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茹的临床应用及用量探究
2022-11-21卫若楠
魏 瑾,卫若楠,韦 宇
(1.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 11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 730000;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4.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竹茹为禾本科植物青秆竹BambusatuldoidesMunro、大头典竹Sinocalamusbeecheyanus(Munro)McClure var.pubescens P.F.Li或 淡 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 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 茎秆的干燥中间层,主要含cAMP磷酸二酯酶抑制物2,5-二甲氧基-对-苯醌,β-羟基苯甲醛、丁香酚等[1]。临床常用竹茹、姜竹茹等。竹茹味甘,性微寒,归肺、胃、心、胆经,具有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等功效。中医治疗疾病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在于中药用量,本文通过查阅古籍文献,总结分析古今名医、名方中竹茹的主治疾病、临床常见用量及配伍,便于临床运用借鉴。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竹茹配伍不同中药治疗呃逆、失眠、中风、妇人产后烦乱及热性呕逆等疾病。各朝代度量衡不同而剂量换算亦不同,如东汉1两约13.8 g、宋金元1两约41.4 g、明1两约37 g、清1两约37.3 g[2]。如东汉《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竹茹(二升约33.6 g[3])清热安胃止呃,与橘皮合用,一寒一温,治久病体弱或吐下后胃虚有热,气逆不降,呃逆或呕吐;唐《外台秘要》温胆汤,竹茹(二两约27.6 g)清热化痰,止呕除烦,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二者相伍化痰清热兼顾,使痰热清则无扰心之患,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明《奇效良方》涤痰汤,竹茹(七分约2 g[4])清热化痰,胆南星燥湿化痰,石菖蒲豁痰利窍,三者相合清热化痰开窍,治疗中风痰迷心窍,舌强不能言;宋《太平圣惠方》竹茹饮,竹茹(一两约41.4 g)清热降逆止呕,黄芩清热止血,二者配伍清热降逆止血,治疗热病吐血、衄血不止;东汉《金匮要略》竹皮大丸,竹茹(二分约8 g[4],每服竹茹约0.02分,折合成现代用量约0.08 g)除烦止呕,石膏清虚热,二者相合清热降逆,治妇人产后虚热,心烦不安,恶心呕吐。
2 名老中医用量与配伍经验
2.1 王琦
王琦提出,高血压病机多为“痰湿水邪内蕴,血瘀蕴热内阻,气失和降”,治疗当以清肝镇逆、活血利水为治法。故自拟镇肝降压汤(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竹茹、槐角、茯苓、泽泻)治之,方中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代赭石下坠,凉血平肝,槐角清肝凉血降火,三药配伍共奏清肝凉血降逆之效,竹茹用量多为20 g。此外,王琦使用自拟高枕无忧汤(夏枯草、半夏、苏叶、百合、合欢皮)治疗慢性失眠,其中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者加竹茹以化痰清热止呕,配伍橘红平肝和胃,共奏化痰安神之效,竹茹用量多为10 g[5]。
2.2 朱良春
朱良春认为,老年病的病理多为肾虚血瘀,故采用益肾化瘀法治疗老年病。朱良春用健脑散加减(红参、马钱子、川芎、地鳖虫、当归、枸杞子、地龙、乳香、没药、全蝎、紫河车、鸡内金、血竭、甘草、竹茹、石菖蒲等)治疗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证属肝脾肾亏,痰浊风动,方中竹茹化痰通络,配伍太子参益气健脾,合欢皮解郁安神活血,共奏补益脾肾,祛浊化痰之效,竹茹用量多为6 g[6];朱良春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肺胀”范畴,多因久病肺虚,痰浊潴留,而致肺不敛降,气还肺间,肺气胀满,每因复感外邪诱使病情发作或加剧,其中辨证属气阴两虚,痰热瘀毒阻肺者,喜用竹茹清热化痰,鱼腥草清热解毒,二者共奏清热解毒化痰之效,竹茹用量多为15 g[7]。
2.3 梅国强
梅国强擅长运用少阳病证原理辨治疑难杂病,以和解枢机为切入点,用柴胡类方加减以和解少阳枢机,清利三焦痰热,擅用柴胡蒿芩汤治疗发热性疾患,其中竹茹清热化痰,黄芩和解少阳,二者相合和解少阳,清化痰热,竹茹用量多为30 g[8]。梅国强用柴胡温胆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及汗出异常时,常用竹茹清利湿热,柴胡和解少阳,二者相合清利三焦痰热,竹茹用量多为10 g[9-10]。
2.4 王莒生
王莒生提出,从肝论治的重要思想,重视调肝的重要性,临床中立足疏肝理气治疗皮肤病及内科等多种疾病往往取得不错疗效,治疗痤疮、失眠、便秘,证属肝火上炎、肺胃热盛者,常用竹茹清热除烦以安神,亦可生津,金银花清热解毒,蒲公英清肝火消肿,诸药配伍清肝解毒,消肿安神,竹茹用量多为60 g[13]。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1 仝小林
仝小林教授治疗失眠重视病机,抓主症,选方用药,其中痰热扰心型采用黄连温胆汤治疗,半夏降逆和胃,燥湿化痰,黄连、竹茹清心降火,三者相合共奏清化痰热、和中安神之效,竹茹用量多为30 g[14];辨证为属脾虚胃滞,久而化热扰心型,擅用竹茹、黄连清热化痰,茯苓健脾化痰安神,共奏化痰清热安神之效,竹茹用量多为15 g[15]。仝小林院士治疗急性胆囊炎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属肝火上炎、肝胃不和证,以竹茹清热止呕和胃,配伍龙胆草、栀子清肝火,诸药相合共奏泄热散结,除烦止呕之效,竹茹用量多为12 g[16]。
3.2 张炳厚
张炳厚常采用滋生青阳汤(石决明30 g,生地黄、麦冬、草决明各15 g,白芍20 g,天麻、钩藤、柴胡、桑叶、菊花、牡丹皮、半夏、竹茹各10 g,全蝎3 g,蜈蚣3条)化裁治疗肝阳、肝风、肝火头痛,方中竹茹清热化痰,白芍平抑肝阳,缓急止痛,二者相合清热化痰,通络止痛,竹茹用量通常为10~12 g[17];张炳厚认为,内伤发热多生于火,火乃气有余,将内伤发热分为湿热郁热、气虚发热、阴虚发热等九种类型,用出自《温病条辨》三石汤原方加减(生石膏15 g,寒水石、滑石、杏仁、金银花各9 g,竹茹、通草各6 g,金汁30 mL)治疗湿热发热之高热日久不退,常用竹茹以竹之脉络通人之脉络,石膏清热,二者相合清利湿热,竹茹用量多为10 g[17]。
3.3 李赛美
李赛美认为,神志病的病位在少阳,病理因素与痰、瘀密切相关,治疗善于运用柴胡类方燮理阴阳,属痰浊内蕴者施以柴胡温胆汤,郁久化热,上扰心神,烦惊谵语,则又施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其中竹茹化痰解郁,胆南星清热化痰,石菖蒲醒神开窍,三者相合开窍醒神,泄热化痰,竹茹用量多为10~15 g[19]。以六经辨证为主治疗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及失眠时,重视枢机调达,以柴胡类方为主,其中少阳证兼痰热内盛者,常用温胆汤祛痰降火,方中竹茹清热化痰,柴胡和解少阳,二者相合,调畅三焦,清热化痰,竹茹用量多为15 g[20-21]。
3.4 黄煌
黄煌临证倡导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创造性地提出“方人”“药人”的概念,总结出温胆汤可用于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精神分裂症,心律失常、失眠、头晕等,其中竹茹清热化痰,姜半夏燥湿化痰和胃,二者相合取其化痰和胃之效,竹茹用量多为6~10 g[22-23]。
4 现代医家用量与配伍
4.1 配伍黄连、半夏
韩华刚[25]用阴阳交媾汤(半夏12 g,夏枯草12 g,百合30 g,紫苏叶10 g,高粱米30 g,陈皮10 g,茯神15 g,枳实12 g,竹茹15 g,黄连6 g,远志12 g,枣仁30 g)治疗失眠,证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竹茹除肺脏之痰热,黄连清心脉之痰热,半夏入脾经清中焦之痰热,三者相合清热化痰,引阳入阴以安神,竹茹15 g,黄连6 g,半夏12 g。肖郡芳[26]用加味温胆汤治疗痰热内扰型更年期失眠,竹茹清心降火,半夏理气化痰,二者相合清热化痰安神,竹茹用量9 g,半夏用量12 g。
4.2 配伍淡竹叶、通草
袁运硕[28]治疗肝火扰心之失眠,竹茹清热除烦安神,淡竹叶、通草清心火,导热下行,三者相合清心去火安神,三者用量均为6 g。
4.3 配伍陈皮
谷晓红[29]从胃肠积热角度论治小儿夜卧不安,竹茹清热化痰止呕,凉血除烦,陈皮降气除胀,二者相合,降气导滞,清热除烦,竹茹用量10 g,陈皮用量12 g。李永成[30]治疗胃虚有热所致呃逆或泛呕呕吐等,竹茹清热化痰、下气止呃,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二者相合理气健脾,降逆止呃,竹茹用量为10 g,陈皮用量12 g。
4.4 配伍生姜
李邦本[31]治疗眩晕症,属脾肾阳虚,水气冲逆证,症见眩晕、恶心呕吐等,竹茹降逆止呕,生姜温中止呕,二者相合以降逆止呕,竹茹用量9 g,生姜3片。
5 总结与分析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竹茹及其用量经验,总结出汤剂中竹茹临床用量为2~60 g,常用剂量为6~30 g,丸剂中竹茹剂量为8 g,散剂中竹茹剂量为6 g。根据疾病、证型、症状,选择竹茹最佳用量与配伍。如竹茹清热化痰息风,可配伍胆南星、石菖蒲、半夏、陈皮,治疗中风、失眠、脑震荡后遗症、老年痴呆、眩晕症、高血压、小儿夜卧不安等,汤剂用量为2~13 g,散剂用量为6 g;竹茹清热解毒化痰,配伍石膏、鱼腥草、黄芩、白芍,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热、头痛,汤剂用量为10~30 g,丸剂用量8 g;竹茹清胆降逆和胃,配伍龙胆草、栀子、陈皮,治疗吐、急性胆囊炎合并不完全性肠梗阻、糖尿病合并胃肠症状,用量一般9~30 g;竹茹清化湿热,配伍茯神、半夏、柴胡,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汗出异常,用量多为10 g;竹茹清热解毒,配伍金银花、蒲公英,治疗痤疮、失眠、便秘,用量一般为60 g。
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竹茹具有降血脂,抗疲劳,调节消化功能、利胆利尿等药理作用,临床运用竹茹安全范围较广,常用剂量下(6~30 g)未见明显毒副作用,但目前竹茹在国内主要用作原材料药材,未见有提取物制剂,对其安全性的研究和评价尚属空白。本文旨在继承古现代医家经验,明确竹茹治疗不同疾病、证型、症状时的最佳剂量及配伍,进而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提高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