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胃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2020-03-04潘宁平安晓霞

广西中医药 2020年4期
关键词:气郁质胃病阳虚

廖 进,潘宁平,康 毅,安晓霞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3)

胃病是胃相关疾病的统称,包括胃肿瘤、胃食管反流、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多由应激性损伤、药物和酒精刺激、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损伤胃黏膜导致。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可归属于“胃痛”“呕吐”“痞满”“呃逆”等范畴,是因脾胃功能受损害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起胃脘部不适的病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加大、饮食不规律使胃病在临床上越发常见,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中医体质学是以生命个体的人为研究出发点,旨在研究不同体质构成特点、演变规律、影响因素、分类标准,从而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诊治、康复与养生。中医体质类型与疾病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胃病常反复发作,治疗后仍迁延难愈,越来越多的学者对如何通过辨识体质来防治胃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判断体质,有助于指导临床胃病治疗的立法用药[1]。近年来,中医体质学说提出了“辨体、辨病、辨证”的新诊疗模式,笔者将近年来胃病的中医证型与体质的相关性研究作一综述,为中医防治本病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便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1 中医体质类型溯源及分类

1.1 中医体质溯源 中医体质学说形成最早可上溯到秦汉时期,《内经》的《素问·逆调论》记载:“是人者,素肾气胜。”《素问·厥论》中记载:“是人者,质壮……”。上文所提的“素”与“质”,就是现今的体质[2]。《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先立五形金木水火土,别其五色,异其五形之人,而二十五人具矣。”将人分成了木、火、土、金、水5 种体质,每种按肤色、形态、性格等再分成5 种,总共将体质分成了25 种类型。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行传承创新,极大地推动了中医体质理论的传承发展,丰富了中医体质的内涵。

1.2 现代中医体质分类标准 王琦教授[3]将人体体质类型分为平和质、阴虚质、阳虚质、气虚质、湿热质、气郁质、痰湿质、血瘀质、特禀质等9 种,这9 种体质通过《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量表进行评判,是指导临床中医体质分类的标准。

2 胃病与中医体质类型相关性研究

2.1 胃癌与中医体质研究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类疾病之一,在我国位居癌症死因的第3 位[4]。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精准化、个体化、特异性的治疗方法逐渐得到重视和肯定,这与中医体质极为契合[5]。因此,在胃癌的治疗中采用中医体质理论进行指导,可提高疾病的诊疗效果[6-7]。郭亚蕾等[8]收集80 例胃癌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中医体质调查研究,发现胃癌患者偏颇质占97.5%,偏颇质中又以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为多见。张向农等[9-11]通过对古代文献的总结和结合自身的临床研究,认为胃癌平和体质较少,多以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等偏颇质为主,在此基础上又逐步总结有痰湿质、血瘀质、阴虚质等。许海霞等[12]对86 例胃癌患者体质特点进行观察,结果显示86 例中无平和质和特禀质,以气虚质、阴虚质、阳虚质、痰湿质多见,共占胃癌患者的85.09%。许鹏[13]对入组的79 例胃癌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分型,结果发现胃癌患者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痰湿质最多,约为24%;其次为阳虚质、气虚质。唐伟等[14]运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对胃癌癌前病变患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研究,发现癌前病变患者偏颇体质排序依次为阳虚质、气虚质、气郁质、痰湿质、湿热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说明胃癌癌前病变患者多为正虚体质。黄玭等[15]自拟三草薏覆汤配合中医体质辨证对88 例胃癌术后患者进行治疗,得出气阴两虚体质者与阴虚体质患者5 年生存率最高,分别为90% 和80% 。纪立秋[16]对135 例胃癌、食管癌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析及中医体质的调查研究,发现阳虚质与其本来体质关系密切,气虚质与疾病显著相关,气虚质可能是胃癌手术患者的主要体质之一。由此可见,胃癌作为一类消耗性疾病,对人体之气损伤较重,胃癌病患多以阳虚质、气虚质等体质为主。痰湿及气郁体质亦与人体之气损伤相关联,肝气犯胃及气滞痰阻是诱发气郁和痰湿的主要因素,气不行则湿气内阻,内湿则气难行。

2.2 胃食管反流病与体质的关系 胃食管反流病指的是胃内容物反流进入食管引起不适症状的一种疾病[17]。近年来,胃食管反流病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医体质在指导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8-20]。刘菊等[21]以中医体质学说为基础,调查了部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的一般情况、中医证型分布及体质类型,发现疾病的易感性、证型形成以及病机转归极大地受到患者体质偏颇影响。其中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更易罹患胃食管反流病。吴寅等[22]选取40 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体质和证型辨证分析,调查中医体质与证型是否存在关联性。结果显示,中医体质为气郁质者,其证型常为肝气犯胃型;湿热质者常为胆胃湿热型;气虚质者常为脾胃气虚型。朱海燕等[23]收集86 例反流性食管炎病例,使用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观察该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其临床表现,总结出主要体质类型。结果显示:阳虚质最多,其次为气郁质,而后依次为气虚质、湿热质、血瘀质、阴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平和质。除特禀质与平和质患反流性食管炎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偏颇体质与平和体质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肖定洪[24]通过对377例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中医体质问卷应答进行研究,发现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体质以阳虚质、气虚质为主。谢彬[25]纳入200 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依据病理特征统计其中医证型分布所占比重,结果发现肝胃郁热证、脾胃虚弱证、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是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最常见的证型。

2.3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体质的关系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胃或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餐后饱胀不适、上腹疼痛或有烧灼感等消化道症状,此类症状无法用任何器质性、全身性和代谢性疾病解释[26]。曾志聪[27]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采用9 种标准化中医体质量表对2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人群进行调查。结果发现该人群中各体质类型构成比:气郁质>湿热质>痰湿质>气虚质>平和质>阳虚质>阴虚质>血瘀质>特禀质。其中湿热质多为男性患者,气郁质多为女性患者。提示FD 人群中以气郁质、湿热质为主。张子涵等[28]通过分析633 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体质发现,消化不良症状人群的体质特征以偏颇体质为主,其中又以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为主。同时还发现,气郁体质较其他体质相比,消化不良症状更为严重。潘艳[29]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体质类型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虚质、湿热质Hp 阳性率最高,与其他体质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气虚质、湿热质对Hp有一定的易感性。康年松[30]采用中医体质量表对331例受试者进行中医证型和中医体质的调查。结果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重叠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证型为肝脾(胃)不和型,提示气郁质更易罹患本病。

2.4 其他胃病与体质的关系 王庆苗[31]分析了477例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3 例,女性314 例),发现女性患者以肝胃不和证居多,男性患者以脾胃湿热证居多;研究还发现患者胃息肉病理类型与其证型具有相关性:增生性息肉以脾胃湿热证居多,炎性息肉以肝胃不和证居多,胃底腺息肉可见于各证型。连丽娟[32]收集并分析了200 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慢性胃炎以阳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以气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以阴虚质为主要体质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萎缩程度在中、重度以上的体质类型主要是湿热质、血瘀质、阳虚质。

3 讨 论

综上所述,中医在脾胃相关疾病的治疗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能够通过体质类型的分析,寻找合适的治疗方法。这也印证了中医辨病论治和因人而异的诊疗思路,极大地丰富了中医内涵,推动了中医现代化。

胃病多表现为一个慢性过程,早期多无任何不适,随疾病进展而逐渐加重,治疗周期往往较长。在治疗阶段,胃病体质特点明显,通过利用中医药调整患者阴阳体质,促进体质向平和质发展,能够达到治愈的目的。因为个人体质的特殊性,在治疗上,能够针对个人的特点进行调节,从而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达到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效果。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运用中医体质诊断疾病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现行的体质判断中多以问卷调查为主,问卷调查极易受到主观影响,对疾病实质表现出现偏差。同时,不同疾病、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体质亦有很大的差别,有时无法使用一种体质类型来概况所有阶段。所以,如何在临床应用中更好地通过中医体质来判断疾病类型,依然任重道远。

猜你喜欢

气郁质胃病阳虚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体质及其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研究
阳虚质备孕女性针灸调体的古代文献研究
分析益气强心汤治疗慢性心力衰竭阳虚水泛证的效果
走路治好老胃病
老胃病:三分治,七分养
药线点灸治疗气郁质型功能性胃肠病30例
胃病多久才算老胃病
中医体质护理对气郁质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基于热扫描成像系统探讨易筋经“托天桩”对阳虚质督脉红外热成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治疗阳虚血淤型冠心病的有效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