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中外民俗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2020-03-04杨志慧

教育观察 2020年22期
关键词:湘绣民俗文化民俗

杨志慧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0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航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业规模在不断地扩大,相关的从业人员数量也在急剧上升。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对出行体验的要求也在提高,个性化需求愈发突显。面对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旅客,个性化服务逐渐成为空乘人员的必备技能。而掌握一定的民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差异,获得文化认同,又是提供个性化服务的重要前提。中外民俗课程开设的目的,就是帮助空乘专业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民俗文化,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受限于传统教育模式及学生自身素质,中外民俗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教学目标难以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效实现教学目标,是本文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中外民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一)教材设计和课时分配不合理

中外民俗课程传统教材的内容设置分为国内与世界两个部分。国内部分主要从地理区域上进行划分,分为长江中下游、黑吉辽、岭南以及西藏等地区,世界部分主要以大洲为基础进行划分,分为大洋洲、欧洲、北美洲及亚洲等部分。但在世界部分中,由于一些国家在宗教和文化上比较接近,民俗特征也是相通的,但一些教材还是将这些国家分开阐述,导致很多内容重叠,使教学过程变得烦琐,最终出现课时不够的情况。此外,中外民俗中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泛,但部分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有限。教师如果要做到教学讲解面面俱到、内容深入,就会出现课时不足的情况。这就很容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只是给学生讲一些浮于表面的内容,课程讲解不够深入。

(二)课程模式单一,缺少实践环节

当前,中外民俗课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教学模式单一。教师在课堂上侃侃而谈,学生却是昏昏欲睡。这种现状很容易使课程变得枯燥无味,长此以往,很容易消耗学生的新鲜感及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学生对中外民俗的兴趣,让学生失去探索各地民俗文化的乐趣与动力。另外,大多数中外民俗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和时间,学生很难有充足的实践机会,因此课程仍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容易对知识的理解产生偏差,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教学改革对策

(一)发挥学生优点,改善教学方式

在中外民俗的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进行填鸭式的讲述为主,没有有效的师生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缺少参与,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学习。事实上,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教师需要让学生在实践和交流的过程中加强自身的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模式缺少学生的体验,因此,高职院校在现阶段的教育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师则作为教学的推动者和指导者,帮助学生成长及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理论知识之后,扮演不同地区的游客,以此加深对各个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切身感受到民俗文化在各个地区及民族之间的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接受更多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明确教学目标,设置章节专题

要改变教材设计不合理的情况,教师就需要明确教学目的,利用多种手段来丰富教材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师可以利用网络搜集最新的信息对课程进行修补、改进。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主线专题的方式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重构,将教材中相似的内容融合起来,进行更为系统的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宗教信仰的不同对教材中的区域进行分组,将主要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国家分为一组,将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东地区和部分东南亚国家分为一组,将信仰佛教的东亚、东南亚国家分为一组。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饮食、建筑和礼仪风俗,因此,教师将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区放在一起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方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理解和掌握知识。此外,教师将宗教信仰相同的地区放在一起,可以避免教材中很多重复的内容,大大提高上课效率,解决课时不够的问题。教师通过合理的教材设计,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专题串联,将教材上略显杂乱的内容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模块,可以有效地提高授课效率,在有限的课时中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加深学生对民俗知识的了解。

(三)调整理论部分,总结教学

中外民俗课程不仅需要学生掌握各个地区的民族风俗,还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学生要能够独立运用理论知识对当地的民俗文化进行综合分析,并在实际工作中将理论融入民俗文化相关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有效地结合起来。中外民俗课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必要为学生着重介绍民俗文化的定义、分类、特征及功能等方面的理论知识。教师在学生开展讨论等教学活动期间,应该适当地融入自己的点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理论内容,并在教学最终的总结阶段强调理论知识的重点,以此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串联,使教学过程更为饱满,为学生搭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例如,中外民俗课程涉及诸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俗文化,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仅要讲授理论知识,还要结合自身的海外经验及学习经历来丰富课堂。这样的教学内容可以让课堂更加具有说服力,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促进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还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课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问题,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和创造力,提高中外民俗课的教学效果。

(四)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增强民俗感受

民俗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服饰、节日、饮食、工艺上都会反映民俗现象。而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生活中的民俗现象,教师在进行具体教学时,不能局限于课堂,还要带领学生积极走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亲身经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民俗事务,以此加深对民俗现象的认识和了解。以工艺美术民俗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走近湘绣”的任务,即对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进行调研,让学生感受传统工艺民俗的魅力。此次任务旨在组织学生前往有“中国湘绣之乡”之称的长沙沙坪进行考察,让学生感受湘绣的魅力。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参观湘绣展览馆,欣赏具有代表性的湘绣作品,观摩绣娘的现场织绣示范、讲解,感受湘绣作品的神韵与美感,体会湘绣技艺中蕴含的工匠精神。如此一来,学生通过参与社会实践,学习到了湘绣的鉴赏方法和制作流程,感受到了文化传承的意义与使命,体会到了工匠精神的执着与信念。有了这样的经历,学生在未来学习中外民俗时就会更有兴趣和动力,更有获得感,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而言之,高职院校教师要积极地对中外民俗课程进行改进,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观念,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教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要能体会学校的氛围,感受接受教育的快乐,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和追求成绩强迫自己学习。高职院校在对中外民俗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时,要着重对这门课程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让空乘专业的毕业生更好地掌握国内外民俗文化的相关内容,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为学生未来的职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湘绣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非遗×N”活态传承商业模式探索
——以湘绣为例
湘绣艺术在儿童玩具设计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非遗传承+创意文化”视域下的现代湘绣设计创新分析
非遗传承视角下湘绣设计的创新研究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