹泻止,大便成形,疲乏、怕冷改善,守方减草果增黄芪15 g 续服。复查尿常规:蛋白质:1+,隐血:3+,红细胞:241.2 个/µl,红细胞:42.1 个/HP,半年后门诊随访,复查尿蛋白阴性,隐血较前改善为微量,24 h尿蛋白定量为0.110 g/d。

按语:患者患慢性肾脏病日久,症见腹泻2 个月,当属中医学“泄泻”范畴。患者为中年妇女,肾气渐衰,加上久病耗伤正气等因素,肾阴不足,虚火妄动,症见时有潮热汗出、尿血;阴损及阳,肾阳渐虚而失气化温煦作用,故见完谷不化、尿频、四肢及腰以下冷甚。结合正邪辨证,患者邪盛正虚,体质为腻滞质与迟冷质杂夹,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属脾与肾,辨为肾阳虚衰,精微不固证。采用攻补各半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及张介宾强调的阴阳双补论“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处方予二仙汤加减治疗,方中仙茅、淫羊藿、巴戟天温肾阳兼化内湿,当归补血调冲任,黄柏、知母泻火以防邪热耗伤肾阴,补骨脂、覆盆子补肾填精、固涩止泻,草果、乌梅、野麻草化湿止泻,诸药共奏温肾阳、补肾精、泻伏火、调冲任之效,肾气得补,泄泻得止,精微自固。

2.2 外寒内热六和疗 患者,女,58 岁,2018 年5 月26 日初诊。2 年前体检发现血肌酐:119µmol/L,无明显不适,未予重视,未系统诊治。现血肌酐升高至223.8 µmol/L。刻下:晨起眼睑浮肿,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色黄泡沫多,晨起喷嚏、清涕频频,偶发恶心欲呕,无腹痛腹泻,大便质稀不成形,日行1 次,口干苦,纳可寐安,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7年,肾功能:肌酐223.8µmol/L,尿酸574.6µmol/L,尿素氮16.93µmol/L,GFR 20.0 ml/min。中医诊断:湿温病——外感寒湿,湿热内蕴型。予六和汤加减,药用:藿香6 g,香薷6 g,厚朴6 g,白扁豆15 g,滑石12 g,甘草3 g,薄荷6 g,竹茹6 g,姜半夏6 g,陈皮6 g,茯苓15 g,六月雪15 g,大黄3 g(后下)。21 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饭后分服。6月19日二诊:患者诉双下肢轻度浮肿消除,大便成形,每日1 次。复查肾功能:肌酐176.2 µmol/L,尿酸428.6 µmol/L,尿素氮12.84 µmol/L,GFR 26.6 ml/min。予守原方续服,1 年后患者门诊来诉,肾功能已转至正常。

按语:时值小满节气,患者外感寒湿,症见晨起喷嚏、清涕频频,眼睑浮肿;中焦气机郁滞,故见恶心欲呕;湿性重浊黏腻,症见排便不爽、便溏;内外相引,酿湿生热,流窜三焦,见口干苦、小便色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之象。结合正邪辨证,患者邪盛正未虚,病位属脾胃,体质属腻滞质,阮师采用外散寒湿,内清湿热之法,处以六和汤加减。方中藿香、香薷、薄荷辛香外化寒湿;厚朴、陈皮、煮半夏三药相配,苦温与辛温并用,辛开苦降,燥湿行气,疏通气机;白扁豆、茯苓、滑石、生甘草、竹茹相配,渗利湿热;六月雪配合生大黄,清热利湿,通腑解毒。

2.3 滋肾通关癃闭调 患者,男,76 岁,2018 年7 月28 日来诊,患者诉7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量减少,查泌尿系彩超提示:前列腺增大(5 cm×6 cm);未予重视,未系统诊治。3 年前出现排尿不畅,查血肌酐为536µmol/L,就诊某三甲医院,予“前列腺切除术”,术后间断配合针灸治疗血肌酐下降至225 µmol/L。刻下:小便排出通畅,尿量少,泡沫多,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口不干苦,夜尿3~4 次,大便通畅,舌红苔黄腻,脉弦细。辅助检查肾功能:尿素氮10.62 mmol/L,血肌酐225µmol/L,尿酸387.8 mmol/L,GFR 24.7 ml/min。中医诊断:癃闭病,辨为热蕴膀胱,气阴耗伤型。予滋肾丸加减,药用:桂枝10 g,知母10 g,黄柏10 g,车前子15 g,通草3 g,甘草3 g,太子参30 g,石斛15 g,山茱萸15 g,肉苁蓉15 g,六月雪15 g,酒大黄6 g。21 剂,每日1 剂。二诊:患者诉小便量增多,疲乏、腰酸较前改善,守方加黄芪15 g 续服。半年后门诊随访,复查肾功能:尿素氮7.46 mmol/L,血肌酐109µmol/L,尿酸354 mmol/L,GFR 36.5 ml/min。

按语:患者为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状态,现症见尿量减少,当属中医学“癃闭”范畴。患者年逾七旬,脾肾已亏,元气不足,症见疲倦乏力,腰膝酸软;气失固摄,精微下注,见小便泡沫多,夜尿频多;气阴不足,虚热内生,热蕴膀胱,窍闭不通,故见尿量少;脾虚失运,湿热内生,故见苔黄腻,脉弦细。结合正邪辨证,患者邪盛正虚,体质为腻滞质与倦㿠质杂夹,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属膀胱与肾,辨为热蕴膀胱,气阴耗伤证。采用攻补各半法,予滋肾丸加减治疗,滋肾清热,化气通关。阮师化滋肾丸中肉桂为桂枝取其通血脉之功;促通草、车前子利水通淋,加强通关走窍之效;重用太子参、石斛益气清热养阴;加入山茱萸、肉苁蓉以增滋肾通关之效。酌加六月雪、酒大黄清热通腑降浊,药后症缓,考虑其患病日久,加黄芪培补后天之本。

2.4 济生肾气水肿消 患者,男,44 岁,2018 年9 月22 日就诊,患者1 年前无明显诱因体检发现血肌酐:350 µmol/L,尿蛋白:2+。7 月前复查血肌酐升高至470 µmol/L,尿素氮24.41 mmol/L,GFR 9.6 ml/min,就诊于某三甲医院,诊断为“慢性肾功能不全5期”,予降压降糖、抗血栓抗凝、改善循环等治疗,效果不显,现血肌酐升高至843.0 µmol/L。刻下:神疲乏力,腰酸,双下肢轻度浮肿,小便泡沫多,夜尿4~5 次,舌淡白苔薄黄,脉沉。既往史:高血压病史11 年,糖尿病病史2年。辅助检查肾功能:尿素氮39.79 mmol/L,血肌酐843.0 µmol/L,尿酸480.5 mmol/L;血常规:血红蛋白78 g/L;尿常规:尿蛋白:2+,隐血:1+。中医诊断:虚劳病,辨证为脾肾气阴两虚证,予参芪地黄汤加减。药用:生黄芪15 g,太子参15 g,生地黄15 g,山茱萸15 g,山药30 g,桑寄生15 g,车前子15 g(布包),牛膝15 g,枸杞子15 g,僵蚕10 g,马齿苋15 g,佩兰6 g,六月雪15 g,酒大黄6 g。21 剂。二诊:患者诉双下肢轻度浮肿消除,疲乏感改善,复查肾功能:尿素氮19.10 mmol/L,血肌酐420.4 µmol/L,尿酸478.5 mmol/L,GFR 13.8;尿常规:尿蛋白:1+,隐血:1+。血常规:血红蛋白94 g/L,受原方加减治疗,1 年后门诊随访,患者血红蛋白已恢复正常,血肌酐稳定在200µmol/L左右,尿素氮12 mmol/L左右,GFR稳定于25 ml/min以上。

按语:患者为一名出租车司机,夜间工作,积劳成疾,属虚劳病范畴,脾肾气虚,精微失固,症见神疲乏力,腰酸水肿,夜尿繁多,结合正邪辨证,患者正虚邪盛,体质为倦㿠质与腻滞质杂夹,病性属虚实夹杂,病位属脾肾,辨为脾肾气阴两虚证。采用七分补益三分袪邪法,处方予以参芪地黄汤加减治疗,益气养阴行水。方中生地黄、山药、山茱萸补五藏之阴以纳于肾;太子参、黄芪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佩兰、车前子、牛膝利水通淋,制水湿之邪;加入枸杞子滋脾肾,秘精微,桑寄生补肝肾,以防止精微物质继续流失;酌加六月雪、酒大黄、马齿苋、僵蚕通腑解毒降浊,专为降低湿热型肾衰患者血肌酐、尿素氮而设。药后症缓,水肿消退,乏力改善,顾其患病日久,予原方久服,缓缓图之。

3 结 语

慢性肾脏病,病证有虚有实,更有虚实夹杂,病机多以脾肾精气不足为本,水湿浊毒瘀热内蓄为标。正邪辨证法是慢性肾脏病诊治中非常关键的环节,贯穿于各种辨证之始终,以便制定扶正祛邪之权重。临床医家应重视运用正邪辨证法,判断邪正进退之势,使药中病机,有的放矢。

猜你喜欢

尿素氮肌酐尿蛋白
一种病房用24小时尿蛋白培养收集器的说明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时尿素氮变化、变化规律及变化的意义分析
肌酐升高就是慢性肾衰吗
肌酐升高有何临床意义?
尿蛋白(+),警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肌酐-胱抑素C公式在糖尿病肾病超滤过检出中的作用
血肌酐、胱抑素C、简化MDRD和Le Bricon公式在评估肾移植术后肾功能中的作用
不同时段内尿蛋白量的变化及其对子痫前期的诊断意义
脲酶/硝化抑制剂对尿素氮在白浆土中转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