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伦忠教授运用温胆汤治疗脑病经验举隅

2020-03-04张兰起

广西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竹茹痰饮枳实

张兰起

(山东省潍坊市中医院,山东 潍坊 261041)

指导 张伦忠

温胆汤出自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的功效,主治胆郁痰扰证。《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本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张伦忠教授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山东名中医药专家、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30 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验,结合“百病皆由痰作祟”,善用温胆汤治疗脑病,疗效颇佳,总结如下。

1 典型病案

1.1 失眠 患者,47 岁,主诉:失眠半年。夜寐困难,寐而易醒,每晚仅睡2~3 小时,多梦,胆怯易惊,曾口服安眠药数月,醒后有疲乏感,停药后仍睡眠差,来我院就诊。症见:精神差,身体困重,乏力,少气懒言,自汗,纳呆,夜眠不足3 小时,多梦易醒,舌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失眠——心胆气虚、胆郁痰扰证。予温胆汤加酸枣仁汤,组方:半夏9 g,竹茹12 g,枳实10 g,陈皮10 g,甘草6 g,茯苓12 g,生姜9 g,党参20 g,酸枣仁30 g,远志10 g,生龙骨30 g,每日1 剂,7 剂,二诊:诉每晚能睡4~5 小时,做梦减少,易惊减轻。停生龙骨、生姜,再服10 剂巩固疗效。1 个月后复诊,不需服用中西药每晚可睡5~6小时。

按语:失眠是以入睡困难或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下降且影响日间社会功能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张师认为失眠的发生与痰饮关系密切,特别是现代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如过食肥甘厚味、久坐少动,导致痰饮内生,上扰清窍,扰乱心神,导致心神不安,则不寐。方用温胆汤,方中半夏、竹茹、陈皮化痰,陈皮、枳实行气导滞,茯苓、甘草健脾渗湿,远志化痰安神,酸枣仁养心安神,生龙骨镇静安神,党参补脾益气,生姜制半夏偏性。若出现痰郁化火者,可加黄连、栀子;惊悸明显者加珍珠母等。

1.2 中风先兆 患者,61 岁,主诉:发作性头晕、肢体无力2 天。症见眩晕,动则尤甚,手足渐觉不遂,肢麻臂痛,语言謇涩,症状持续数分钟好转,伴短气,胸膈痞闷,纳差,舌淡苔白腻,脉弦而滑。既往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史。诊断:中风先兆——气虚痰阻型,治法:益气化痰,活血通络。方选温胆汤加减,组方:人参15 g,白术12 g,天麻10 g,半夏9 g,竹茹12 g,枳实10 g,陈皮10 g,甘草6 g,茯苓12 g,生姜6 g,川芎10 g,桃仁10 g,红花10 g。每日1 剂,上方3 剂后,头晕减轻,肢体活动有力,言语清晰,再服7 剂以巩固疗效。半月后复诊如常人。

按语:张师将中风分为中风先兆期、中风卒中期、中风后遗症期。在中风先兆期以气虚痰阻型较常见,张老师遵循“上医治未病”的原则,特别重视中风先兆期的诊治,老师总结多年经验认为,中风先兆期气虚痰浊证者,易致血脉不行而络脉瘀阻,继而突发中经络之证,治法宜以益气化痰为主,方用温胆汤加减,方中二陈汤、竹茹、枳实、白术理气化痰,人参、白术、甘草益气健脾,川芎、桃仁、红花活血通络,天麻定眩,临床可视气虚与痰浊孰轻孰重而酌情加减。

1.3 痴呆 患者,65 岁,因“反应迟钝、记忆力差半年”入院,曾服用“银杏叶片”等药,病情逐渐加重。现症见:反应迟钝,记忆力差,不能记起上顿饭吃的东西,自觉身重乏力,时有答非所问,流涎,二便可,舌质淡苔白腻,脉滑。诊断:痴呆——痰浊蒙窍证,治法:化痰开窍,补气益智,方选温胆汤加味。组方:陈皮10 g,半夏9 g,茯苓10 g,枳实10 g,竹茹10 g,郁金10 g,石菖蒲10 g,人参15 g,远志10 g,益智仁10 g,每日1 剂,10 剂后病情略好转,再服30 剂,后改为中药丸剂自服。半年后复诊,病情无进一步加重。

按语:张师临证观察发现,由于痰浊中阻、上蒙清窍而发生痴呆者比较多。常表现为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严重者喃喃自语,流涎,二便不能自知,舌淡苔白腻,脉滑。针对此证运用温胆汤并辨证加味,伴阴虚者可加用枸杞子、山茱萸、山药;脾气虚者加用黄芪、白术;血瘀明显者可加用川芎、桃仁等。

1.4 痿证 患者,46 岁,因“左下肢麻木2 个月,加重伴四肢麻木无力半月”入院,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左下肢麻木,以足趾、足掌麻木为著,逐渐向上发展,行走尚平稳,无口角歪斜,无言语含糊。半月前出现四肢麻木无力,持物尚平稳,行走尚可,奔跑及上下楼梯不稳,自汗,舌淡,苔白厚,脉滑。西医诊断为慢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中医诊断:痿证——气虚痰阻证。西医予口服激素(强的松)治疗,中医予温胆汤加味:陈皮10 g,半夏9 g,茯苓10 g,枳实10 g,竹茹10 g,全蝎6 g,牛膝15 g,甘草6 g,郁金10 g,桑枝30 g,杜仲10 g,人参30 g,黄芪30 g,白术15 g。上方服用1个月,后改为丸剂继续服用,半年后复查,奔跑及上下楼较平稳,病情稳定。

按语:痿证气虚痰阻证表现为肢体麻木、四肢活动不灵、可伴浮肿、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舌淡胖苔白腻、脉虚无力或脉滑。病机可能为外感湿邪,侵袭人体,阻滞气机,气血运行不畅,肢体经络失养,致肢体无力,如《素问·痿论》提到“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1];或久病肺脾气虚,气虚不能运行水液,停聚而成痰湿,痰湿阻于四肢经络,发为肢体无力。治疗予益气化痰祛湿,方选温胆汤,另加用人参、黄芪、白术等益气药物,根据“治痿独取阳明”的原理,通过补中益气,使气血充足则肌肉筋脉得养,肢体活动有力。

2 结 语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曰:“温胆汤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异象感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2]此方药主治病症中即包含气虚病机,方中甘草、大枣、茯苓有益气健脾功效。本方可视为《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发挥应用。张老师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方”,提出气滞痰阻型脑病均可治以理气益气化痰法,灵活配用益气药物可治疗失眠、中风先兆、痴呆、痿证等,均取得良效。

在常见脑病中,痰饮为常见致病因素之一,究其原因,多由过食肥甘厚味,饮酒太过,内伤脾胃,运化失司而聚湿生痰;或由郁怒忧思气滞,导致水液代谢障碍成痰。风、虚、痰日久皆能致脑病,而在发病过程中,体内痰湿、气滞、气虚又互为相挟,冲气上逆,脑神受挫,可出现脑部诸症。

在气滞痰阻型脑病的治疗上,张老师提出“治痰先治气”,即脑病的发生,气滞痰阻为常见的致病因素,故治以行气化痰,“气行则痰消”;方可选温胆汤,另配合补气药如党参、黄芪、白术等,使“五脏气不虚则痰饮不易生成”;即使形成痰饮,在脾胃运化功能正常的情况下,痰饮也易消散。“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痰饮发生必有正气内虚的发病根据。常为脾胃气虚导致痰阻等证,在临证时也应有所兼顾。化痰、行气、补气三者合用,使痰饮祛,气机运行通畅,病乃愈。

猜你喜欢

竹茹痰饮枳实
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经典名方橘皮竹茹汤历史文献考证与分析*
枳实消痞汤口服联合足三里、上巨虚、三阴交针刺治疗胃癌术后胃轻瘫的临床观察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识别真假枳实
仲景应用厚朴情况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总裁出场自带水军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